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事,生死与之”惠州医务人员奋战抗疫一线为广大市民筑起“钢铁长城”
1曾惠为市民测量体温。2罗丽文夫妇奋战在防控一线。3梁紫茵在请战书上郑重按下手印。4邓炳青(中)、伍永立(右一)和同事穿戴好防护服准备工作。图片由邓炳青提供5陈志明为小朋友测量体温。6李如玲奋战在感染病房。7脱下防护服的伍永立衣服湿透。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周智聪 李芳娟 魏怡兰 谭琳 特约通讯员曾汉青 通讯员海心澜 曾宁 吴琨芳 张君玲 欧阳洛书 摄
在满大街都是口罩的岁月里,有一群人仍然往危机重重的地方赶去。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们战斗,他们坚守,他们从未离开。
此战生死难测,不是没有恐惧,不是没有担忧,只因身着白衣,肩负使命。
“我有一事,生死与之”——危难关头,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惠州市民筑起了“钢铁长城”。他们就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惠州医务人员。
争相驰援一线争做“逆行者”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从2003年的非典到中东呼吸综合征再到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总有“白衣战士”冲锋在前。
时代在变迁,但是,精神的传承却从未改变。
“我是瞒着父母,偷偷报名参加新冠肺炎患者护理工作的。”市中心人民医院感染内科护士刘淑君,1997年出生的她工作才一年,是市中心人民医院参加本次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年轻的医护人员之一。
1月19日下午,刘淑君和同事接诊了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虽然已经参加了相关培训,但第一次直面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刘淑君仍旧有些紧张。但是随着救护工作的迅速开展,为患者量体温、打针、喂药,她心中的害怕紧张忧虑都消失了。
惠州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患者70多岁了,对自己的病情感到紧张焦虑,又处在完全陌生、没有亲人陪伴的环境,一开始情绪有些波动。刘淑君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说话十分费劲,但她一直陪着患者聊天交流,帮他树立起治病的信心。“多给患者一分生命的希望,累是累点,不过很值得。”脱下口罩的刘淑君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笑容背后,是常人难以看见的勇气、坚强和坚持。
市中心人民医院呼吸一区的“90后”护士李如玲第一天走进感染病房,全身裹着密实的防护衣、头上戴着防护口罩和面罩,在连续工作3个小时后,身体不适的她开始头晕、呼吸不畅,本想着忍住,但还是吐了出来,呕吐物堆积在N95口罩里,满脸黏黏糊糊。
“本来想出病房换一下,但是一出一进不仅浪费很多时间,还浪费了这一套防护服、口罩,想想湖北一线医护人员物资那么紧张,这点苦还是可以忍受的。”李如玲说,那种酸腥的气味每次呼吸都会往鼻孔里钻,她也不敢张嘴说话,生怕一张嘴,那些呕吐物又被“吃”进嘴里。李如玲在这样的状态下,坚持工作了2个多小时才交班。
“出了隔离病房,脱下防护服,摘下口罩那一刻,我有点佩服自己,居然能忍受那么久没被熏晕。”李如玲说,现在她已经非常习惯穿着防护服工作,再也没有出现呕吐的情况。
“我报名!我报名!”这是市第三人民医院各个党支部微信群里的抗疫请战声。
“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要报名去湖北一线战斗!”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90后”医生梁紫茵在除夕夜写下入党申请书,“作为感染科的医生,每天都在和各种传染病打交道,湖北肯定需要我。”
2月11日上午,梁紫茵作为惠州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发前往荆州。出发前,不少热心市民给她捐赠了N95口罩,带着满满的爱,她朝着疫情防控第一线“逆向前进”。如今,她从江陵县人民医院转战到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管由CCU病房改造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监护室。她在日记里写到,现在的荆州像是被冻结了一样,静静地沉睡着。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如今广东支援医疗队全力驰援,应对新冠病毒疫情。期待春风早日唤醒大地,人们在江边漫步、欢歌笑语。我们都约定好了,待到疫情结束,一定要再次相聚湖北,吃小龙虾看樱花。
有一种浪漫,是战疫路上的相互陪伴
有一种浪漫,是战疫路上的相互陪伴;有一种牵挂,是工作之余互道的一声平安。在这个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不少医务人员更是举家上阵,只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目标:打败病毒,拥抱春暖花开!而暂时将亲情割舍,短暂的分别,是为了以后更好的重逢。
他是医生,她是护士,他们是同事眼里的“最佳搭档”。面对疫情,他决定报名前往湖北抗疫一线,她选择到“隔离区”工作守护一方百姓安全,他们还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夫妻俩都是惠阳区平潭镇中心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丈夫陈志明是一名医生,妻子陶碧艳是防疫科的一名护士。听说惠阳需要组建一支支援湖北的医疗队时,丈夫陈志明主动请缨,毅然在支援湖北的请战书上按下了红指印。听说需要从卫生院抽调一名防疫人员到隔离点进行鼻咽拭子采集工作,妻子陶碧艳在第一时间主动申请,随后便走进了“重点人群”集中隔离区。
在等待统一安排的同时,陈志明也主动申请去了“重点人群”隔离区。一刻都不愿等,与妻子“并肩作战”。他需要一天两次给隔离人员测量体温、检查身体,还需要24小时轮班值守,时刻警惕隔离人员身体的任何不适。妻子就在门外,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给重点人员进行鼻咽拭子采集。
