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莞 寻 茶 记 一 明前茶飘香 并手摘芳烟
传统的春明茶融合了上百种草药。
受访者供图
在《广东省惠阳地区中药草》一书中,大岗茶又叫做虾辣眼。张晓敏摄
83岁的刘金玉是春明茶非遗传承人,也是大朗镇水平村制作春明茶时间最长的村民之一。受访者供图
博物馆最显眼的位置上,放置着“茶山茶考”历史文档资料。张晓敏摄
大围村的山头上有着大大小小数十个茶园。张晓敏摄
▲昌兴·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内放置了很多大岗茶。张晓敏摄
■开篇语
在广东,得闲饮茶绝不是一句客套话。从古驿道上遗留下来的一座座茶亭到清朝末期茶价二厘、同时供应粥粉面的“二厘馆”,再到当今蔚然成风的广式茶楼,都在说明两件事,一是广东人爱喝茶,二是广东有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历史。
广东茶叶种植涵盖六大茶类、产销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为中国茶叶的主产地、主销地和极其重要的对外港口。东莞素来有着“藏茶之都”的美誉,45万吨的民间藏茶量,50亿元的茶叶年交易金额,1万多家的大小茶馆,覆盖在90%的主要街道上,这亮眼的数据背后道出东莞“好”茶之风盛行,爱茶之人无数。只是,“东莞只藏茶,不产茶”的流言在业界从未消停。
事实上,历史上的东莞不仅产茶,还是目前史料记载的较早广东地区产茶地。此外,在世界茶叶贸易版图中,虎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航港口之一,将丝绸、茶叶、瓷器、莞香和文化远播海外;由贸易兴盛而催生的茶楼文化,记录着东莞人的喝茶史,同时也见证着人生百态。史书上记载的一个个在茶亭中发生的民间故事,莞邑文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一件件茶俗趣事,都足以证明东莞在广东茶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从产茶到藏茶,从古道茶亭到广式茶楼,从海上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东莞茶文化的故事还在继续。自本期开始,文化周末报推出“东莞寻茶记”系列专题,从产茶、制茶、交易、藏茶以及茶楼文化等角度出发,通过挖掘史料,探访茶人,走访茶园、茶亭、茶仓等,与各位嗜茶者一起寻找东莞茶文化的“前世今生”。
东莞自古以来是茶叶生产地,以僧茶和小规模家用种植为主。至20世纪80年代,东莞茶叶种植和生产一度达到较大规模,大大小小的茶园82个,遍布大岭山、厚街、清溪、凤岗、樟木头、企石、谢岗等镇街。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个茶厂倒闭改制,茶园荒废退化,东莞开始将茶文化的发展重心从茶树种植转为贸易,随后“东莞仓”享誉国内外,并渐渐成为东莞茶文化的主流。
只是,不管市场上的藏茶氛围如何浓厚,在东莞仍有一些人坚守深山,守望着他们的茶园、茶树和茶叶。与此同时,在民间开始涌现出一批默默做事的人,他们在保护和传承即将消失的大岗茶文化和春明茶文化。明前茶已飘香,就让我们一起在这个清明时节品一杯产自东莞的“春天”。
文:张晓敏
底蕴
兴衰起伏的种茶史
在昌兴·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内,馆长叶志强与中山大学聚文博硕博团队负责人李伯璋博士讨论将在9月份开幕的“莞邑茶香溢千年——东莞本土茶文化展”。他们说,这个展览将会就已知文献历史和出土实物证据对东莞本土茶文化历史脉络进行系统化梳理,不少文献史料和实物证据将首次呈现在东莞市民面前。
