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做好心理防护?家长留心疫情期间孩子心理状态变化,出现不良情绪及时调节

惠州日报 2020-03-09 08:40

■医学指导: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骆焕荣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市民非常关心与此相关的各类信息,如各种新闻报道、实时数据、救援信息等内容。面对如此罕见的重大事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难免精神紧张,产生焦虑、恐慌、睡眠障碍等心理生理改变。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顾问、惠州名医、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骆焕荣指出,这是我们在面对压力时的正常反应。其中,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生理和心理都在发育的关键时期,心身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在关注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做好儿童的心理防护。

儿童可能出现害怕

疑惑、焦虑等问题

骆焕荣表示,儿童在疫情下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

1.害怕和恐慌。儿童从未见过如此紧张的场面,看见大家都戴着口罩,其内心世界会产生一定的恐慌感;不明白疫情是怎么回事,无所适从,内心慌张;看到或听到关于传染病或者死亡的事情,会很害怕。

2.疑惑和抱怨。疫情信息广泛传播,儿童也会接触到一定量的信息,对疫情充满好奇;不明白为什么要戴口罩和隔离,会充满疑惑;会问“什么时候可以上学”“什么时候才能跟朋友一起玩”“怎么办”等问题;会抱怨疫区或染病的人;会抱怨乱吃东西导致疫情传播的人。

3.噩梦和梦魇。对儿童来说,白天的可怕景象可能会影响其睡眠质量,出现噩梦或梦魇。

4.强迫行为。可能会出现反复洗手、遇到陌生人不敢自由呼吸等强迫行为。

5.焦虑抑郁。因疫情不能出门玩耍,长时间呆在家中,枯燥无味,难免会有焦虑情绪;家长过分要求学习,出现学习焦虑;因新冠肺炎需要隔离或者父母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回到家中陪伴,儿童缺少关怀,出现情绪低落,甚至可能出现分离性焦虑。

6.后遗影响。儿童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和干预,可能会影响其心身发育,造成后遗影响。

家长需留心关注

儿童心理状态变化

那么,如何正确保护儿童的心理呢?骆焕荣强调,疫情期间,家长必须留心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变化,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及时帮助调节。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1.言传身教,培养儿童自我保护意识

儿童从未经历过如此事件,对病毒疫情的未知,是造成恐慌、焦虑等情绪最根本因素。儿童理解能力低,家长要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儿童,让其正确认识和学会自我保护,减轻其恐慌、焦虑等情绪。如告诉孩子这样的传染病不是第一次发生,人类每次都能战胜,况且病得严重或死亡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告诉孩子当前需要做什么才能保护自己,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等;家长要保持适度的紧张和警觉,给孩子带来自我保护的暗示。

2.树立榜样,理性应对疫情

儿童容易“有样学样”,疫情期间家长的表现很大程度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因此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正确引导孩子理性应对疫情。如跟孩子一起戴口罩、洗手、消毒、通风,不外出聚会等;不让疫情话题过度出现在生活中,多关注其他开心的话题,但要及时回应孩子的疑虑;不要抱怨,不去标签化疫区的人,不去骂“隔离”等防控措施;疫情时期有爱心、懂关爱,邻里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都应互助友爱;讲述抗疫前线的正能量事件,鼓励孩子学习好榜样。

3.顺势而为,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好奇心

病毒是人类可怕的“敌人”,儿童会对此既害怕又好奇,不如顺势而为,借此机会和儿童一起学习病毒的相关知识,家长可以尝试用有趣的方式讲解人体如何跟病毒“战斗”,让儿童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对健康的危害,病毒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及食用野生动物的关系等。这样启发儿童,循循善诱,激发其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4.关爱陪护,做有意义的事情

尽量陪孩子呆在室内,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整天玩手机,陪孩子一起做他感兴趣活动,或给予一定的娱乐自由,不要过于强迫孩子学习。另外,不能外出的时候,带孩子做家务、做美食、做手工、看故事书等。如果因工作不能陪在儿童身边,要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让其听到你的声音,并适当做一些承诺,如礼物、游乐场、好吃的食物等,让儿童有所期待,减轻其消极、抑郁情绪。部分儿童可能出现分离性焦虑,分离期间要尽量能打电话或视频通话,要鼓励其自主生活的能力。

“若家长无法帮助儿童缓解情绪,或其不良情绪继续加重,应及时寻求心理专业机构帮助。”骆焕荣说道,目前市第二人民医院已开设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咨询热线,为市民提供心理援助、就诊预约。预约热线0752-2234880。

惠州日报记者黄婷 通讯员邱福星

新闻推荐

惠州市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通过答好疫情防控“考卷”展示出“不一样”的风采 一改软弱涣散旧貌 如今变身坚强堡垒

在村口设置防疫检测点,24小时轮班值守;第一时间制定应急预案,把疫情防控工作“抢”在前头;及时喊停村里多项民俗活动;党员群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