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区 全民战疫 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线

南方日报 2020-02-27 06:52

在大亚湾区的一家工厂,保洁员正对设备进行消毒。大亚湾区供图

大亚湾建立街道、村、村民小组3级疫情防控网格体系。

大亚湾区供图

融媒阅读

一名湖北游客给大亚湾的感谢信:隔离的日子是温暖的

南海之滨,大亚湾石化区内,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车辆穿梭,施工人员戴着口罩、安全帽进行紧张作业。附近的惠州兴达石化工业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其产品是生产防疫物资亟需的主要原料……一幕幕建设场景、生产场景、城市场景逐渐苏醒。

暖阳扫除了阴霾。明媚的春天,似乎已经来到!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大亚湾区”)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迅速凝聚起守卫家园的力量,全民战“疫”。从医务人员奋战一线,到“小巷总理”筑牢社区防线,再到保障“米袋子”、提稳“菜篮子”,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大亚湾区全力以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紧急动员书写“大亚湾速度”

“您好,请停下车、出示证件,近期有没有去过武汉”“请您配合测量一下体温”……傍晚时分,在大亚湾区霞涌街道晓联村径东村小组路口,党员张伟新当起志愿者,仔细地核查往来车辆和行人。

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今年44岁的张伟新,曾在广州市消防支队服役3年。当疫情来袭,张伟新挺身而出为民“站岗”,参与到疫情防护工作中。“我是军人、是党员,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冲在前面。”

这是大亚湾区疫情防控的一个缩影。关键时刻,大亚湾区自上而下迅速行动。一封封“请战书”、一条条“请战短信”令人动容。

指挥系统迅速建立。大亚湾区委、区管委会领导班子靠前指挥,实行包干负责制;区主要领导每日专题研究防控工作;制定方案,明确任务和职责分工,确保责任到岗到人;制定企业节后复产复工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指引,确保防控复工“两不误”……

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各级干部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成立了16支应急反应小分队,配合做好人员排查和医学观察工作;设立21个交通检疫站,对所有进入人群、车辆进行联合检疫;区粮食局组织人员巡查大型超市、粮油经销店、粮油批发企业,确保价格稳定、供给正常;区房管局对全区179个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实现消杀工作全覆盖……

基层干部守土尽责。大亚湾区推行“网格化”防疫工作,各街道建立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组织工作队伍……数以千计的网格员奔走其中,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全面落实、不留死角。他们与医护人员合作,排查重点疫情地区人员行踪、上门检测体温、宣传防护知识。

工作到半夜、一天打上100多个电话……这是担任阳光海岸酒店集中医学观察区综合组行动支部书记、组长王文富的工作常态。王文富负责协调安保力量,保障观察区人员的餐食服务、生活物品添置等琐碎工作。为了全身心做好工作,索性打包行李在观察区“安营扎寨”。

区两委办督查办的谢培飞舍小家顾大家,从除夕前夜起,始终坚持“一线督查”,深入现场找准问题症结;西区街道应急小分队第3队行动支部副书记董文辉挑起组织人事办和新联社区驻村办“两个办公室”主任、新联社区党总支委派书记的重担,常常忙得忘记吃饭……

社会各界贡献力量。爱心企业捐资金,捐口罩、酒精等防疫用品;志愿者守村口、走街头,帮医生运货、给患者指引、为民众科普;平时往来不多的邻居,帮忙带菜、带娃,演绎着“中国好邻居”……

广泛的力量,筑起一道道阻击疫情的防线。

全民战疫织密联防联控网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自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大亚湾区牢牢抓住社区这一关键“战线”,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织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之网,打响抗击疫情的全民之战。

“请问,家里有湖北人员吗”“亲友有湖北出行史吗”“有与湖北人接触过吗”“近期体温正常吗?”这样的“四连问”,在大亚湾区霞涌街道办事处坜下社区的工作人员,几乎是闭上眼都能脱口而出。

和大多数城市社区一样,坜下社区外来人口较多。除了800多位原住民外,还有近3000名外来人口,湖北籍居民近百名,防控工作压力大。坜下社区用“篦子式”大排查,实行24小时的值守制度。

坜下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划分若干个小网格,以户为单位将社区年轻党员分到网格、包干到户。党员做好挂钩联系户以及亲朋好友的宣传工作,利用地缘优势,配合网格员排查、掌握外地返粤人员情况。同时完善出入管理制度,办理通行证,以便于识别管理。

