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花灯 迎佳节

惠州日报 2020-01-16 08:01

在制好的竹架上粘上剪纸。

裁剪好的纸。

做好的花灯。

搭竹架。

基本工序 锯

在惠州客家地区,每到春节期间,很多农村都要举行“上灯”仪式,共庆添丁之喜。在隆重的“上灯”仪式中,“花灯”是最亮眼的。美丽的“花灯”是怎么扎出来的?日前,记者走近博罗县横河镇民间扎灯艺人罗伟鸿家中,探访传统花灯的制作。

罗伟鸿今年68岁,“扎灯”40年,是横河镇当下为数不多的扎花灯艺人,也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扎灯)的代表性传承人。

乍一看,花灯不过就是用竹条扎个框架,外层再贴上一些图案纸而已,但做起来并不简单。罗伟鸿告诉记者,从剖竹条、搭架子、剪纸、描图案,到最后组装、粘贴,做好一个花灯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十多道工序,且每一道工序全靠纯手工操作,很费工夫。

每年,尽管大年初八才接灯,但罗伟鸿夫妇二人从头一年12月就开始为大灯备料、扎骨架,然后绘制彩纸。这段时间,罗伟鸿每天7时就开门,做到晚上11时30分,连中午也没得休息。

罗伟鸿制作的花灯主要分为华南灯、伯公灯和大灯,其中悬挂在祠堂横梁之上的大灯最引人注目:高2.5米、宽2.4米,浑然一个庞然大物,这种大灯每年都特别抢手。花灯上有不同图案和人物,花灯上的人物都有不同寓意:有五子连灯、有“财神爷”,还有阿公带孙子孙女、探花、富贵、吉祥、福寿等,全部都代表着好意头。

据悉,横河镇自古以来就有买花灯的习俗。在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更是盛极一时,扎花灯的手艺人多,买花灯的人也多。到了如今,尽管“上灯”仪式依旧热闹,但扎花灯的人却少了。

罗伟鸿家中的扎灯手艺代代相传。如今,他也教子孙后辈扎花灯。他说:“横河的扎花灯技艺不能失传,得一代代传下去。”

文/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图/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新闻推荐

政府工作报告饱含浓浓民生情怀 沉甸甸民生礼包加码市民幸福感

惠州市推行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这是市民在惠州奥林匹克体育场踢足球。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通讯员贾玉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