短时间内研发出可重复使用口罩和平面医用口罩全自动一体机 口罩产业链折射惠州制造力量

南方日报 2020-04-16 06:35

先进能源省实验室等机构和企业联合研发的可重复使用口罩已经投产。

撕开可重复使用口罩可见四层材料。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人与口罩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年2月初,在一罩难求的背景下,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下称“先进能源省实验室”)开展核孔膜在口罩中的应用研究,与惠州企业、山东和兰州等地的研发机构一同研发出可清洗高效防护离子膜口罩,它可以重复使用多次。

其实,不仅是这种重复使用的口罩,在普通口罩和口罩机的研发制造方面,惠州企业都表现出不俗的能力。一只小小的口罩背后,反映出惠州近年来在科研和制造领域的新突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刘光明宝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

半个月研发出可重复使用口罩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在惠州市泓源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多名工人正在无尘车间作业,一批批口罩不断地被生产出来。

该公司董事长刘广停介绍,这是最新的一款高效民用防护口罩,经相关机构检测,该口罩的颗粒过滤效率可达76.6%,远高于医用外科口罩颗粒过滤效率30%的标准。而且,它的呼吸阻力小于外科口罩标准,使用者佩戴时相对更舒适。该口罩可耐120摄氏度高温,单次使用后用沸水浸泡10分钟,或在口罩两面喷洒酒精消毒杀菌,晾干后即可继续多次使用,直到口罩零部件损坏为止。经第三方机构检测,它可使用20次以上,将大幅减少废弃口罩垃圾的产生。

鲜为人知的是,它没有采用市面紧缺的熔喷棉,而是应用了先进能源省实验室的一种具有核心专利技术的关键材料——离子膜,它是采用重离子加速轰击普通膜材料形成的特殊微孔膜。通过膜上细微的小孔达到通过空气、阻拦气溶胶和细菌,无需喷涂任何化学试剂。

原来,早在2月初,惠州市有关部门为加强保障防疫物资,协调先进能源省实验室、惠州市科近离子膜材料研究院、惠州离子科学中心、惠州市泓源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和企业,推进新型口罩的研发生产。

随后,惠州、兰州和山东枣庄等地的研发机构和企业迅速联动起来。仅无纺布材料就试验了10多种,膜材料按不同的厚度和口径试验了20多种。2月中旬,刘广停的公司为了赶时间,得出一个试验数据就往兰州寄一份材料,供对方做测试。在其中的某一天,他竟然往兰州寄了10份材料。几个地方的工作人员连轴转,终于在2月23日实现量产。

“从研发到生产出成品,花了15天时间。如果不是疫情紧急,按照企业一般的进度,估计要3个月才能完成这个过程”,刘广停说。

随着开学的临近,该公司最近还开发了一些适合学生戴的口罩。但由于公司主业并非生产口罩,加上目前市场上的口罩供应逐渐恢复正常,所以该公司的口罩生产在逐渐减产。

刘广停认为,回过头来看,正是由于先进能源省实验室和其他研发机构有雄厚的技术实力,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研发这样一款比较先进的口罩,弥补了市场的缺口,对于抗击疫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锂电池设备生产企业开发口罩机

记者了解到,刘广停所说的先进能源省实验室是广东省十大实验室之一,去年在惠州挂牌启动建设。它主要依托正在惠州建设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加速器驱动嬗变装置,采用“核心+网络”模式组建,由惠州承建核心实验室,并在惠州设立实验室总部,在阳江、佛山、云浮、汕尾设立分中心。它聚焦先进核能和核技术、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氢能、海上风能、多能互补等领域,着力破解能源领域重大科技问题。

