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为湖北拼过命” 惠州医疗队援鄂纪实

惠州日报 2020-04-03 08:11

惠州医疗队战疫时间轴

这几天,湖北的樱花开了。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正在恢复生机。

伴随着“樱花雨”,逆行的援鄂医疗队陆续撤离。

3月20日,晴。这一天,我国内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连续两天零新增。这一天,英雄回家了,75名惠州援鄂医疗队员挥别战斗了一个多月的地方。

3月27日,荆州市在院新冠肺炎患者人数“清零”,12名留守荆州的广东医疗队员踏上返乡之路。“荆楚抗疫披金甲,不灭"新冠"终不还!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副队长陈维生回家了。

“谢谢你们为湖北拼过命。”面对医疗队启程离去,武汉人民、荆州人民以最高礼遇、最深敬意,夹道送别。

“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只是回去继续战斗。”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黄宜志说。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76名医疗队员,40多个日夜,两城三地,他们把“白衣”穿成了“军装”,直面病毒,直面生死,用大爱和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生命,用大义和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请战

有信心打赢这场“战役”

2月8日深夜,市卫生健康局医政医管科办公室灯火通明。这里也是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医疗救治组办公室所在地。

“马上组建一支15人的医疗队,一早出发。”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医疗救治组办公室负责人这时接到省卫健委电话。

荆楚起疫情,白衣闻战令。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惠城区中医医院、惠城区小金口人民医院立即响应,队员名单很快通过短信发到该负责人的手机上。

“其实我们早就做好了支援湖北的准备,只等省里吹响集结号。”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疫情严峻,号令声声。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接到出征通知时,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科正在惠城区横沥镇中心卫生院下乡。时间仓促,临行前他还没来得及好好跟家人道别。他的孩子才刚满6个月。作为党员,他很早就报名请战支援抗疫一线。“一定要凯旋。”出征仪式上,同事同王科拥抱道别,并解下自己的围巾为他系上。

“马上出发湖北。”接到前往湖北支援的通知时,徐永辉还在上班。他告诉妻子:“我要去了。”短短4个字,妻子邱艺琼一时都没有反应过来。

徐永辉是市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在接到出征命令两个小时后,他带领惠州市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告别家乡、亲人出征湖北。“我会带着15个人平安回来的。”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战场。从60后到00后,面对疫情催征,惠州白衣战士表现出非凡勇气。请战的呼声,在惠州市各医院此起彼伏。“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党员就要带头冲锋,我责无旁贷。”简洁的话语,在医院的楼宇间回荡。

两天后,惠州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临行前,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石喆在朋友圈贴出一句古诗。

“面对疫情,我们医务人员责无旁贷。我们有信心完成任务,打赢这场"战役",平安归来。”这位曾参加过抗击非典战疫的“老兵”石喆说。

“2003年"非典"肆虐,那年我刚毕业。”市第一妇幼保健院温馨产科护士长崔嫦婷说,当年看着师兄师姐冲向前线,她就在想,如果是自己,也会挺身而出。如今,她做到了。面对11岁的儿子和刚满3岁的女儿,崔嫦婷主动请缨支援湖北,“我要努力成为让孩子们骄傲的妈妈!”

刘家怡,2000年4月出生,是惠城区中医医院的一名护士,也是惠州市第一批出征湖北的医疗队员之一。“我是报名后才告诉爸爸妈妈的。”疫情面前,这个今年4月才满20岁的女孩迅速长大,扛起责任。

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医生师春梅在凌晨得知自己即将出发。“丈夫听到后有点懵,也很担心。”师春梅说,自己也因为激动和紧张,一晚上都没睡好。“就是觉得一线需要我们,想去分担一点。”

“如果这次不去我可能会一辈子后悔。”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薛倩茹含泪说,本来自己很平静,但当家人和同事来送行时,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战场

到了湖北马上进入战备状态

来到湖北,来不及思念,没有时间害怕,医疗队员们马上进入战备状态。

2月12日,是市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的第3天。徐永辉主动请缨成为第一批进入方舱医院的人员之一,也是惠州医疗队首个入舱队员。

他们战斗的地点是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那里收治的是轻症患者。

“进过舱的人都知道,舱内舱外是两个世界。”徐永辉说。

“1名医生和两三名护士,大概要管80~120名患者,工作量比较大。”王科说,这些都不算是太难的,更大的考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

王科说,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5分钟左右就开始有“窒息”的感觉,为降低感染机会和避免浪费防护服,工作期间6个小时不吃喝,也不上厕所。“我们的队员此前大都没有穿着防护服工作的经历,这需要大家靠意志力来克服生理上的困难。”

2月12日凌晨,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江陵。

次日一早,他们就来到江陵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实地调研。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广东人,还来不及适应荆州的湿冷天气,在冷风中瑟瑟发抖。