“您家的菜吃完了吗?如果没了,我再给您捎一些回来。”对于部分在家隔离的居民,周伟东、钟小青等党员志愿者当起“服务员”,挨家挨户上门测量体温,贴心地送米、送菜上门,还为他们倒垃圾。

该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既要开展拉网式排查,阻断传染源,又要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的生活。为此,该社区专门组建了临时沟通群。

坜下社区只是大亚湾区社区防疫的一个缩影。各大社区的“小巷总理”每天行走在小区之间,用默默坚守筑起了一道安全“防控墙”。

澳头街道东升村是个海岛渔村,居住着1000多人。在疫情防控任务繁重、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该村党支部建立全村微信工作群,及时发布疫情防控的政策文件、上级部署、防控指南等权威信息。

同时,东升村利用四面环海的地理优势,封闭上岸码头,禁止游船靠岸,仅有一艘日常交通船用于保障村民基本出行和运送物资。为此,该村探索建立了“群众点单、党员代购”生活物资的集中采购机制,由村民在全村微信群“下单”,第二天由党员集中统一采购,再由党员配送到村民家中,切实减少人员流动,最大限度防控疫情。

企业进入复工期,人员集中返岗,加大了防控压力。在西区街道荷茶村,村民一律凭通行卡和有效证件出入。针对近期返厂复工的住户,需要在企业的安排下自行隔离14天后无异常,方可发放通行卡。

自疫情发生以来,大亚湾各街道迅速成立指挥部,并组建由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带队,街道党员干部职工、警察和医生等共同参与的应急小分队,建立街道、村(社区)、村(居)民小组3级疫情防控网格体系,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政策“组合拳”成复工复产助推器

一手抓复工复产,一手抓疫情防控。近日来,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复工复产企业提前行动、主动作为。大亚湾区帮企业解决防控物资短缺等实际难题,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难”变“两全”。

大亚湾区对全区企业复产复工疫情防控工作实施网格化管理。梳理出160家企业,分别由区委、管委会班子成员包干落实。同时,选派211名机关干部分成14个工作组,实施“一厂一策”精准护航,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在大亚湾石化区内,惠州兴达石化工业有限公司的叉车工人将一包包产品码得方方正正。这种热塑性泡沫塑料主要用于建筑、包装、电子电器产品、船舶、车辆等领域,也是生产防疫物资的主要原材料。

该公司主要负责人朱建军介绍,企业努力克服生产、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的困难,全力以赴保证抗疫防控物资的稳定供应。

同在石化区内,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一方面维持生产装置的平稳运行,全力保障油品和化工品供应;另一方面科学组织项目复工,各在建项目陆续进入正常施工状态。在春节期间,共计加工原油53.5万吨,向市场稳定供应成品油30.32万吨、民用液化气2.5万吨。

解决企业“卡脖子”问题,防疫是前提,用工是关键。

惠州市大亚湾科翔科技电路板有限公司,企业对办公区域以及楼道进行消毒,员工进厂要经过测温、消毒等“关卡”。在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餐食使用一次性碗筷打包,减少风险……

在惠州宇新化工公司,生产调度人员通过电脑对各生产线进行实时指挥调度,车间一派繁忙。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企业对下一步的发展信心满满,计划在产业链深加工方面大展拳脚,完成顺酐项目等两大项目的建设投产,该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八成以上。

复工复产,企业是核心。2月21日,大亚湾区紧跟惠州市的脚步,出台了“区十条措施”,从开展帮企暖企行动、减轻社会保险负担、税费负担、租金负担等方面发力,助力企业快速走上正轨。

在西区街道,惠州科达利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员工有序领餐并按指定位置进餐。“通过员工分批就餐与打快餐的方式,防止员工之间的接触。”食堂相关负责人说。员工文先生表示,在食堂一人一台就餐,进厂时有体温检测,“公司对我们负责,我们也能放心地开展生产。”

大亚湾区的工地上、车间里,再次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形势喜人,给疫情下的人们带来信心和底气。硬核政策“组合拳”成为大亚湾企业复工复产的助推器。截至2月24日,大亚湾区复工企业696家,在岗员工59531人。其中工业企业333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工率达95.2%。