正是得益于先进能源省实验室的重离子相关技术,得以制造出离子膜,才成功研发了这种可重复使用的口罩。

这段时间,围绕口罩产业链,惠州的其他重点企业也在各显神通,展示着自己的制造能力。

要生产口罩,首先要有口罩机。惠州市赢合科技有限公司虽然是专门研发生产锂电池自动化生产设备的企业,这段时间却紧急开发出了平面医用口罩全自动一体机,并收到大量订单。

该公司董事王晋介绍,赢合科技是做锂电池生产设备研发制造的,在自动化设备领域具备扎实的研发设计能力。而且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赢合科技就研制过初代口罩生产设备,因此这次能够在短时间内研发出口罩机,得益于公司这些年积累的制造实力。

今年2月,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为解决口罩生产供应不足问题,完成了经营范围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取得《营业执照》,开展生产、销售口罩业务。作为一家上市企业,胜宏科技主营业务是高精密度线路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疫情发生后,该公司投资1000万元,紧急定制全自动口罩生产线。根据公司2020年一季度业绩预报,该公司产能同比去年增加,产品部分应用于医疗器械,预计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20%-25%。

同样紧急生产口罩的,还有惠州市杰佰净化有限公司。它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只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改造车间、升级厂房、办理医用口罩紧急备案等流程,最终转产一次性医用口罩。

从口罩机到医用口罩的生产,惠州企业此前几乎从未涉足过,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激发的企业总动员,见证了惠州近年来积累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惠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黄育勋:

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

2019年,惠州的科创工作取得多项进展,但多项指标在珠三角并不靠前。接下来,惠州怎样推进科创工作?有哪些短板亟待弥补?哪些工作是重要的抓手?围绕这些话题,南方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惠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黄育勋。

南方日报:回顾过去一年,你认为惠州的科技创新工作有哪些亮点?它们如何为“2+1”产业提供支撑?

黄育勋:总体来看,去年惠州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成效初显。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已由前期筹备阶段转入全面建设阶段,在第三批省实验室中率先挂牌、登记和建设。

在此期间,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完成组建并开始运营,核孔膜创新研究院、哈工大国际创新研究院正式落地,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高水平石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同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0家,它们孵化的企业达到58家,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达2.28亿元。

这些创新平台对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两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生命健康新支柱产业,都能起到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作用。

南方日报:当前惠州科技创新最大的短板是什么?怎样解决?

黄育勋:惠州的高新技术企业体量、新型研发机构体量、R&D投入等科技创新指标和经济体量不匹配。虽然惠州的科技型企业数量不断增长,达到1305家,但总量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位居珠三角第八,结构也有待调整。新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等也不足。

与此同时,惠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转型升级,但惠州市的科技投入、科技人才等资源严重不足。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强化高企培育等措施,来弥补这些短板。

南方日报:今年惠州在科创方面有没有什么重要的举措或计划?

黄育勋:要加快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的建设,按照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建设目标,加快省实验室科研场地建设进度和硬件设施配套完善,实现省实验室总部正式运作。同时继续引进高端人才团队,推进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实施,努力打造能源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在推动两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同时,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

今年还要办好第三届“科交会”,打造永不落幕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应用。另外,在高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健全孵化育成体系、科技金融结合、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计划,接下来将一一实施。

■相关

从“制造”迈向“智造”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305家

近日,在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中,惠州雷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界面调控技术”项目获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独立完成的“动力电池制芯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另有几家企业和科研单位也获得相应奖项。

获奖的背后,既有企业自身的努力,也和惠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记者了解到,为了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惠州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实施意见》,制定培育入库标准,建立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获得惠州市科技局推荐且通过认定的,将获得市级20万元奖励,县(区)还将给予配套奖励。

根据最新统计,2019年,惠州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5家,同比增长约20%。同时,有1021家中小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88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8%。这些企业和研发平台构成了惠州创新的主体力量,成为推动惠州“制造”迈向“智造”的主力军。

以胜宏科技为例,该公司近年来大力推进工业技改和智能化改造。去年,公司首个高自动化智慧HDI专用工厂投产,大大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在亿纬锂能二期项目,去年启用的“黑灯工厂”实现了无人化操作。在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亿纬锂能将资金大量投向研发,近两年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例都高达9%—10%。该公司正在建设亿纬集能软包动力电池项目,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香港等海内外的博士团队支撑起了产品整体的先进性。项目主要面向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将生产电动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