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了解江陵的防治信息,进入战斗状态。2月14日,惠州医疗队的护理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医生们则聚在一起,深入研判患者病例,一忙就是半夜。

2月15日11时,江陵飘起了大雪,整个小城都是白茫茫一片。

“这是我人生中看见的第一场雪,很激动,那一刻我都忘了疫情。”队员罗韵仪告诉记者。好几个患者问她穿得够不够暖,这让她十分感动。从见第一面开始,惠州医疗队员就收获了江陵患者的信任,而他们的高效和专业也给患者吃了定心丸。

“武汉市汉江开发区方舱医院需要增援。”2月15日,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42名队员赴命驰援武汉。

武汉市汉江开发区方舱医院是武汉市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病人最多的方舱医院。惠州医疗队的战场则在方舱医院A区。

医疗队队长毕晓霞告诉记者,那里收治的都是经过核酸检测后呈阳性的轻症患者。医疗队的任务就是集中患者隔离治疗,并观察病情是否加重,若有加重及时转到定点医院,若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则给予办理转舱手续。

“我们所在的方舱医院离住地约30公里,开车约需40分钟。因为是全新的方舱医院,要面临不少困难,但这都不是我最担心的,作为队长我更在意我的队员们是不是已经在进舱前调适好身体和心理状态,是不是完全且熟练地掌握防护服的穿脱。”毕晓霞在日记中写道。

进舱工作的前3个小时里,队员钟丽萍就遇到了一些困难。第一次长时间穿着防护服,钟丽萍说自己像被塞进了密封袋,有呼吸困难、头痛、心跳加快、眩晕等缺氧感觉。“对于进舱工作我没有紧张和恐惧,唯一要克服的就是穿防护服的难受。”

队员胡伟仪的防护服衣袖一直写着“护士小姐姐”五个字。“写上这样的网络化语言,是想让患者有亲切感。”胡伟仪说。

战疫

江陵成荆州首个实现确诊和疑似病例“双清零”的县

3月初的湖北荆州,春雨绵绵,气温连续几天降到10℃以下。3月3日上午,江陵县正式宣布,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全部清零,成为荆州市首个取得节点性胜利的地方。这距离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江陵仅20天。

在江陵县,石喆、张灵娟、冯小鹏和陈晓东等主治医生,每天都会讨论患者病历,每晚准时参加前方指挥部组织的远程会诊和培训,根据前方指挥部推行的《广东专家共识》,进行“一人一案”精准诊疗。

在他们的指导下,患者们不再采用激素治疗,也减少了抗病毒和抗炎症药物的使用,减少了输液和雾化,增加了氧疗。

江陵县人民医院硬件条件简陋,这是救治重症患者的“硬伤”。医疗队连夜拿出方案,“我们建议,把重症患者全部转移到救治条件更好的荆州市区。”石喆告诉记者,围绕方案,医疗队还做了详细的计划,包括转运方式、物资需求、感控要求和人手安排等等。

ICU病房腾空和改造、新建重症监护室,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而从江陵到荆州市区只需要半小时,转运方案或许是江陵县最合适的选择。广东省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前方指挥部采纳了医疗队的方案。2月16日下午,广东医疗队、荆州市中心医院重症救治中心启用。从明确改造地址到第一个患者转入,只用了不到24小时。

随着最后一位重症患者被救护车送走,石喆也送走了8位战友。根据前方指挥部安排,为加强重症救治中心的救治能力,陈维生牵头的重症医学团队成建制调往荆州市区,他们的新岗位就在重症救治中心。

此后几天,石喆和中医领队、市中医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中医师陈晓东走遍了江陵县10个乡镇。

“我们目的是推动关口前移。”石喆说,他们总共筛查了100多个人,排除了10个可疑症状者。

陈晓东此行还有一个任务,把“江陵1号方”和“江陵2号方”推广普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从抵达荆州市江陵县那天起,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医专家组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将每一份病例图表化,设计了一个五线谱(俗称“江陵防冠五线谱”),用图表描述病人病情变化,一目了然。再综合总结,得出结论,找出共性和差异性,以便更有效地用中医中药辩证治疗。

“我们做到了第1个24小时让医务工作者和就诊百姓喝上了"江陵1号"方剂,在第3个24小时,让所有的新冠肺炎患者喝上了"江陵2号"方剂。”陈晓东在日记中写到。

被誉为“生命之舱”的方舱医院,在阻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

惠州市第一批、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营地就在方舱医院。

“很多人在网上看了方舱医院的视频,觉得在里面陪患者跳跳舞、唱唱歌就行了,并没有多大工作量,其实不然。上班后,我们5个医生需要面对400多位患者,在6个小时的上班时间里,需要不间断地给患者解释病情,告知检查结果。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不拉,一个班次下来喉咙都冒烟了……”王科说。

