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初心铸医魂 务实担当书华章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纪念建院70周年,未来要打造区域一流医疗中心

惠州日报 2019-12-27 14:42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是淡澳地区龙头医院,设备、技术、质量、学科、科研等多方面蓬勃发展。

重症患者救治技术。

1949年9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二支队健康医院(军管)创建成立,担负纵队伤员的救治任务。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今年,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建院70周年。

70年峥嵘岁月,70年薪火传承。

医院从筚路蓝缕走向业界翘楚,从废墟立院走向一院三址,从初始创院走向繁荣昌达,经历了“多次变院址、数次易院名”的奋进历程,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挑战,每一次变更都是一次磨砺。70年的奋斗,一路披荆斩棘,一路迎刃而上,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70年的光阴里,有新生的力量,有病痛与苦难,而在那些无助和痛苦的背后,激荡着对生命无尽的渴望,始终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已是淡澳地区三级综合医院龙头,设备、技术、质量、学科、科研等多方面蓬勃发展。一块块凝聚荣耀的牌匾,一面面充满感恩的锦旗,是前人艰苦奋斗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真切叮咛。

未来,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将全力建设区域一流医疗中心,打造服务多元化的现代医院。在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区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区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区胸痛中心、区卒中中心、区创伤中心五大中心,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力争1~3个专科达到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水平,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要实现零的突破。

沧桑历史

院址几经变迁 院名数次更换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历史,要追溯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9年9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二支队健康医院(军管)创建成立。从成立之日起,便具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担负起为当地百姓健康与幸福保驾护航的光荣使命,与新中国一起走过了70年光荣岁月,不断成长,不断发展壮大。

医院最早院址定于惠阳区淡水罗昆楼,后几经搬迁,先后迁址淡水美达楼、东门陈屋、祖庙街旧商会等。成立之初,其主要担负纵队伤员的救治任务,有工作人员25人,病床17张。

1951年,健康医院转为地方医院,易名为惠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归县政府卫生科管辖,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股级建制,下辖陈江、坪山、大鹏、平海、高潭5个卫生所。1956年,惠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与淡水联合诊所合并为淡水人民医院,下辖石桥、塘横、沙田、寮湖等8个卫生所。

1974年,惠阳县人民政府拨款35万元,在淡水崇雅路兴建住院部,占地面积2.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院址也从淡水祖庙迁至崇雅路的住院部(今印象汇广场处),医院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医疗水平也得到提高。

1990年,惠阳县委、县政府迁至淡水,淡水人民医院升格为惠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副科级建制,职工人员增加至206名,病床为110张。两年后,高10层的综合门诊大楼落成并启用,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300平方米。

1993年,惠阳县委、县政府筹款2000余万元,在淡水长安南路兴建惠阳县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医院也迁至淡水长安南路,并一直使用至今。两年后,广东省卫生厅正式批准其为二级甲等医院,卫生部授予二级甲等医院铜匾。

1994年,惠阳撤县设市,医院改成“惠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年6月,惠阳撤市设区,医院改成“惠州市惠阳区第一人民医院”;2005年,惠州市惠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更名为“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

2010年11月,惠州市卫生部门同意惠阳区人民医院变更使用,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为第一名称,惠阳区人民医院为第二名称。2014年5月被惠州市卫计部门确定为三级综合医院,6月,惠阳区编委会研究决定,惠阳区人民医院更名为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赤诚初心

务实担当 大爱无疆护佑生命

医院成立以来,根植于血脉里的红色基因,铸就了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精神底色。无论是处于初建院的创业期,还是发展的黄金期,或是艰难的爬坡期,全院医务人员用济世普救的赤诚之心,坚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发扬救死扶伤、勇于担当的光荣传统,涌现出一批批赤诚丹心、胸怀大爱的六院人。

战火纷飞的解放年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治伤员,只为救死扶伤,为民众解除病痛;基础设施落后的年代,他们不畏艰难困苦,苦干实干,凭借自己扎实的临床经验,将毕生所学服务于民,为一方百姓送健康、保平安;面对重大事件、重大自然灾害,他们总是义不容辞,冲到抗灾救援的第一线。

2003年,“非典”肆虐,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在当年3月28日,接收6名“非典”病人住院,同年5月6日,最后一名“非典”病人出院,全院共收治8名“非典”病人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在抗击“非典”期间,全院医务人员众志成城,没有出现一个逃兵,13位同志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其中5名同志火线入党。在抢救病人的紧急关头,一线医护人员明知时刻有被传染的风险,仍勇往直前,与病人一样被隔离,集体住临时宿舍,精心治疗、护理病人,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

在2003年广东省抗非表彰大会上,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三区被授予省模范集体,陈浩、刘定南、黄爱萍获抗非二等功,魏文辉、郑文宽获抗非三等功,邓明辉获抗非先进个人。

2008年,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积极组织医疗队赴川开展医疗支援工作,全院职工踊跃捐款支援灾区人民。

回眸历史,一张张生动的脸庞,一桩桩动人的事件,如同一粒粒珍珠,在医院70载的历史长河里熠熠闪光。他们串起的是几代六院人赤诚为民、脚踏实地、救死扶伤、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

