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桥建设曲折多
陈良士设计的《汕头市中山公园平面图》(局部)
萧诚设计的《汕头市中山公园平面图》(局部)
建成于1936年的九曲桥是汕头中山公园最后建成的一座重要建筑物,是公园三大景点之一,亦是其标志性建筑,更是我国造园艺术中匠心独运、构思奇巧的经典建筑之一。
九曲桥在全国各地有许多座,著名的如上海豫园九曲桥、杭州九曲桥、汕头中山公园九曲桥、广西南宁人民公园九曲桥、惠州西湖九曲桥等等。
汕头中山公园九曲桥建成于1936年,是公园三大景点之一,亦是其标志性建筑,而且它亦可以说是汕头中山公园最后建成的一座重要的景点建筑物。
汕头中山公园最初的设计图纸中并没有九曲桥的明确规划。1928年5月,黄开山接长汕头市政不久,鉴于中山公园自1926年9月奠基之后,建设进展缓慢,亦没有一纸公园总体规划图,遂任命公益局公用课长萧诚为建设中山公园筹备主任,并责成其在最短时间内对公园进行初步的图纸设计。8月,由萧诚设计的《汕头市中山公园平面图》完成。萧诚依据月眉坞地形特征,将公园以中西合璧方式规划成三大区域:东部游船区、中西部以西洋式庭园区和东洋式庭园区交织设计。萧诚在《汕头市中山公园设计说明书》中,对游船区作这样的说明:
入正门,沿右方干路前行,达中程,转右,入别有天地之绿门,门通曲桥,湖心设有度香亭,驾驶小艇可环游全湖。其湖之南端,则为载酒亭,与度香亭相望,此为园内之游船区域。至绕园江流,堪资游船之用,又不待词费矣。(《汕头市政公报》第36期)
从萧诚设计的《汕头市中山公园平面图》看,游船区没有什么土山丘之类的设计,只是一片水域,湖心有桥、亭,但只是一座位置大约在现在湖上茶室向湖心延伸的直线小桥,连接建于湖心的湖心亭(度香亭)。说明书中虽有提及“门通曲桥,湖心设有度香亭”,亦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
1928年9月5日,陈国榘接替黄开山长汕头市政,重新成立筹建汕头中山公园委员会。萧诚对中山公园的总体设计,因时间短促而显得有些粗放和考虑不周,陈国榘遂命工务局工程师陈良士重新设计。陈良士对萧诚的设计思路总体上是认同的,故新设计图只是将“其不善者改良之,其缺乏者增补之”。在公园整体布局结构上均沿袭萧图,同样把全园分为西洋式庭园区、东洋式庭园区和游船区三大区。陈良士新的设计图,游船区增加了一些土山的规划,如龟山、蛇山等,通湖心亭小桥按原来的规划不变,从湖心亭(即度香亭)处增加一连接蛇山的九曲桥。这是“九曲桥”在公园的设计图纸中的最早出现。不过,从1929年到1934年,公园各主要景点建筑如牌坊、假山、喷水池、玉带桥、济案纪念亭、浩然亭、高绳芝纪念亭、动物园等相继建成,唯独九曲桥一直没有列入建设日程,直到1935年翟宗心市长任内,九曲桥才被列入建筑计划并于1936年建成。
我们从1937年的地图看,建成后的九曲桥,位置并不是陈良士设计、于1929年1月通过的《汕头市中山公园平面设计图》中的位置。陈良士的设计图,九曲桥是从湖心亭(度香亭)连接蛇山,且桥和亭是分开的,而1936年建成的九曲桥,改为从五岳三山(现五角星山)连接龟山,桥、亭合一建筑。直观上看,桥的规模及跨距缩小不少,而且减去了从游船区西岸中部向湖心延伸的一座桥。当然,工程费用也相应大大减少了。中山公园的建设,一直就是受制于资金的缺乏,九曲桥之所以没能在筹建中山公园委员会存在期间建成,资金问题应该是主要原因。
九曲桥最终建成面积近300平方米,号称“九曲”,实为八曲。所谓“九”者,应为取其涵义“多”和“大”以及吉祥寓意而已。建成的九曲桥,除了建筑位置重新选定外,桥的外观改为桥亭结合,亦桥亦亭。桥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亭名为“度香亭”,出自萧诚设计的《汕头市中山公园平面图》说明书中语。主亭顶以重檐攒尖琉璃瓦装饰,副亭顶以单檐攒尖琉璃瓦装饰,桥、亭、栏有机融合,错落成“山”字形。远观如玉鉴挂彩虹,俯瞰似碧波卧蛟龙,站立桥上,则步移景换,湖、桥、亭互为景致,相映成趣,成为我国造园艺术中匠心独运、构思奇巧的经典建筑之一。
新闻推荐
惠州市广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民企和非公人士捐款捐物1.69亿
惠州日报讯(记者戴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惠州市广大企业积极奉献爱心,履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支援疫情防控工作。记者获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