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兴村富民产业,以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 惠州激发乡村脱贫原动力

南方日报 2020-04-09 06:53

药王谷的科普园正在施工中。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

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当前,惠州正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如何因地制宜出新招,确保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出具有惠州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即日起,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推出“脱贫奔康惠州在冲刺”系列报道,呈现惠州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努力,敬请垂注!

走进博罗县杨村镇羊和村的智慧花卉种植基地,温室大棚里春意盎然。10多名工人正熟练地将蝴蝶兰花苗从小盆换到大瓶子中。“如果在今年春节前来看就最好了,花都开了,很美。”在这里负责照料的村民袁品娟告诉记者。

这个去年才投入运营的花卉基地,当年就有将近400万元的销售额,让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经过近年来的攻坚,如今全市46个省定贫困村达到脱贫标准全部出列,全市脱贫率达到97.23%。不过,当前还有412户、1003人的存量贫困户暂未完成脱贫指标。“在今年6月底前,剩余相对贫困人口需全部脱贫、相对贫困村要全部出列。”惠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晓文表示。

对惠州来说,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不算大。而如何培育兴村富民产业,以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则是一个关乎更长远的发展问题。

●南方日报记者叶石界林文通乌天宇

高附加值种植

百万株蝴蝶兰带动脱贫致富

受制于地形条件,羊和村易旱易涝,又属于东江水源保护区,不能大规模种养,加之村民思想守旧、文化水平低,这个靠近东江的村一直发展不起来。2015年底之前,村集体年收入不到2.5万元。

2016年4月,惠州市人大干部肖岳云上任羊和村驻村第一书记。“怎么在惠州还有这么落后的农村?”当时的村况,让刚来到村里的肖岳云有点愕然。整个村就只有一条狭小的村道通村里,村公共服务站和村卫生站就挤在一栋80平方米的破旧小楼内,基本没有什么公共设施。

按当时的统计,村内有11个村民小组、215户,省定贫困户28户、65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3户、39人;无劳动能力低保户15户、26人。

找准羊和村“穷根”发展产业、改变落后面貌,成为摆在肖岳云面前的第一要务。

2017年底,恒大集团开始帮扶惠州。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主动与恒大联系,争取到一个600万元的产业发展项目和环村公路的建设项目。

选择什么产业很关键。实际上,最初,扶贫工作队在大塘面从村民手里租赁了40亩地建了5亩的蔬菜大棚,因规模小,有人来试种后,产生不了效益,最后不了了之。随后,他们和镇政府经过考察发现,花卉种植的收益将显著高于蔬菜种植。在该镇一名领导的牵线下,从佛山引进了花卉种植企业,开始着手运营花卉基地。

在帮扶单位惠州市人大和村干部们的努力下,项目得到村民们的认同,也得到了帮扶企业的认可——恒大的捐资额从600万元追加到1500万元。2019年6月,智慧花卉温室建好后开始交付运营,5个大棚种植了上百万株兰花。

“一株蝴蝶兰的市价十几元甚至更高。这个附加值是传统农业种植无法比拟的。”肖岳云告诉记者,光是去年,这一项目就为村集体年增收约50万元,更为村民年增收约300万元。

由于效益明显,今年1月份,恒大决定继续捐建1亿元,进一步打造农业大型花卉及新型农业产业基地项目。

寻找高附加值种养项目,是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

在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看来,农村探索由“输血”到“造血”实现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过程中,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将激发更长远的动力。

记者了解到,惠州正通过推进5个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和5个惠州农业公园建设,谋划“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布局,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带动有劳动力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以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路线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搭建乡村旅游产业链

人气旺了村里才有希望

美丽的上东村群山半抱,寒山河穿村而过,丰富的优质温泉在小河旁冒着水泡,村里古树林成片,葱葱郁郁。

不过,这个有着丰富生态资源和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村庄,长期以来藏在深山人未识。在4年前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刘艳军看来,上东村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业道路是不错的选择。目前,在以温泉为龙头的生态旅游思路中,这里已有“瑶池圣泉”等项目相继落户。

“我们引进了公司来运作,前期已经做了规划,希望通过村企合作的方式整合资源成立股份公司,把项目做起来。”刘艳军说。

路通财通,交通对于一个贫困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一个重点发展温泉旅游产业的贫困村来说,需求更为迫切。

了解到韶惠高速途经上东村,但在设计之初,未在该村预留高速出入口。刘艳军当即与业主、施工单位等多方联系,经过反复沟通,终于成功争取在该村设立出入口,并实现与多条高速互联互通。