在此之前,如果想要窥探东莞茶文化的发展脉络,就要翻阅各种历史文献或者直接到昌兴·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乐人谷博物馆”)去。据了解,乐人谷博物馆创建于2015年,藏品总数约8000件(套),从宋代起,跨越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等多个历史时期,藏品涵盖茶叶、茶器、茶票、茶罐、茶书、茶报刊、茶文档、茶饰物、茶家具、制茶器械等类别。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笔者从中国茶叶产量细分总览图出发,最后到达东莞茶文化的展区。其中,最显眼的位置上放置着一份“茶山茶考”的历史文档资料,里面记载了南北朝时期有僧人在茶山镇种茶的历史文字片断,证明东莞茶文化源远流长。据《茶山乡志》(民国)记载:“吾乡以种茶得名,梁武帝时僧人建雁塔寺于铁炉岭,沿山莳茶,清季万寿庵尚存古茶一树……”由此可见,在南朝梁武帝(公元502—519年)时期,生活在铁炉岭(今茶山公安分局和粮食管理所)的寺僧就有沿山种茶的经验,这为“茶山”地名的由来提供了佐证。
李伯璋认为,东莞本土茶文化经过宋元,至明代开始迎来爆发性的增长。据在《东莞县志》(崇祯)记载,明代觉华寺的“觉华烟雨”是当时著名的“东莞八景”之一。觉华寺在当时县城西边十五里的春堂村,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其中慕名而来的,还有当时任清远令的李涛。在游玩之后,余兴未尽的李涛写下了《觉华寺记》,“花类有兰、莲、菊……川茶、木槿……山茶”,其中清晰地记录着寺院僧人还保持着种茶的习惯。而且,崇祯志有“妇女通间尝以麻茶相馈”的记载。当时,东莞人简朴、务实,不喜穿绫罗绸缎,家里的席子也是使用本地所产的“莞草席”,所用器物也不施雕镂等繁复工艺。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东莞女性之间作为日常馈赠的麻茶,也应该是自家种植或本地种植。
事实上,经笔者研究发现,茶山不仅是东莞产茶史的发源地,还是广东产茶较早的地区。据《广东省志·农业志》介绍,广东利用野生茶叶泡茶是在东汉年间,至南朝梁武帝时期,广东已有人工植茶,泡茶、喝茶开始进入民间。明代,广东已有27个县生产茶叶,晚清发展到84个产茶县。其中,此处提及的人工植茶史正是茶山种茶的历史。
既然东莞曾经遍地茶树,为何后来都消失了呢?据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王争春在《农业考古》杂志中发表的“历史时期东莞茶叶种植及茶文化初考”中提到,民国时期,东莞已没有茶叶生产,但仍能在谢岗南面山、樟木头宝山、清溪罗马山以及大岭山等地看到茶树的踪影。但李伯璋根据民国二十三年的东莞土壤调查报告中提到民国东莞地区本土产茶的情况,驳斥了王争春认为东莞民国时无茶叶生产的论点。事实上,东莞地区种茶从南朝至今都从未断绝,只是产区面积和产量多少的问题。
1964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在视察茶山时因看不到茶树踪影,而感慨“来到茶山不见茶,能否用山坡地种植茶树,发展茶叶生产”。1965年春,在茶山出现新一轮种茶热潮,最后凤岗、清溪、谢岗、樟木头、厚街、企石等公社相继加入,上个世纪80年代,东莞茶叶种植和生产一度达到较大规模,大大小小的茶场82个,面积达4400亩。据《东莞市志》(1979-2000)记载,当时茶树品种以云南乔木型大叶茶居多,其余为福建“梅占”种。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莞工业的高速发展,茶厂倒闭改制,茶园荒废退化,也为东莞起起伏伏的种茶史按下了“暂停键”。“茶树虫害严重,经济效益远远不及荔枝、龙眼等果树,农民慢慢地转向栽种经济价值更高的果树,许多茶园只能荒废停产。”李伯璋介绍道。
坚守
最后的茶园
从大岭山森林公园山脚出发,沿着山路辗转数十圈,终于来到了李乐坤的茶园。茶园群山环抱,放眼望去,一垄垄茶田层层蜿蜒于山间,李乐坤将茶园取名为观景石茶园,将产出的茶叶取名为观景石云雾茶。观景石是李乐坤茶园的景点,每当有朋友来访,李乐坤总会第一时间带他们到观景石一游,因为站在观景石能够同时看到厚街、虎门、大岭山的绝美风光,更重要的是站在观景石上能够将整片茶园一览无遗。
“这座山头的海拔大约有300多米高,每当下雨,整个茶园将会被云雾覆盖。茶树经云雾浸润后,芽叶肥壮,叶质柔软,茶味自然清香醇厚,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将村里生产的茶叫做云雾茶。”据李乐坤介绍,目前茶园种植茶树3000多株,全部为梅占茶树。此外,茶园还有30多株70多年树龄的梅占茶树,是当年老一辈茶人从福建引进的品种。
