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止354个红头文件 清理81项证明事项 惠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将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
`制图:钟仁敏
近日,司法部表彰了“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政策法规科成为广东省6家上榜单位之一。而在去年公布的法治广东建设考评结果中,惠州获评良好等级。
这是惠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缩影。日前,惠州市政府“网晒”《关于2019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对1988年以来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的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其中354个文件宣布失效。此外,还清理了81项证明事项,并大刀阔斧为行政审批“瘦身”,多管齐下扫除阻碍发展的“蜘蛛网”。
●南方日报记者周欢
提效率优环境
“直通车”活动为企业解决疑难杂症
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惠州在全省率先推出、每月一场的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活动,如今已成为提效率、优环境的城市名片。
“直通车效率很高。”去年12月,搭上惠州“直通车”的深圳市百富盈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地产事业部总经理刘程说,近年来惠州的政府办事效率越来越高,营商环境也有很大改善。
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帮助企业快速解决沉疴顽疾,这背后是惠州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启动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
去年以来,惠州落实领导约访接访制度,开通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市、县区领导现场“把脉问诊”,为企业解决疑难杂症,至今已开展13期“直通车”活动。
4月1日,惠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直通车”活动平台共受理企业诉求718宗(涉及问题721宗),整体办结608宗,整体办结率达84%。
“效果令人满意。”惠州市网商协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惠州商会副会长叶萍在参加“直通车”后向记者表示,“直通车”有示范效应,可及时了解基层和企业诉求,对提高政府效率会起到促进作用。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惠州还有不少举措。《报告》称,惠州压缩企业开办环节,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项目从土地出让到开工建设的审批审查由282个工作日大幅减少到99个工作日,压缩65%。
审批事项“减肥瘦身”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在这方面,惠州探索构建分类快审机制,推行联合勘踏测绘验收工作机制,并完善“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机制,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同时,建立投资项目事前咨询服务制度,全面推行报建承诺制和否决申诉救济制度,促进项目加速落地。
《报告》称,惠州将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全面启动数字政府建设,优化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和“一门通办”机制,推动“指尖”办理和便民自助终端平台建设,打造诚信法治的社会生态。
今年1月,惠州市市长刘吉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开展“营商环境改善年”活动。继续瞄准国内外最优最好最先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工作从方便行政管理转向方便群众办事,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法治化水平,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充分释放蛰伏的发展潜能。
砍“文山”激活力
全面梳理近3万个红头文件
2019年的最后一天,惠州市政府发布《关于废止、宣布失效部分市政府文件的决定》,“一口气”对76件市政府文件予以废止,42件宣布失效,涉及城乡建设、市场监管、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各方面。
这是惠州对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以来制发的市政府文件进行的又一轮清理。其中,一些文件时间跨度“穿越”30年,已不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政府规范性文件俗称“红头文件”,是过去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的一种常见方式。由于文件数量多,涉及的部门广,有的文件相互“打架”、有的已经过时,这种现象在各地并不鲜见。如何动态、有效地管好管住“红头文件”,防止“文山会海”和部门“权力任性”?