“将来惠韶高速和仁博高速一开通,相信会有更多客流涌入上东村,到那时,这里的绿水青山将会不断转为金山银山。”刘艳军颇有信心地说。

实际上,惠州的山水资源特别丰富,这也是各地农村赖以发展乡村游的优质基础。

惠东县白盆珠镇横江村这个省定贫困村内,如今基本形成了“休闲民宿+生态温泉+山水风光+农耕体验+果蔬采摘”等多元素综合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横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正文告诉记者,目前该村引进了2家品牌民宿,加上6家温泉酒店和村民自发改造的新民宿(春节前开业),合计有10家旅馆;连片种植的农产品有山瑶脆柑、香蕉、火龙果、葡萄、无花果等,2019年举办了首届山瑶脆柑节。

“春耕冬耕时节,吸引了不少游客到这里来体验水稻插秧、花生播种等。”李正文说。

去年9月,横江村还引入了惠州市洋里栈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计划投资800万元开拓第二家民宿洋里栈。李正文告诉记者,目前,该民宿已完成项目设计。因疫情影响,稍稍推迟了进度,不过预计年底前就可以开始营业。

“人气旺了,村里才有希望。”李正文感慨地说,乡村游、民宿的发展,带来了消费,更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

参股药王谷基地

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日前,冷空气南下后的博罗县罗阳街道承良陂村,阴雨绵绵。

下午4时多,驻村第一书记梁虹走过曲折的山道,来到药王谷,查看项目的进展。药王谷位于村子后面的半山坡上,几名工人正在种植药苗。几年来,数百平米宽的中药材科普馆已经搭起了框架。

目前,药王谷已完成中心园区600亩的土地流转。“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拖延了建设节奏,不过按当前进度来看,大概到6月份,就可以试营业了。”惠州象山药王谷种养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子雄告诉梁虹。

周子雄介绍,药王谷已经跟博罗药企新峰药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协议,这里种植的岗梅、三丫苦等药材,将作为三九感冒灵的原料。此外,还将建成中草药体验中心、中医科普长廊、中草药数据中心等。南药公园园区工程建设预计在今年8月开始接待学生研学。

药王谷不仅承载着周子雄打造中医药康养基地的梦想,也寄托着当地村干部们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期盼。

承良陂村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2018年以前,这个有着10个村小组、1500多人的行政村,村集体收入只有1.8万元——因为签订长期合同的原因,20多年前集体土地发包出租带来的收益,一直都没有变化。

为了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里必须要有产业项目。

“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周期,需找到一条最适合本村发展经济的项目,选择国家鼓励的行业项目,以便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梁虹说,药王谷项目就是在国家支持中医药的发展、博罗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桉树林面积改造,选择地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

去年,上级部门拨付的集体经济薄弱村100万元配套资金投入到药王谷项目。按合作约定,前5年村委每年保底收入15万元,项目年终利润超过300万元,药王谷公司将按实际利润的5%支付给村委。5年后,村委可以决定继续投资收取收益,或者选择将这100万元退出。

实际上,自引入药王谷项目后,到去年底光是土地流转出租,就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六七万元的收入。

横江村也通过村企合作的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李正文告诉记者,目前正在洽谈一个火龙果种植园项目及一个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其中火龙果种植项目已启动,正在商洽合同条件,以合股分红的形式着力提高村集体收入。而龙门县龙田镇江冚村,则采取“村委+企业+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开展茶叶种植等方式,加上光伏项目帮扶,也大大提高了村集体收入。

“以前村集体经济太少,村里公共设施建设,都只能东挪西凑,或者跟乡贤拉赞助。”梁虹告诉记者,如今收入慢慢涨上来后,村里建设终于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龙门县江冚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育才:

授人以渔实现“造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连日来,龙门县内春雨蒙蒙,在龙田镇江冚村的水稻种植基地,一辆自动插秧机正在高速运作。随着一株株秧苗整齐地插入田中,一旁的江冚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育才脸上露出了笑容。

今年是张育才在江冚村驻村扶贫的最后一年,这个水稻基地是他筹备已久的项目,也是他希望自己离开后,为村民们留下能长效致富的项目。

2016年,在惠州市烟草专卖局任职的张育才来到了江冚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尽管不是头一次跟扶贫工作打交道,但是当时村子里的情况还是让他感到肩上的重担。