每年的清明前后,是茶农最忙的日子,李乐坤也不例外。在看过天气预报后,李乐坤决定在3月25日开启明前茶的采茶工作。“采茶不是最辛苦的,最辛苦的是茶树发芽的时间短,如何抢在茶芽变老之前采集,并完成所有的制作工序,才是最头疼的。”李乐坤告诉笔者“早采三天是个宝,晚采三天便成草”,为了能够采集到时间刚刚好的嫩芽,大家都在与春天赛跑。
嫩芽叶被采集下来之后,需要尽快制茶。一般而言,大型茶园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种植、加工、包装、销售都分由不同的人完成,但是李乐坤的茶园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所有的工序只能由他完成。“一方面是目前茶园产量不高,自己辛苦一点还是能够应付下来;更重要的是制茶非常考验制茶师的经验和功力,手法稍微变化茶叶都会变味。”据了解,李乐坤是东莞为数不多的取得制茶师身份的茶人,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用双手制茶,在他看来,炒茶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只有把握细微才能成就最好的春茶。
事实上,李乐坤不是东莞唯一坚守在深山种茶的茶农。在他的茶园附近,就有大大小小数十个茶园。李伟明的茶园就在观景石茶园的旁边,他在20多年前承包了100亩的山头,其中50亩用来种植茶叶。除梅占茶外,李伟明在茶园里还种植着金仙茶和翠玉茶两个茶种。据介绍,目前厚街种植的茶树约有6万棵,其中新围社区种有3万多棵,大迳社区种有2万多棵。
“大岭山森林公园茶山顶气温低,常年有雾,因此种植出来的茶叶质量特别好。”今年六十多岁的李群生是新围村人,对新围的种茶历史比较熟悉。新围村位于厚街镇的东部,横岗水库上游,大岭山森林公园脚下,有三座小型水库,有山地面积1.6万亩,耕地面积0.24万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让新围村盛产云雾荔枝、云雾龙眼以及云雾茶。
据李群生回忆,新围村真正开始种植茶叶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专业种茶,新围生产队专门组建了茶叶合作社,并邀请专家为茶农授课。“当时新围云雾茶非常有名,一撮原叶、一注沸水,周围都是云雾茶的茶香。可惜的是,由于经济效益不佳,很多农民开始改种荔枝龙眼,有一些也转行做生意,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老茶园基本荒废了。”谈及往事,李群生唏嘘不已。
更令人唏嘘的是,新围村之外,东莞已没有人工茶园。“在樟木头、黄江、塘厦的林场里,在清溪森林公园和观音山森林公园内应该还有零星茶树,但是基本上都属于野生茶树。”李乐坤说茶农之间经常交流,也会组织到周边茶园参观学习,如果东莞还有其他茶园,茶农基本上不会不知道。
传承
“土著”大岗茶从消失到复兴
从石景山茶园下来,李乐坤提议带笔者到更“野”的山里寻找“大岗茶”。在横跨一个小山坡之后,我们在一片杂草底下发现了大岗茶的踪影。李乐坤说,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大岗茶了,但是在过去每家每户都会喝大岗茶,它是沏茶待客、农忙解暑的最佳饮品。
再次见到大岗茶,是在乐人谷博物馆内,五颜六色的大缸里种植着大岗茶的树苗,这是馆长叶志强“重振大岗茶文化”计划中的一环。叶志强说,大岗茶是东莞本土的茶树种类,在东莞茶文化历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重振大岗茶文化,不仅是种植,还要科普、创新、传承。
“大岗茶,别名虾辣眼,多生长在山坡、灌木丛中,四季可采。主要用于预防流感、盗汗、水火烫伤等。除此之外,大岗茶又被称为大岭山茶叶、大江茶……”在叶志强的工作桌上,放置着一叠大岗茶的资料,其中包括1971年由惠阳专区革命委员会出版的《广东省惠阳地区中药草》,1969年由莞城卫生院革命委员会出版的《农村常见疾病中药草治疗手册》以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发表的大岗茶的种植方法等资料。叶志强说,这些资料证明大岗茶不是民间偏方,它的药用价值、临床应用都是有理有据的。
