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惠州山区旅游 从“边缘产业”迈向支柱产业中共惠州市委专题调研组

惠州日报 2020-01-06 09:12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山”是惠州的特色资源禀赋。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惠州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做活“山”字这篇大文章,必须跳出传统的“靠山吃山”思维定势,学习国内外一流经验,以超前眼光和战略谋划做强山区旅游产业,从而推动山区资源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一、振兴山区旅游 难在哪里

惠州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49.2%,主要分布在惠东、博罗、龙门三县,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主要有罗浮山(主峰1296米)、象头山(主峰1024米)、南昆山(主峰1228米)、莲花山(主峰1337米)等。可以说,惠州市山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自然景观类型多样。尽管山区旅游开发优势突出,但从最初对近郊型乡村旅游的模仿发展到现在,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山区旅游没有突出地域优势,发展迟缓。

其一,反思惠州山区旅游发展之路,在诸多制约因素中,思想观念问题无疑是最根本的。客观地讲,我们在谋划发展的视野上不够开阔,还存在传统的靠山吃山观念。山区各县(区)之间缺乏系统和全局观念,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旅游资源没有做到最优化配置。当前,关键要跳出山区来谋划山区旅游经济,加快形成“南北贯通、山海相承、联动发展”的旅游经济新格局。

其二,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尤其是北部山区缺乏互联互通的快速交通网络,成为制约山区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到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旅游景点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就频频见诸报端。

其三,山区旅游规划滞后,资源利用低效粗放,旅游发展不平衡,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惠州拥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南昆山和誉为“岭南第一山”的罗浮山,但山区县的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比如,龙门县永汉镇作为全省旅游特色镇,温泉资源富集,但这些年引进的项目主要以地产和温泉度假为主,旅游地产占比较高,旅游产业发展不够平衡。

其四,缺乏龙头项目、拳头产品,旅游产业链短,难以留下游客。从产业发展来看,20多年,一个横店集团将浙江金华东阳的一条街变成了一座城。如今,横店影视城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0亿元;2018年,珠海长隆全年接待游客数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稳居中国民族旅游品牌第一主题乐园。我们从横店影视城和长隆集团的成功,不难看出龙头企业带动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反观惠州旅游,正是缺乏旅游龙头企业带动,也没有标志性和具有一定辨识度的大旅游项目。从游客的需求变化来看,当前游客对旅游的需求已从简单的旅游观光,升级到对完善商业环境和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追求。发展山区旅游,就是要想方设法“让旅游慢下来、让游客留下来”,推动山水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长期以来,惠州山区旅游发展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对游客需求变化研究不够,旅游景区(点)数量虽多,但缺乏优质旅游产品、拳头产品,尤其是缺乏让游客深度参与的旅游产品,游客参与度不高,留不下来。

其五,土地政策执行层面不确定因素,影响山区旅游发展。乡村休闲游,尤其是与农、林、牧等一产紧密融合的田园采摘、特产制作等农事活动,渐受都市游客追捧。但往往受土地政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一类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比如,2014年,当时的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地对两部门《通知》理解不同,一些地方对在耕地或基本农田建设的生产设施大棚,检验检测、原料设备临时储备的附属设施,农产品加工、农资和大型农机具临时存放场所的配套设施,没有当作农用地来管理,一概以违法用地予以查处,给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造成较大损失,也挫伤了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山区旅游建设的积极性。

其六,品牌营销策划意识不强,山区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一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让重庆武隆很快进入大众视野,使得武隆天坑成为持续热门景点。《美人鱼》《何以笙箫默》等热门电影都曾在惠州取景拍摄,但很少有人由此记住惠州。长期以来,我们对山区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缺乏品牌策划营销意识。

二、发展山区旅游

根在生态、兴在产业

如何用好绿水青山,培育推动山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山区旅游从“边缘产业”迈向支柱产业,让旅游产业成为加快山区发展的新动能?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谋划。

(一)以交通轴线规划建设为契机,打通阻碍山区旅游的交通“堵点”

交通之于旅游,犹如血脉之于肌体。对于游客来说,能否方便快捷出行,是首先考虑的。从交通轴线规划建设来说,要更好地连通山区资源,串珠成链,加快推动公路沿线地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活跃的旅游产业带。从景区交通连接来说,要妥善解决好连接山区旅游公路等级较低、交通沿线旅游标志缺乏等突出问题,尤其是要优先开展旅游特色村、旅游景点的村道提升工程,将现有3.5米村道拓宽至6~8米,解决山区旅游景区交通“堵点”。从交通服务来说,可谋划建设快速旅游巴士转运站,建议开通机场、高铁站等交通节点到各重要景区的旅游专线车,方便旅客高效便捷出行。

(二)整合资源,构建“四山一体化”山区旅游新格局。整合南昆山、罗浮山、象头山、莲花山等“四山”资源,力促“四山一体化”

建议前期可先行启动“罗南一体化”,以罗浮山-南昆山为核心,联动打造大湾区最大的国家公园、最大的生态屏障和最大的休闲游憩区。高标准规划建设罗浮山-南昆山百里生态旅游长廊,打造环罗浮山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环南昆山现代生态康养产业集聚区,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质,擦亮罗浮山5A级旅游景区和南昆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两个“国字号”招牌,打造大湾区最响亮的康体养生和生态旅游品牌。在推进“四山一体化”进程中,可借鉴珠海长隆成功经验,考虑引入国内外著名主题乐园企业或知名旅游企业落户,打造具有地标性的旅游项目,带动壮大惠州市的旅游产业规模。

(三)加快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成为“惠民生”的幸福产业

旅游业是典型的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旅游+”的核心便是加大旅游与第一二产业以及商贸、文化、体育、医药、养老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真正实现“近者悦、远者来、百姓富”。

