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妙手回春的女中医

湛江晚报 2020-03-30 09:07

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从全国调集了数万医护队伍援鄂,其中女医护人员占了多数,她们奋战在一线,书写了不畏牺牲、大爱无疆的医德医风赞歌。而在古代,一些女性也是冲破世俗,学医治病救人,她们个个身怀绝技、妙手回春,成了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医。

义妁史上第一个女中医

义妁,汉武帝时河东人,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女医生。义妁自幼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好医生。

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时就开始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听说有医生路过,她都要虚心向人家请教医理。后来她去长安,向第一名医郑无空求学,学到了精湛医术,开始悬壶济世,被亲切地称为“女中扁鹊”。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却瘦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义妁没有放弃,而是仔细诊视,立即治疗,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拿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绢帛给裹住,并给病人熬制汤药,喂其服下。几天后,病人的肿胀渐渐消退,慢慢地,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了。此后,义妁的医名便在方圆百里广为流传。

当时,汉武帝的母亲年老多病,汉武帝听人说义妁医术高超,便派人专程查访,得知义妁不仅擅长内科疑难杂症,对外科、针灸也颇为精通,所用虽是草药,但疗效极佳。于是,汉武帝便诏她入宫,给太后医病。进入宫廷后,义妁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并将太后的身体调治得越来越好。汉武帝很高兴,封义妁为中郎,补为上党郡令,并册封她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鲍姑立志做女灸学家

鲍姑,名潜光(约309年—363年),她以高超的艾灸技术闻名于世,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鲍姑出生在晋朝一个官宦兼道士家庭,她的父亲鲍靓曾任广东南海太守。鲍姑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喜医学,后与名医葛洪结婚,又得到了丈夫的帮助,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学造诣愈臻完善,终成一代医家。

鲍姑不仅擅长灸法,还精通针法、药学。鲍姑长期随夫走南闯北,四方行医,为人治病,每见奇效,但从不收取厚礼,因此医名远扬。当时有不少名门贵族的女子患病,因羞于请男医生治疗,都愿意用厚礼延请鲍姑,鲍姑从没有让大家失望。随着鲍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不拘礼法的女子,也走出深闺,向鲍姑拜师学医。经鲍姑悉心传授,几个女弟子个个都能医善灸,也成为当时的名医。史书记载,“鲍姑用越岗天产之艾”“以灸人身,灸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其“效如抨鼓”,故甚为当时医家称颂,至今南海、广州、惠阳、博罗、番禺等地仍流传着鲍姑用神奇的灸法治病救人的故事。

因鲍姑长期随同丈夫葛洪在广州罗浮山一带炼丹行医,且医术出神入化,岭南人民尊称她为“鲍仙姑”。鲍姑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她,曾专为她塑像纪念。

胡愔史上著名女道医

胡愔,道号见素子,今浙江金华人,约生活于晚唐时期,幼年便开始修道,有志于道教炼养方术,为我国历史上著名女道医。

胡愔对脏腑理论素有研究并有所得。她认为五脏“各有所主”“五脏者,神明魂魄志精之所居也”。因此,五脏之气,对人体各组织均有重要作用,她主张保护五脏以祛病延年,“五脏坚强,则内受腥腐,诸毒不能侵;外遭疾病,诸气不能损,聪明纯粹,却老延年”。这些思想为她今后的从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愔在从医过程中体会到,需要把这些理论整理出来,为大众所用。她认为要保护五脏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必须先对脏腑有明确的了解,而原有脏腑理论过于奥秘,难以传世。为此,她经过一番“搜罗管见,罄竭谀闻”的过程,终于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按据诸经,别为图式”,编绘了《黄庭内景图》—卷。全书按脏腑器官分门别类,共有六节,每节开篇绘有一图,再根据脏腑理论简要说明该脏器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等,并在此基础上自然过渡,逐步展开论述修养法、相病法、处方、行气法、月禁食忌法及导引法等养生方术,非常生动,而且通俗易懂,对于传播腑脏器官医疗学说大有益处,深受后人的欢迎。