虽说两人都在隔离区工作,但因岗位不同却很少见面,下班之后也是各自回到隔离区,家里的老人孩子已经交由亲戚代为照顾。当问起有什么话想对彼此说时,夫妻俩说了同一句话:“大家都平平安安的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疫情是命令,白衣作战袍。仲恺高新区潼侨镇罗丽文一家三口都成为“白衣战士”,义无反顾地冲上了疫情防控第一线。
“作为一名社区医生,疫情发生之际,我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罗丽文是仲恺高新区潼侨镇学溪社区卫生站的一名医生,今年47岁,尽管戴着大大的口罩和防护帽,还是能看出连日来的高强度工作在她脸上写满了疲惫。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罗丽文一家原本的春节假期计划被完全打乱。作为社区医生和共产党员,她第一时间投入了疫情防控工作,主动向社区党组织申请加入社区“三人工作小组”,走上了排查重点人员的一线岗位。
罗丽文的爱人李海坚,是潼侨镇卫生院的一名外科医生,执业多年。从节前不间断的轮班值守,到服从医院调配,前往博深高速公路沥林北出口开展检疫执勤,李海坚没有完整地休完一天假。
罗丽文24岁的女儿李思甜“女承父业”,是镇卫生院的彩超、心电图医生。平日里热心为群众上门看病的她,这次也走上战疫一线,奔波在医院和博深高速公路军垦农场出口检疫点之间。
“先有大家,再有小家,只要能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一点力量,都是值得的。”罗丽文说。
前有“逆行者”,后有“守家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英勇奋战。他们身后,是亲人们关切、支持的目光。
“宝宝在家要乖乖听话,等妈妈打败病毒大魔怪就回去!”这是大亚湾澳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曾惠每晚与3岁孩子对话的固定内容。她既是一名两个学龄前儿童的妈妈,也是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白衣战士”。
2月6日,单位成立大亚湾澳头快速应急防疫小分队后,曾惠主动请缨,连续24天奋战在防疫工作第一线,24小时随时待命,对疫情重点地区归来人员、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先后排查了140多名密切接触者。“幸好家里人都很支持,他们帮我照顾好宝宝,让我安心工作。”曾惠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疫情结束后,带着孩子和小区其他小朋友一起在户外快乐玩耍。
抗疫一线男护士的“铁血柔情”
在此次抗疫中,不少男护士冲上一线,做起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排头兵”,展现出了他们的铁血和柔情。
“定了?”
“定了,明天就去感染科。”
“知道拦不住你,衣服收拾好了,缺什么发信息,我送过来。”
“离家就几里路,别太担心,只是辛苦你和妈了。”
……
这是出征抗疫一线的前一晚,市中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马雄兴和妻子的对话。半个多月前,马雄兴就写了请战书。2月9日,请战成功的他,成了感染科负压病房的“男丁格尔”。
“穿上防护服、防水衣,戴上口罩、护目镜,不动都出汗,鼻痒打喷嚏也只能忍。”马雄兴患有鼻炎,在负压病房工作,更是艰辛。一个班下来,他口罩里汗水、鼻涕和泪水,一股脑儿往下流。各种滋味,如非亲历,谁能明白。
“我的病好了,不打针了,要出院!”“护士,看了网上的描述,和我的症状一样,是不是病情又加重了?”重症病室本就压抑,加上患者年龄偏高,脾气更大,疑心更重。马雄兴除了面对繁重的任务,还得“心细如尘”,化身“心理医生”,耐心劝导患者。
“阿姨,等痊愈了,就可回家抱孙子了。”“阿伯,看,报告显示您的身体正在好转呢。”工作中,马雄兴总是步履匆匆,嘴也不停,无比坚定。只有在孩子打来视频电话的时候,这个“大男孩”的眼眶才会一下子湿润,“等着我,疫情过后,我陪你堆积木。”
“我们男护士体力、精力都比较有优势,应该是要坚持奋战到疫情结束了,这也正常。”2月8日元宵节,市中心人民医院“80后”急诊ICU男护士邓炳青就与另外5位同事随即应召,进入抗击疫情治疗一线,至今,他们仍然战斗在感染病区重症组。对于男护士这个身份,他颇有些自豪。
2月12日16时,邓炳青接班,那个时间段有两位病人要去做CT检查,看肺部感染情况。听起来很简单,但因为是新冠肺炎患者,他们要带上监测生命体征的机器、二三十斤重的氧气筒、保暖的毯子,加之从感染科到CT检查室有一段距离,“评估来评估去,我们认为一趟没法送两位病人一起去检查。”邓炳青跟值班医生伍永立商量后,为安全起见,决定分两次送病人去检查。
就这样,邓炳青提着氧气筒,伍永立推着病人,两人一路走一路监控着病人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一位病人检查完回来安顿好,再送另一位,就这样来回走了4趟,“刚出门没多久我就累得不行,送病人检查完后手酸腰痛,体力差点的人肯定吃不消。”邓炳青说。
在重症病房里,病人都是单间隔离,除了医护人员外无法接触其他人,因此,大部分病患都有一定的焦虑情绪,加上打针会痛,有时打针又比较多,不容易理解和接受,邓炳青和医生们在做治疗时,常常要花相当多的时间与病人沟通。“心理上的护理很重要。”邓炳青称。
邓炳青留意到,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去支援湖北的男护士很多,成为此次救治病患的重要力量,“以前,社会上对男护士的了解和理解不多,但这次感觉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职业尊重。”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谭琳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谭琳 李芳娟
欧阳成 冯丽均 刘豪伟 周智聪
李松权 林丽娟 杨敬贺 魏怡兰
特约通讯员曾汉青 通讯员张君玲
欧阳洛书 张娜妹 曾宁
新闻推荐
疫情催化云经济 蹦迪、音乐节也上云了能火多久?头部参与者:不会放弃“云端”市场
■廖木兴/图■新快报记者郑栩彤春节期间因为疫情,万人空巷,线下活动基本都关闭,于是,部分原本只存在于线下的活动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