近日举行的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网上科交会”——高校项目路演对接专场活动,也为惠州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技术供需在线执行副主任卢晓晨介绍,“网上科交会”汇集了高校科技成果1.5万余项、企业技术需求2000余项、在线注册高校单位350余所,企业单位注册量累计达到2300余家。这将为惠州企业乃至更多地区的企业、高校和机构提供成果转化的平台。

今年,惠州市科技局还将围绕石化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人工智能、资源与环境等细分行业举办8场“惠企专家行”活动,推动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与企业的衔接,促进产学研合作对接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惠州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去年打破惠州参加国家级创赛零获奖记录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从惠州市科技局获悉,2019年惠州在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交易、双创竞赛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2019年,惠州新增1家省级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10家,另有5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据统计,惠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58家,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达2.28亿元。

惠州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升,这首先依赖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壮大。去年,惠州加快了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步伐,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81家,净增216家,整体迁入1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305家,同比增长18%。同时,有1021家中小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当年,惠州启动了“创新型企业百强”培育计划,综合考评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水平。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88家,促进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8%。

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惠州的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实现稳步增长。惠州在落实好市级科技专项资金的同时,争取到省级科技专项资金1.16亿元。据统计,2019年惠州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达2.4%。

围绕惠州市“2+1”产业,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高端装备制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惠州设立了重大科技专项,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自主核心技术攻关。惠州的技术成果交易在此期间增长明显,核定技术交易额5.37亿元,同比增加3.13亿元,增幅140%。

去年,惠州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得到优化提升。围绕“2+1”产业,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到加速器,打造专业化的孵化链条,初步形成了仲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大亚湾以精细化工为特色、惠城区以互联网为特色的专业孵化链条。该市新增2家国家级孵化器,总数达7家,各级别的孵化器增加到40家。孵化面积为11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300家,当年毕业企业120家。在此期间,还建成运营首个港资孵化器——天域孵化器。

随着创新创业氛围的日益浓厚,惠州企业在双创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惠州企业获得1个第二名、1个第四名,打破惠州参加国家级创赛零获奖记录。在第七届“珠江天使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惠州有4个项目获二等奖,居全省第二位。

■观察眼

集中力量寻求重点产业突破

从纵向来对比,惠州去年的多个科创指标都有明显的突破,尤其是在创新创业大赛的国赛成绩创了新纪录。但横向比较就会发现,多个指标在珠三角仍比较靠后。

比如,去年惠州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5家,而佛山和东莞分别为近5000家和超过6000家,广东省高企总量为逾5万家。再看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惠州去年达到2.4%,广东省为近2.8%。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从高企和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这两个指标来看,显然惠州的创新基础很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惠州应该集中力量先寻求部分重点产业的突破,而不应平均用力。比如,能源产业就是一个方向。

惠州本来就具备良好的石化产业基础,多年来一直主攻石化能源领域。当前,惠州在科研方面的布局,也为这一产业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当前,中科院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正在推进建设,这两大科学装置将围绕能源等多个领域形成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国重器”。同时,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也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它将与两大科学装置形成协同集聚效应,并将更直接地为能源产业一线提供具体的技术成果。

从惠州市的布局来看,也提出惠州要形成局部领先优势,做大湾区能源产业创新策源地,成为全省知识创新的重要一极。

那么,接下来惠州无论是政策体系的完善、创新平台的建设,还是具体的人才和项目引进,都应适当向这一领域倾斜,以达到“集中火力”的效果,争取率先在能源产业突破,形成一个高附加值、高产能的新增长极。

新闻推荐

储蓄国债停发, 想买要等到6月

日前,广发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通知表示,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安排,鉴于当前疫情防控走势,为避免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