故事

今年春节他们在岗位上度过

这个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在大亚湾区,有这么一群人,义无反顾、迎难而上,走到战“疫”一线。他们是大亚湾区的医务工作人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为大家舍小家。有的人春节前放弃休假匆匆回到工作岗位,有的人一直奋战在一线从未与家人碰面……

父子兵:忙到两周没见面

“你好,麻烦先量一下体温。”“请问你有过往返湖北地区的经历吗?”走进大亚湾澳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正在询问。

今年55岁的刘俊是澳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在医疗战线坚守多年。今年春节,他原计划在湖南常德老家陪年迈的老人。当看到新闻报道疫情防控工作吃紧,他立马坐不住了——必须回到岗位上去。

刘俊心急如焚,连夜订票,在1月23日下午匆匆赶回工作岗位上。“儿子也在工作岗位上,今年春节的团圆饭还没来得及吃。”

实际上,刘俊的儿子刘卓宸同样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在中大惠亚医院信息科工作。虽然父子俩都身处大亚湾,但是已经两周没有见过面了。“疫情当前,职责在肩,哪顾得上其他的。”刘卓宸表示。

“刘院长用行动给我们做了榜样!”该中心护理部部长潘秋玲表示,澳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阵地,除了要保障澳头社区的卫生服务,还得负责两个医学观察点人员的卫生服务、检测样本采集工作。

自疫情发生以来,她们这些医务人员的手机随时保持着接通状态。“我们是24小时值班的,如果没有工作安排,我们就会在服务中心坐诊为病人看病。”该中心门诊主任刘雪迎介绍。

“尽管人员异常紧张,工作强度远超负荷,但没有任何人有怨言。”刘俊介绍,疫情发生后,该服务中心超过2/3医护人员分别在医学观察区、澳头街道应急小分队、全区各大便民服务点进行防控工作,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春节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

夫妻档:双双冲在最前线

“亲历过非典疫情的检验,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好分内的活。”刘艺朋是大亚湾疾控团队经验丰富的“老大哥”之一,今年53岁已有30年医龄的他,现为区疾控中心副主任。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又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冲在防疫阻击战的最前线。

今年,当所有人都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准备过春节时,疫情的警报突然拉响!原计划回老家为岳父过70大寿的刘艺朋赶紧和妻子张琴商量取消行程。张琴是大亚湾区西部综合产业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对丈夫的工作非常理解。夫妻俩顾不上向家人解释,立即取消原计划迅速回到防疫一线。

凭着多年的专业知识和防疫一线的经验,刘艺朋和老搭档向祚再立即着手,制定防控应急预案、协调人员分工、准备采购储备防疫物资,一个个指令准确迅速发出去。向祚再表示,从大亚湾发生疑似病例,近距离接触病人对病人采样,到做流行病学调查,带队深入一线开展消杀等最危险的工作,刘艺朋和年轻人一样“冲锋陷阵”。

尽管离家不到5公里,但从1月17日开始,刘艺朋就和大家一道坚守岗位。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曾回家吃过一口热饭。其实在年前,刘艺朋因为肩周炎、肩袖肌腱损伤去医院拍了片准备就医,但任务来得急,他只得将病情先搁置下来。每天高强度的工作,甚至在消杀现场得背负25公斤的消毒设备,一天下来,发炎部位犹如针刺。

“这么多天下来,最担心的是独自一人在家的老母亲。”刘艺朋提及此,一脸的愧疚,他的老母亲已经76岁了,身患糖尿病,虽然生活能够自理但孤身一人住在惠城,还是让他有些担心。大年二十九那天,趁到惠城开会的间隙,他抽出一小时时间为老人买了糖尿病治疗药,匆匆将药送到门口就返回岗位。

由于工作的紧迫性,接到任务就要立即出发,有时候刚坐下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刚端上饭碗还没来得及动筷子,又得换装赶赴一线。困了就在午休的简易床上躺会,这是近段时间刘艺朋的生活状况。“时间就是生命。面对疫情,我们的工作快些再快些,细致再细致些,群众的健康就多一分保障。”刘艺朋说。

新闻推荐

包车包机接回员工 最高获50%补贴返惠时间为3月1日前,按申报先后顺序补贴

惠州日报讯(记者杨敬贺林丽娟魏怡兰通讯员惠仲宣)2月24日,记者从仲恺高新区获悉,为帮助企业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