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的观澜老街
高力嘉电子厂。(摄于1987年)
观澜老街。(摄于2020年)
梦晴 文/图
姐姐是1985年春季来到观澜的,那时候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观澜老街。这个被称为深圳历史上“四大名墟”之一的古墟,是宝安、东莞、惠州和整个东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因此“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三教九流,不绝于市”,被誉为“小香港”。老街由观澜大街、卖布街、新东街、西门街、南门街、龙岗顶街等十几条街道、巷道组成。观澜大街全长150米左右,宽不足9米。大街两旁是骑楼式的商住两用房子,一楼为商铺,二楼为住房,房子大多是砖木结构,一楼由砖墙砌成,楼上是木制的阁楼,每栋房子的阁楼均向外延伸两米左右,与紧邻的房子两边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半封闭的步行长廊。观澜大街与新东街相连,呈T字形,两街的交会处是观澜邮电所与照相馆。姐姐说,那时候,这两个地方是工人们常去的,除了在那里购物和寄信外,晚上还可以看露天电影,电影幕布就挂在观澜大街入口处。
那时候,观澜当地人还是以农耕为主,周边除了观澜老街和零散的村庄,大多是农田和荒山。整个观澜只有三家工厂,分别是塑胶花厂、制衣厂和永利电子厂。这三家工厂都在新东街的鲤鱼岭,厂房是向当地村民租的。姐姐进入的是永利电子厂,是个带院子的一层平房,建筑面积大概九十平方米,工厂是生产收音机的,车间就在房子的客厅里,几张大桌子拼在一起,铺上台布就是工作台了,工人们坐着一起,手拿焊枪、螺丝批等,按工序要求焊接、安装。
工厂里没有宿舍,姐姐和同厂的9个女孩子合租在距离老街500米的贵湖塘,每月房租三十块钱。那是一间砖木结构的瓦房,一楼一进门是客厅,客厅两边是房间,房间后面是天井,走过天井就是厨房了。房子上面还有一间木板制作的阁楼,楼下两个房间分别住四个人,两个人同睡一张床,床很简陋,用两块木板搭在两张凳子上。住阁楼上的六个人是不需要买床的,把席子往楼板上一铺,挂上蚊帐就可以了。
当时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全村人都要到村里的水井打水。打井水是个技术活,曾是姐姐面对的一大难题。井里的水距井口有三米多深,要用一条长绳绑着水桶,丢进井里,要顺势快速地用力一拉,让桶口侧向水面,井水就慢慢涌进桶里了。太用力了,水桶就会底朝天、口朝下整个反盖在水面上;如果力度不够,水桶就会在水面上左右摇晃,半天都装不到水。姐姐学了好几天,才慢慢掌握打水的技巧。
从观澜到深圳市区坐车要四五个小时,工厂每个月放两天假,姐姐她们很少出去玩,不是到观澜老街闲逛,就是去观澜河里抓鱼,那时的观澜河清澈见底,鱼儿成群。几个人到河里忙乎半天,就能捉到大半桶鱼。大家把鱼带回出租屋,开始分工合作,有的杀鱼,有的去市场买肥肉回来煎油,有的去井边洗菜提水,有的到附近的山上捡树枝作柴火。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很快一顿美味的大餐就做好了,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像家人一样边慰劳缺乏油水的肠胃,一边说说笑笑。
老街最大最气派的当属观澜供销社,占据了整个新东街的街口,卖的是一些常见的日用品。临近过年,姐姐和工友们早就盘算着带什么礼物回家了,像电子手表、牛仔服、各种花式的布料和药品等物品,要到沙头角或者龙华镇购买,这些新奇礼物也是内地人没见过的,让许多人对深圳这个地方产生了不一样期盼和向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厂的不断壮大,慢慢地,许多工厂、商铺渐渐搬离观澜老街。1987年,姐姐所在的永利电子厂也搬到了观澜第三工业区,更名为高力嘉电子,厂房是两层的楼房,有了宽敞明亮的车间,独立的办公室。
观澜老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慢慢失去原有的功能和作用,曾经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许多房子由于年久抢修,破败不堪。如今当地政府正在修缮、开发,打算将观澜古墟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商贸、文化为一体的具有浓厚客家民俗特色的古商业街和古民居。
再次行走在观澜古墟,感受曾经的繁华,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老街的蓬勃和活力。
新闻推荐
惠州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公告惠公易土市直[2020]003号
根据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79号《广东省土地使用权交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