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应对精神紧张、焦虑、恐慌、睡眠障碍等心理生理变化?惠州名医开“良方” “说动哭唱”四招助你释放心理压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市民非常关心与此相关的各类信息,如各种新闻报道、实时数据、救治信息等内容,甚至还会听到一些小道消息。面对疫情,不少人或多或少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恐慌、睡眠障碍等心理生理变化。
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顾问、惠州名医、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骆焕荣表示,这是我们在面对压力时的正常反应,适度的焦虑紧张有助于度过危机,但过度的焦虑紧张会使人行为失当,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地自我调节呢?
信息泛滥带来一定心理压力
骆焕荣表示,疫情期间,当下主要的心理压力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泛滥带来的心理生理问题。当前网络技术发达,信息很容易在网络传播和膨胀,我们现在每天打开手机或电视,有不少关于疫情的最新消息,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接收着大量信息,造成信息过载,引起内心焦虑。还有一部分人,会转发自认为有用的信息,导致信息冲突、真假难辨,信息的受众不明真相、无所适从,进一步增加了焦虑、恐慌。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可能有基础疾病,抵抗力较差,处于易感人群范围,心理上较为敏感,容易相信小道消息,其焦虑感会更加强烈,易引起睡眠、饮食等生理改变。
——不确定感带来的焦虑和恐慌。部分人因不够了解疫情,存在解读不足或解读过度,导致猜测真相、推测结果、预测未来,结果越想越怕,焦虑情绪迅速扩散。目前提倡“勤洗手、戴口罩、不外出、不串门”,久待家中影响了很多人的正常生活规律,因为没有明确的预期,封闭式的生活不知道应该干什么,也让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
——担心染病引起的疑虑。支持配合国家疫情防控,预防感染疾病,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但有人过于担心自己或家人染上新型冠状病毒,一举一动都谨小慎微,生活变得忧心忡忡,身体上一出现“风吹草动”就“对号入座”,以为是感染了疾病,由此反复,焦虑和恐慌感越来越深。还有的人会出现反复洗手、频繁换口罩等强迫行为。
——因分离引起的心理生理问题。防控新冠病毒疫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才能尽可能减少传播,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若过于忧虑“隔离期”的分离,无法忍受与家人分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焦虑,可能会出现迟疑上报疫情、瞒报等行为,严重的将延误治疗,甚至引起疫情进一步扩散;“隔离期”没有亲友陪伴,加上对疾病未知的恐惧,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产生抑郁,并影响睡眠、饮食等正常生理功能。
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念
骆焕荣建议,要端正认知,坚定信念。心理学上认为,认知能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因此端正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全国正在全力抗击疫情,防控工作科学、有序、精准推进,正逐步取得成效,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并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战胜疫情。
接受现实,顺其自然。面对疫情、面对自己无力改变的现状,与其否认、排斥、回避、做思想斗争,不如承认现实、接受现实。作为普通大众,我们非常有必要及时了解新冠肺炎这个疾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护技巧,并让自己知道面对疫情时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做到顺其自然,烦恼就自然少了。
调整情绪,稳定心态。应对疫情,既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有强大的心理,当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及时寻找合适的途径调节宣泄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甄别信息,相信权威。许多不实的疫情谣言,很可能会催化公众的恐慌情绪,所以我们要学会甄别信息,并且要有限制地关注疫情信息,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愉快的事情上,或适当“隔离”信息源,不要让自己整天暴露于疫情信息中,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因此,为避免被误导,要认准官方权威信息。此外,还可以通过自我放松调节心理,包括深呼吸、冥想、瑜珈、太极拳等。
要重视心理应激反应
骆焕荣表示,如果自我调节不良情绪没有良效,可能会出现心理应激相关问题,常见的心理、生理反应有以下几点。认知反应:不信任感、不安全感、过分关注身体、对任何情况灾难化等;情绪失控:主要表现为焦虑、担忧、恐惧、无助、悲伤、愤怒等;行为反应:坐立不安,冲动行为,过量饮酒等;生理反应:睡眠不好、食欲减低、胃痛、胃肠不适、身体疼痛、心慌、呼吸困难感、头晕、头痛等功能性躯体症状。
“如果出现了上述心理应激相关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家人、亲朋好友,应给予足够的情绪支持,听其倾诉、发泄,进行劝导等。若不良情绪没有得到有效调节,应及时求助于心理援助,或带其到专业心理医疗机构就诊。”骆焕荣说,如有需要可拨打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援助、就诊预约热线0752-2234880咨询。
相关链接
宣泄情绪有技巧
说一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向自己信任的亲朋好友倾吐内心的痛苦,或拨打心理热线、写信、写日记倾诉,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倾诉等;
动一动:坚持做一定量的体育运动;
哭一哭:痛哭一场,释放压抑感;
唱一唱:通过大声唱、大声喊合理宣泄。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刘菁 邱福星
新闻推荐
14天内去过哪?可免费查询三大运营商即日起免费提供用户本人14日内到访地查询服务
惠州日报讯(记者谭琳)工业和信息化部部署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充分发挥电信大数据优势,即日起通过公益短信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