“当时发现大部分村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跟全市许多地方比有很大差距。”张育才告诉记者,江冚村下辖17个村小组,人口大概2100人,全村贫困户共30户,其中有劳动能力的有15户。同时,由于村中缺少产业,扶贫工作压力大。

随后,他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江冚村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全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更深的认识。

2017年,时值江冚村“两委”换届,张育才与新一批村“两委”干部一同确立扶贫开发工作思路,确定江冚村三年帮扶总规划和制定“一户一策”“一干部包一户”的方案。

2019年,江冚村扶贫工作已经实现“八有”标准。今年是扶贫攻坚收官的一年,也是张育才感觉压力最大的一年。

“很多时候,总有人问我:"你们在的时候能实现脱贫,你们走了会不会有人返贫",其实这也是我接触扶贫工作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张育才介绍,江冚村拥有一个优质温泉资源,但未进行开发,考虑到今后的规划问题,村里很多大型基建无法进行,长效扶贫的发力点就在于形成能长期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

“有产业不代表贫困户就能待在家中坐等帮扶。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扶贫绝不能只靠"输血",一定要授人以渔,实现"造血"。”张育才告诉记者,在江冚村的扶贫政策里没有坐等分红这一条。这些年来,除了走访调查,他帮助和督促有劳动力的村民寻找工作,希望通过更多途径让大家都“动”起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需要付出劳动才能有补助,因此,挂点帮扶单位在江冚村开始大力推进两个项目,一个是茶叶种植,另一个是水稻种植。

“这个数目是没有扣除帮扶成本的收入,江冚村在我们退出后要自己"造血",种植的农产品一定要保质保量。”进入2020年,张育才进村走访比往年更勤了,开始带着村“两委”干部走访学习,与政府部门和企业沟通衔接。将来,江冚村的茶叶和水稻种植将不再是扶贫项目,而是成为当地特色产业,这些农产品将打响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四月的天空仍然飘着细雨,一颗颗水珠沿着嫩绿的秧苗流下,汇入稻田。田边的道路有点泥泞,张育才走在返回村委会的路上,不时回头看看,在身后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

记者观察

共筑产业链实现产业振兴

截至去年底,惠州46个省定贫困村已全部达到出列标准,脱贫率97.23%。跟欠发达地区相比,惠州脱贫任务不算重。

但贫困村的出列,不代表脱贫攻坚任务结束;脱贫摘帽也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奋斗新起点。

脱贫攻坚振兴乡村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一招则是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此,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应该是相互衔接的,其最终目的是壮大农村经济、让更多村民享受到现代产业发展的红利,避免脱贫后重新返贫。

笔者在走访惠州部分贫困村时了解到,一些农村的产业培育已初见成效,也有不少农村经济仍然薄弱,产业链不成形甚至几乎还没有,附加值也不高,带动本地致富的效果不明显。

实际上,对于广大农村特别是基础薄弱的村庄来说,发展产业面临的难点依然很突出。

一些驻村干部或村干部对笔者直言,首先,要打造一个成形的产业,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大投入,光靠财政扶持显然不够,而由于本身缺乏基础,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小;其次,在农村可供选择的产业不多,最普遍的种养业产业链难以延伸,风险大;再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进城务工、安家,留守村民大多老龄化,体力、技能等都存在不小的短板。

笔者认为,单靠一个村谋划难以克服这些发展障碍,放在一个片区来整体谋划才能更有章法。驻村工作队和本地村“两委”干部、乡镇干部等力量,除了需要在充分了解村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也需要联合周边地区共同盘活资源,打通供给渠道引进企业、资本,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整合,共筑更长、更稳定的产业链。

在这方面,作为脱贫攻坚、带领村民奔小康的驻村第一书记,应该进一步发挥作用。他们来自于各个部门,背靠单位力量。在利用好各级政策,从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进行全面帮扶的同时,也要横向密切与周边农村的联系,加强与镇等上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并充分运用好自身所在机关单位的资源优势,站在更高远的角度做好产业谋划,实现各地资源互补。

实际上,放眼更长远处,统筹更大的地域空间、争取更大的政策集合,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和人才回流,乡村在成片振兴中才有更大的未来。

新闻推荐

广场舞“线上”扭起来惠州市民将“广场”搬到网上,寻找室外锻炼替代方式

“我觉得我都快"宅"退化了。”因为疫情影响,不少运动达人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但在惠州有一群大妈将室外运动搬到家里,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