胡愔在道教与医学关系上,强调道教内修必须紧密结合医理,医理是道教内炼养生的理论指导和基础,即所谓“先明脏腑,次说修行”。并且提出药疗、食疗与导引、吐纳、服气、咽液、叩齿之术结合的综合养生思想。

谈允贤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

谈允贤(1461年—1556年),明代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她与义妁、鲍姑等并称为“古代四大女名医”。谈允贤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小聪慧,十来岁时即在祖父及祖母的引导下,悉心苦读各种医学典籍。

谈允贤婚后不久便患上了气血失调,她利用祖母给她的病理药方进行多次的自我诊治、试药,每次治愈之后都及时总结记录。后来,谈允贤有了四个子女,每当孩子生病,她都是亲自诊治。

后来谈允贤遵从祖母的嘱托,开始为外人医病。当时的社会,一些女性一旦患有外科或妇产科疾病,根本不会让男医生诊视,被耽误病情的不在少数,甚至常有人因此丧命。由于谈允贤医术精湛,患病女子纷纷找她医治,往往获得奇效,一时间谈允贤声名鹊起。50岁时,谈允贤决定要把毕生掌握的医学知识记录下来。于是,她将祖母传授的医术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写成了《女医杂言》,该书共收载病案31例,是中医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之一。该书主要记载的是妇科病案,其中不仅涉及有关经病、流产、产后诸疾、腹中结块诸证,还记载了谈允贤对灸法十分娴熟的运用过程,因而《女医杂言》又是我国古代极罕见的专科医案书。

谈允贤在《女医杂言》中,采用追忆的方式撰写医案,每个医案的诊治过程都十分具体明晰,尤其是她注重从临床治疗角度记载医案,而且所选的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所以给后世医家以很好的参考作用。

曾懿精通医理的才女

曾懿,字伯渊(1852年—1927年),清末四川华阳县人。在曾懿20岁左右时,全国很多地方发生了长达十余年的瘟疫,成都、华阳瘟疫流行也时有发生。曾懿那时经常随母亲往返于华阳成都两地之间,亲眼目睹了身边很多百姓因医治不力而丧命,心中十分着急。从此,曾懿放下了稔熟的诗文,悄悄学起了仲景之术。几年间曾懿苦读了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各类医书典籍。当时属于晚清西风东渐,而守旧者却对西学一味反对。曾懿却觉得应该广收博采,传统医学也必须在借鉴中求变出新。

曾懿读了江浙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大家所著的《温热论》《温病条辨》,书中提出的“三焦辨证”的全新理论体系,让她找到了治疗瘟疫的方向。曾懿还在自己身上实践,她前后得过四次温病,都是自创良方而愈。曾懿32岁时,曾得过阴症喉痹,危及生命,她找了几个当地名医诊治都没有效果,无奈她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药知识,试着自我诊治。她将自配的草药方用在自己身上,终于使自己脱离危险。后来,她用这个方子治愈了很多相同症状的病人。民间所学加上不断创新,曾懿治疗瘟疫渐渐有了信心和把握,她把悉心所学用于救治百姓,医术精妙而又态度谦和,深得患者和百姓爱戴,治疗效果不断显现。

曾懿经过近四十年的临床研习,对温病和伤寒的病证及其治法有了十分深刻的体会,于是她筛选精华进行记录整理,著成了《医学篇》。《医学篇》所载的很多方药都是曾懿自己研发配制的,不仅针对病情相当精准,临床配伍也十分巧妙。《医学篇》集中反映了曾懿的医学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据《天津日报》

新闻推荐

共克时艰 旭辉集团打出抗疫“组合拳”

旭辉集团打出“组合拳”抗击疫情。2020年的这个春天,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不同寻常。一场战“疫”行动,让全国人民牵挂,也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