作为这批医疗队中最年轻的“00后”,刘家怡一开始的任务是指导离开方舱的人脱防护服,为抗疫战友守好避免感染风险的防线。除了医务人员,每天也有警察、保安、保洁人员等进入隔离病房,只接受过简单培训的他们对脱防护服有些陌生,起初几乎每个步骤都需要指导。这也意味着,在6个小时的上班时间里,她几乎要不停地讲话、重复地指导。“戴着N95口罩就像是被人捂住鼻子,因为白天缺氧,下班后倒头就能睡着。”

3月3日,刘家怡进入方舱医院护理患者。“在方舱里,印象最深的是我看到一位阿姨,她看到自己核酸检测转阴的消息后欢呼雀跃,我也很开心,高兴得就像自己考了一百分。”

“昨天,18床终于顺利地拔除了气管插管。他是住院时间最长的重症患者,从1月住到了现在。5床也拔除了气管插管顺利苏醒了,估计很快就能转出重症病房。15床仍插着气管插管,持续使用呼吸机、血液灌流治疗。此前,他心跳停过好几次,虽然都抢救回来了,但病情还是比较严重的,治疗方案仍在不断地调整。如果沉睡中的他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希望他能积极乐观一点,坚强起来,快快苏醒。”王亚威每天在日记中记录患者的病情,为他们鼓劲。

新冠肺炎危重症病房每一天都上演着生死大营救。医疗队员的责任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将重症、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曹婉婷清楚地记得,3月8日那天,她刚接班就得知15床的患者要上CRRT(注:即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她马上意识到患者病情的严重性。然而,当她刚固定好透析管,发现患者的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动过速。“经验告诉我,患者很危险,必须立刻采取抢救措施,多耽误一秒都可能有生命之忧。危急时刻,我立即对患者行床边胸外心脏按压,当班医生也随即推来了除颤仪,争分夺秒地准备除颤……在这惊心动魄的几分钟里,虽然我的护目镜全模糊了,但是看到心电监护仪上正常的心脏波形,我无比欣慰!”曹婉婷说。

坚守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市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叶玲感慨,“方舱医院,并非只有疾病的冷酷,更有人间的温暖。方舱不大,爱却不少。”

“武汉协和医院的医护从当天早上8点进舱,一直到晚上9点。我看到他们的护目镜里因为起雾形成的水珠,恨不得马上把全部工作都接过来,让他们能快点下班休息。看着他们的身影,我眼眶湿了,但拼命忍住了,我怕弄湿了护目镜无法干活。”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胡伟仪在日记里记录下她的感动。

3月7日下午4时,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出院25人,转院59人。随着最后一批患者出院或转诊,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休舱了。

3月8日,武汉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宣布休舱。

市第一批、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正式结束方舱之战。

毕晓霞说,她心头的石头落地了。

“你们都是我女儿!”“来年我们再相见。”“90后的哥哥姐姐,我会去惠州看你们的……”那一句句患者的表白,直达医疗队员的心灵深处。

回家

来时冰霜雪雨,走时春暖花开

春分日,战士归。

3月20日,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它记下的泪水与笑容,将留在时间的轨迹上。

惠州75名援鄂医疗队员完成支援任务,分别从武汉和荆州启程,踏上回家之路。

陈维生却没有一起走。“只要还有在院患者,坚决不撤!”他在请战书上摁下自己的手印。

在武汉出发地,队员们齐声唱起粤语歌《朋友》以及《我和我的祖国》。归家的心情、对祖国的热爱,都在歌声里……

武汉的外卖骑手制作了感谢横幅,前来驻地送别队员,表达谢意。

临别之际,许多医疗队员泪湿眼眶。上前线时他们没有哭,最苦最累的时候他们没有哭,可回程时听到沿途私家车鸣笛致意,他们忍不住哭了。

来时冰霜雪雨,走时春暖花开。3月19日上午,江陵县以最高礼遇、最深敬意送英雄回家!

江陵市民自发前往医疗队车队经过的街道,欢送这些恩人回家。

“广东广东,一路顺风……”“大家辛苦了!江陵人民感谢大家,会永远记住大家深深的恩情!”一声声暖心的问候中,医疗队员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曾经战斗的地方。

3月27日,荆州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新增出院1人。这意味着,荆州市在院新冠肺炎患者人数“清零”。28日下午,跟队友们承诺“你们在惠州等着我,我一定会平安回惠”的陈维生完成使命,平安返粤。

4月3日,是75名援鄂医疗队员结束休整的日子。40多天的思念和牵挂,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与家人团圆。

惠州日报记者张斐 通讯员欧永杰 李连君 程秋伊 郑海燕 王运广 费燕

新闻推荐

惠州工行争当转型发展排头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惠州工行不断拓展新渠道,启用新模式,全力以赴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一份力量。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