一是大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乡愁是一个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走出的精神原点。传承好乡风民俗,才能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可依托惠州市丰富的农、林资源,结合各具特色的地方风貌和土特产品,促进“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融合发展。比如,昆明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鲜花产业和交易市场,而南昆山与昆明同处北回归线上,自然环境和气候相似,我们可否学习昆明,在南昆山周边大面积种植鲜花,打造大湾区内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发展“美丽经济”,让游客在赏花过程中充分体会花海的震撼和视觉的冲击?同时还可以置身花海,参与制作花卉纪念品、拍摄浪漫婚纱照、品尝各式鲜花美餐及独特的园艺花雕等现场体验活动,感受大自然的无穷乐趣,在花的海洋里享受纯生态的田园生活。

二是大力搞活节庆经济。当前,节庆文化越来越成为各地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惠州市节庆文化资源丰富,比如,惠阳镇隆荔枝节、惠城小金口东江麒麟舞大赛、惠东平海元宵会、四季绿品牌菜心节等,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品牌。建议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乡村旅游景区(点)组织策划特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搞活山区旅游。

三是大力开发工业旅游项目。推进旅游业与工业相融合,开发考察型、访问型、参与型和自助型等多种旅游产品,拉长工业产业链。围绕较为成型的劲家庄、海天堂、广东伊利等与山区资源息息相关的工业旅游品牌,打造国内一流的工业旅游基地。比如,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的歌斐颂巧克力小镇,以巧克力生产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为手段,充分挖掘巧克力文化内涵,打造巧克力特色小镇、巧克力文化主题旅游、巧克力工业旅游相融合的特色旅游景区。在这里,可以吃巧克力甜点、住主题酒店、行自驾游线路、游主题乐园、购品牌巧克力、娱巧克力乐园和科普教育。2018年,该小镇接待游客人数突破100万人次。

四是大力提升“车尾箱工程”。“后备箱经济”是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中衍生出的新经济形态。山区土特产资源丰富,但由于大多数山货土产缺乏深加工,商品附加值低,卖不出好价钱。建议进一步完善农业用地优惠政策和农产品深加工税费优惠政策,切实减轻农业龙头企业的负担,引导其向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大力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比如,以博罗紫芽茶种植为依托,可让游客参与体验茶叶采摘、初加工、精加工等环节,打造发展紫芽茶主题工业观光旅游,衍生出的以茶为原材料的茶珍、茶饮品等深加工产品,又可成为游客“车尾箱”的选择之一。

五是大力发展温泉养生等康养产业。康养旅游是旅游与健康产业融合的“新蓝海”,被业界认为是健康中国的助推剂。惠州市拥有良好的山区资源,大力推进“旅游+”健康产业潜力巨大。比如,作为全市温泉产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龙门县永汉镇已形成温泉度假酒店、旅游房地产为重点的旅游产业集群。2018年,该镇旅游人数达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亿元。但也要看到,该镇温泉产业发展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一方面,人气旺,一到旅游旺季就人流拥挤;另一方面,同质化严重,产品单一,游客旅游体验较差。而日本温泉资源达1万多处,其中有3000多座温泉池、7.5万家温泉旅馆,每年有近1.1亿人次使用温泉。日本温泉产品设计丰富,主要包括美人汤、瘦身汤、妇人汤、肠胃汤、疗伤汤、明目聪慧汤和文学汤等7大主题,产业规划设计的精准化、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市场营销的精准化、景点建设的精品化和形象塑造的精美化等“五精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深入挖掘惠州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旅游品牌

山川有魂,文化迷人。山水彰显外在的形,而文化则展示内在的魂。要通过挖掘整合,把惠州特色红色文化、节庆民俗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等地方特有文化,转化为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名城。

一是以“东江红都”为主体,优化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如,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大力建设以沂蒙精神为文化内涵、以亲情沂蒙为地域特色、以红色旅游为产品支撑的红色文化旅游胜地,叫响“亲情沂蒙、红色临沂”形象品牌,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旅游高地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遗址、莒南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河东区新四军军部旧址、沂南沂蒙红嫂家乡常山庄村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8年,临沂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4935万人次,实现红色旅游消费总额394.1亿元。全市红色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10万余人。建议惠州市以“东江红都”高潭为主体,将龙门红四师革命旧址、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惠阳叶挺将军纪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形成特色红色旅游带;系统梳理沿惠阳淡水、秋长到市区东湖旅店等“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重要节点,打造重走“大营救”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打造龙平渠观光旅游网红打卡地。龙门龙平渠始建于1956年,比久负盛名的红旗渠(1960年2月动工)还早。渠道全长105公里,通过观光揽胜、场景还原、体验参与、精神教育和学习探讨等形式,让游客在行走中阅读历史,在体验中升华精神,在快乐中完成教育,打造红色旅游打卡地。

二是充分挖掘利用民俗文化,打造客家文化品牌。目前,惠州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00多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龙门农民画、小金口麒麟舞、惠东渔歌、龙门瑶乡舞火狗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文化,已成为惠州旅游靓丽名片。建议将古建筑活化利用为文化场所、文化景点,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驻旅游景点授徒、表演;支持建设一批“乡情陈列馆”,实施乡村房屋住所、劳动工具、生活器具、服饰及艺术品等乡村特色文化遗产保护,既提高乡村知名度,又打响文化品牌;建议高水平打造《罗浮印象》《葛洪与鲍姑的故事》等一批历史题材的舞台剧,做活山区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

(本文有删节)

新闻推荐

希玛眼科在坪山建高端眼科医院

(记者郑健阳通讯员连少燕)香港希玛眼科集团自2013年进驻深圳,创立了内地首家港资独资医院——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成功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