对此,惠州健全规范性文件监管机制,修订《惠州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有效期规定》,以制度要求不断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2019年共出具市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法律审查意见书97份,上报省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市政府规范性文件12件,办理各县(区)政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37件。
惠州还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对1988年以来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报告》透露,共梳理甄别文件29794件,形成清理目录746件(保留350件、修改42件、宣布失效354件),积极扫除违背上位法、脱离实际、妨碍工作的“蜘蛛网”,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惠州市政协委员、广东日升律师事务所主任钟君安认为,全面清理“红头文件”,维护法制统一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的基础,这样才能使各方各司其职,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实现“良法善治”。
前些年,发生在其他地方的证明“我妈是我妈”“我还活着”等“奇葩证明”事件,引发热议和共鸣。这类让人哭笑不得的证明给市民和企业办事造成不便,也影响政府法治建设形象。为此,惠州积极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全面清理证明事项,两轮共清理证明事项81项,已修改规范性文件17件。
惠州还全面实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市、县两级建立公平竞争审查跨部门工作机制,部署全市限制竞争措施清理工作,激发市场活力。《报告》称,委托第三方对市政府印发的480份政策文件进行了审查评估,保留文件456件、修订5件、宣布失效19件。
划红线防风险
重大决策失误终身追责
3月30日,惠州市发改局官网公布2020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今年,该局将核定惠州市惠城中心区道路临时泊位停车收费标准。
在惠州,像这样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要形成目录清单,“晒”出来。
在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方面,去年惠州制定并公布《惠州市人民政府2019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报告》称,惠州对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广泛听取意见,相关规范性文件公开征询意见率达100%。
惠州还全面实施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确保依法决策。去年,惠州市政府共审查各类法律事务220件,其中重大决策17件、重大政府合同35件、其他法律意见建议168件,涉及生态环境园、基础设施工程、市污水处理设施、重大石化产业等项目,为把好法律关防范风险。
“2019年惠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对表国内一流地区,对照《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要求,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报告》坦言,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法治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需要,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和行政应诉工作水平仍待提高,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惠州市政府法律顾问、惠州市律师协会会长杨择郡认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是要在“法治化”方面下功夫。《报告》指出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客观真实,敢于解剖自己,对下一步做好重大决策、改革创新、服务民生、行政复议与应诉、执法权下移等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报告》透露,今年,惠州将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将优化法治建设成效考核评价机制,并重点针对法治政府建设开展不力的地区和部门开展专项督察。同时,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一流的执法水平助力打造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严肃处理执法不作为、选择性执法、利益驱动型执法等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将全面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大对国务院《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在市县镇三级全面实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实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倒查和终身责任追究制。
■声音
惠州市政府法律顾问、惠州市律师协会会长杨择郡:
清理文件是政府对法治环境的大扫除
建设一流城市需要一流的法治环境、一流的营商环境。惠州市政府法律顾问、惠州市律师协会会长杨择郡表示,惠州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奋斗目标振奋人心。什么叫一流城市?除GDP排名靠前,交通发达、高楼林立、城市宜居之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也是一项指标性要素。“这是一个软因素,也是"硬"约束”。杨择郡说。
“营商环境的三个化,其实是一个化,就是法治化。”杨择郡认为,清理过期过气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政府对法治环境的一次大扫除,正像家庭清扫蜘蛛网一样,让市场行为更明晰,让企业行走更顺畅。
“法治给市场和社会带来便利,是以对公权力更多约束和规范为前提的。”杨择郡认为,要让市场和社会快步走,就要给政府绑绑手和腿。“只要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不触及法律法规禁止性和强制性的规定,政府通常要给予尊重和保护。”
惠州的法治政府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还有提升空间,如何补齐弱项短板?杨择郡建议,当前,惠州一方面要加快法治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加大购买高质量的法治服务,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和决策水平;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提高执法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快速地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和推进执法流程化、标准化,在执法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完善相关配套改革。
惠州市政协委员、广东日升律师事务所主任钟君安:
收紧政府之手放开市场之腿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惠州市政协委员、广东日升律师事务所主任钟君安认为,惠州市政府此次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积极扫除各类违背上位法或相互矛盾的“红头文件”,不仅能对政府依法行政形成良好的推力,也可以进一步扫除阻碍发展的“蜘蛛网”。
过去,一些地方频频出现“奇葩证明”事件。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对政府优服务、提效率显得尤为重要。钟君安表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步。惠州全面清理81项证明事项,既收紧了政府的“手”,又放开了市场的“腿”,可以使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更便捷、高效,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力。
“多年来,惠州法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但仍然要找出不足,看到差距。”钟君安建议,应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在依法治市、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改革、改善民生等方面积极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完善和追责惩戒机制,尤其是对重大行政决策失误实行责任倒查和终身追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制度保障。
新闻推荐
惠州市一中初中部本月起重建计划明年9月1日建成投用,重建期间学生将借地教学
惠州日报讯(记者林奶花)“市一中初中部要重建了!”近日,惠州许多家长都在热议这一消息。昨日,惠州市第一中学对此进行了“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