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从配角到主角

南方日报 2020-01-20 06:15

观察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以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坚持创新引领,推动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并提出了创新驱动“224”工程。

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城市乃至世界大城市的经验来看,中山提出的创新路径既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也贴合中山实际。但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圈,中山还要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能否以破釜沉舟的魄力,推动“科研重器”的落户?创新要素的流动,符合城市的“虹吸效应”规律。在周边城市如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江门加快布局之时,中山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缺失的短板已经逐步显露出来。而这又将导致优秀科研人才会因越来越发达的交通网络,而加速流向周边城市,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可以说,中山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境地。若没有把握好“双区驱动”的历史发展机遇,以破釜沉舟的魄力全力补齐这一短板,那在湾区竞逐的赛道上,中山只会越跑越慢。

二是能否以义无反顾的气势,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深圳城市创新活力的主要源泉,就来自于超过1.4万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而中山也一直是珠三角市场活力最高的城市之一,“企业有未来,中山才有未来”,推动以广大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路径,是中山创新驱动发展的“光明大道”。因此,中山应全力为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打造最合适的发展土壤,让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凝聚为中山的发展优势。

三是能否以不遗余力的姿态,推动创新人才的集聚?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要素。要打造创新人才发展高地,除了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外,中山还要全力做好“引”和“育”两篇文章。一方面,要出台并用好各项人才政策,让人才在中山“能干事、干成事”;另一方面,也要借助中山科技大学、香山大学两所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机遇,培育出更多适合中山的创新人才。

路径已经划定,中山将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正如市委全会报告所提出的:“我们绝不能在这场大机遇中迟到、在这场大变革中缺位,要全力做好"融"的大文章,积极拥抱大湾区、拥抱大城市、拥抱高科技,在今天当好广州、深圳等超级城市的"配角",在未来争做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角"。”

余秋亮

新闻推荐

惠州市东江、西枝江严管区域无主船舶处置公告

根据《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在东江西枝江惠城中心区水域设置严管区域的通告》(惠府〔2018〕42号)的有关规定,惠州市东江中信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