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面前不能让过度疲劳变成慢性疲劳许岸高(医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
当一定强度的劳力或者劳心工作以后,我们就会觉得疲劳,甚至很疲劳。你想想,在武汉救治新冠肺炎的医务人员,10多个小时无法停下工作去休息,甚至是为了节省防护服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拉,他们的疲劳是没有经受过的人无法理解的。
武汉市中心医院护士长唐莎在朋友圈分享:“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与死神抢人……”“与死神抢人”的工作我做过多年,谈何容易啊!
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工作常常只是导致“急性疲劳”。经过短暂休息后,疲劳感就会消失。当然,当劳动强度加大,又无法按照原来的规律休息时,疲劳程度就会加重,甚至出现过度疲劳。大多数过度疲劳的人,一旦有机会休息并经过恰当的心理调整,疲劳感就会慢慢消失,体力心力会逐渐恢复。
但是,也有少数人会进入慢性疲劳,这时即使有时间休息,也无法消除疲劳感。我们将经过充分休息后仍不能消除的疲劳称之为慢性疲劳。
科学家在研究人脑如何工作时,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慢性疲劳不是来自于单纯的劳力劳心工作,而是源于紧张、焦虑和心烦。事实上,强度很大、时间很长的劳动,只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过度疲劳,休息后会自行恢复,并不会让你进入慢性疲劳状态。一个人在疲劳的基础上进入慢性疲劳,一定有压力紧张、情绪焦虑、心理烦躁等三个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参与。
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面对人的生理极限压力,正能量的精神力量和求生的意志能大大提高我们的体力、忍耐力、免疫力。所以,在危重症抢救室里,你可以看到求生意志越强、心理素质越好的人,抢救治疗的成功率就越大。
现在惠州也有“一群孩子”,正在惠州或者去了湖北、武汉“与死神抢人”,“这群孩子”有的是我的同事,有的是我的学生,他们平时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一旦灾难降临,他们就会冒着风险,义无反顾走向前线。中国有这一代“孩子”,是多么值得骄傲。当然,他们一定会有心理压力、心理应激。他们必须学会自我调适、自我化解。
《健康惠州》中的一篇推文提到,去武汉方舱医院支援的“惠州的孩子”罗桂琼,突然听到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的哭泣声,原来这位患者十几年前住在某个医院的04床,做了一个大手术,从鬼门关走了回来,现在她得了这个怪病又住1004床,她一看到“4”心里就极其不舒服,哭泣起来。罗桂琼安慰她说:“床号就是一个数字,如果您实在在意,那么我们就把它当成是个吉利的数字,是幸运的象征,所以"4"字就是两个yeah,寓意"必胜"。”患者听完笑了。我想这个小姑娘也是在演绎如何坚强,如何选择阳光的心态坚强起来。
有了这种心态,他们就不会从急性疲劳进入慢性疲劳。
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完全改变了我对80后、90后这群“孩子”的看法。
“一群孩子”让我再次见证坚强的意义。
我相信巴尔扎克说的话:“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我相信,面对压力,总有人与生命搏击,显出英雄本色,为自己的灵魂筑建宁静居所;也总有人选择沉沦,沦为卑微的自私自利者,如高价贩卖假口罩的人。
我相信,我坚持,我们大部分人,不管是在危重症病房抢救新冠肺炎患者的医护人员,还是在冷风寒雨中执行任务的公安民警,或者是没日没夜在社区工作的基层人员,在人民群众遭遇大灾大难面前,我们一定会、也只能够选择坚强、担当和大爱。
确实,我们也必须学会如何坚强起来。
新闻推荐
惠州市战疫主战场首次“换防”坚守一线50多天的白衣战士休整待命
昨日上午9时,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确认惠州市3月11日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月3日,惠州市累计确诊病例62例已全部治愈出院,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