实际上,大岗茶的历史比我们想象中还要久远,至今流传的“还金亭”故事里,卖茶人卖的正是大岗茶。相传,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有位客商在茶亭遗留钱财三百两,温塘卖茶人袁友仁(后避讳改名友信),坚持为他保管钱财守候三年。一天,一位在茶亭歇脚的客商抱怨:“尝遍各地名茶,以此亭为最贵。我在此喝了一碗,却化了三百两银。”袁友仁立马得知对方是失主,当即将钱财送还。客商决定将钱财悉数赠予,对方始终不肯收下。在路人劝导下,将银两用来修建“还金亭”。
在荒山野岭以及乐人谷博物馆外,还有哪里可以找到大岗茶?在询问了几家药材店后,笔者终于在一家小型中草药店内发现了大岗茶。店主张叔是本地人,在他的印象里,母亲从小都会煲大岗茶给他喝,茶味甘凉,止渴生津,解暑开胃。“大岗茶是没有进货渠道的,店里的茶叶都是自己在山上看到然后采集下来的。现在大岗茶的茶树很少,购买的人也很少,偶尔一些老人家会过来买。”
过去漫山遍野的大岗茶,如今已销声匿迹,鲜有人提及。谈及原因,叶志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过去是没法选择,交通不便所导致食材贫乏,大家吃喝都只能就地取材,随处可见的大岗茶就成为了老百姓的泡茶原料。如今不同了,供大家选择的茶叶多达数十种,最新鲜的西湖龙井今晚下单明天就能送达,大岗茶自然就被淘汰。”
“但是,大岗茶文化不能丢。”目前,叶志强正在筹备将大岗茶申请为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大岗茶符合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条件,希望通过申请非遗的行动让大岗茶被更多人看到和关注,从而加入到维护和传承大岗茶文化的队伍中。”
“土法”春明茶从濒临失传到市级非遗
与正在筹备申请“非遗”的大岗茶不同,来自大朗的春明茶在2015年已成功入围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明茶”又被称为“清明茶”,起源于明朝初期。相传,每年清明前后,大朗村民在上山拜祖时都会在路边采摘一些能结果或无毒的中草药,洗净、晒干存入坛内挂起,备于身体不适时取之熬制、饮用。在村民看来,清明节采摘的草药备受祖先保佑,制作出来的春明茶更为健康平安。
此外,在大朗风俗中,婚宴上也少不了一碗春明茶。据村民介绍,喜宴上菜式多油多盐,因此大家都会准备春明茶,以缓解宾客上火、胃胀等不适。直至现在,春明茶仍然是不少大朗人摆酒宴客的必备“饮品”。
今年已经80多岁的刘金玉是春明茶的“非遗”传承人,也是大朗镇水平村制作春明茶时间最长的村民之一。每年清明前后,刘金玉都会到山上采摘草药,直到现在。刘金玉说,传统的春明茶融合上百种草药,村民一般采集三四十种药材也可制作,熬制好的春明茶呈金黄色,具有祛除人体毒素、提高人体免疫力、柔润肌肤等功效。
事实上,在大朗镇水平村,几乎每个上了年纪的村民都会制作春明茶。制作春明茶,没有书本指导,也没有图片资料,靠的都是口口相传。“从小就跟着母亲上山采摘春明茶,小时候不懂,直到30多岁时才学会如何辨认草药。”刘金玉说,制作春明茶最困难的地方在于辨认草药,做传统的春明茶要有多达上百种草药,而简化的春明茶至少也需要几十种草药熬制而成。“但认这些草药没有捷径,只能靠记忆,采摘多了自然就能辨认出来。”
如今,会做春明茶的村民越来越少。刘金玉说,年轻人对这种土方茶叶并不“感冒”,只有村里的老人还在坚持春明茶的情怀。为了让春明茶传下去,刘金玉经常约儿媳邝婉群一起上山采草药,在老人手把手教导下,如今邝婉群也能辨认出不少草药。此外,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春明茶,刘金玉多次出席活动为市民熬制春明茶,并向市民讲述春明茶的故事和春明茶的文化。
新闻推荐
惠阳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应对疫情共渡难关,企业称应打造核心竞争力“惠阳十条”真金白银撑企 减税降费少收11亿
在惠阳区委区政府指导下,惠阳企业复工复产。热火朝天,加油干。“每个企业有顺境,也有逆境的时候,在大环境收缩时就要练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