技术兴院

医疗技术领先淡澳地区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心血管内科、肿瘤血液科、重症医学科、儿科、产科等学科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10月,新建成的新住院综合大楼启用,这是医院放大优质资源,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重大举措。

然而,将时间指针回拨。1949年9月,淡水解放前夕,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二支队健康医院(军管),担负起战争伤员的救治任务,从一个仅有20余名医务人员、17张病床的医院,到占地3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200张、在岗医务人员上千名;从硝烟弥漫的小医院,到拥有12个市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培植特色专科的现代医院;从最简单的医疗器械,到现代化先进医疗设备……

从战火硝烟中的外伤清创,到1960年代的白内障复明手术,1970年代剖腹产,1990年代断肢再植、血液透析;进入21世纪,开展准分子激光诊疗技术、心血管介入技术、脑血管介入手术等;如今,胸痛救治技术全面铺开,脑卒中救治技术正式启动。

70年精勤不倦,在惠阳大地上见证着数不清的医技服务提升。

从过去只能满足老百姓基本的看病需求,到如今能够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看病需求,众多的变化体现着一家公立医院践行新时代医疗卫生改革新需求的使命感。

“医院加大应用各种新诊疗技术,是为了给患者更好的就医体验,少花钱,看好病,服务好。”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魏文辉说,医院的发展理念,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与区域内11家医疗机构组建了医疗医联体(暨胸痛中心网络医院),跨区域与上级三甲医院组建了23个专科联盟,与永湖镇中心卫生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医院”,让群众享受到及时、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7年12月底的一个下午,永湖居民阿忠突然感到胸痛并加剧,心电图显示为心肌梗塞,需要马上治疗,但乡镇医院技术力量和设备均无法完成。随后,阿忠被送往市第六人民医院,途中医务人员给患者标准式的处理和服药,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

阿忠当天18时41分到达医院大门,19时就完成了球囊扩张,“门球”时间(即D-to-B时间)用时19分钟,大大低于国际标准(90分钟),市第六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一次次刷新着抢救心梗病人的用时纪录。

魏文辉说,不仅派专家到基层,还邀请基层医生上来,免费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人才,积极推进基层信息互联互通,开展远程会诊服务等,多途径多形式推进医联体内人才、技术、服务等资源互通共享。

2019年,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根据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要求,以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为目标,借鉴先进地区医院的绩效管理经验做法,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与此同时,结合创三甲医院建章立制的要求,逐步完善和健全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人才强院

引进培养一批 高层次医疗人才

多年来,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一直把“人才强院”作为医院重要发展战略,用平台发展人才,用环境成就人才。医院专门制定了《人才引进培养三年规划(2018-2020)》,到明年底前,要引进和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130名,高级职称人才300名,以满足创建“三甲”医院的发展的医疗人才需求。

“医院未来要有所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有所作为。”魏文辉说,医院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育计划,正在探索一条提升人才素质、激发人才创新的道路,在日益完善的“引人-育人-用人-留人”机制下,医院的人才引进体系也更加完善。截至目前,医院共有博士、硕士73人,人才队伍梯队进一步优化。

人才的成功引进和培育,孵化和催生了一批新的优势专科。近年来,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各项业务实现了质的飞越,先后创建五大中心,即区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区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区胸痛中心、区卒中中心、区创伤中心。

绘制蓝图

全力建设区域一流医疗中心 打造服务多元化现代医院

风雨征程七十载,继往开来新跨越!

医院先后荣获爱婴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广东省抗击非典模范集体、广东省县域(区)优秀医院管理团队、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母婴友好医院、管理创新医院等称号,各个科室里挂着一面面患者送来的感谢锦旗。

一块块凝聚荣耀的牌匾,一面面充满感恩的锦旗,是前人艰苦奋斗的见证,也是对后人的真切叮咛。今天,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已是淡澳地区三级综合医院龙头,设备、技术、质量、学科、科研、文化、公益等诸多方面蓬勃发展。

站在新时代潮头,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当以朝气蓬勃的最美姿态,全力把医院建成区域一流医疗中心,并以创三甲为抓手,打造服务多元化的现代医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实现医院锐变,弘扬实干的工作作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制定了中长期目标,全院上下凝心聚力、携手同行,以坚持不懈怠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实现医院跨越发展。

近期,医院计划用2年时间着力完善制度建设,使医、教、研、服务、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达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水平。

在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基础上,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计划利用3年时间,构建以系统疾病诊疗为中心的学科群,两年内打造成涵盖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科微创中心的“骨科医学中心”。

中期,医院要在3年内打造“心胸医学中心”“神经医学中心”“肿瘤医学中心”“胃肠病医学中心”。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区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区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区胸痛中心、区卒中中心、区创伤中心五大中心。

远期,医院利用3~5年时间,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力争1~3个专科达到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水平。科研工作方面,力争3年内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近十年重点医疗技术成果

●腔镜技术

胃肠肝胆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均成熟开展腔镜手术,其中妇科开展的经脐单孔腹腔镜及经阴道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内镜技术

胃肠镜、鼻内镜、喉镜、耳镜治疗技术均常规开展,其中ERCP技术、胃肠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成熟开展,内镜下逆行治疗阑尾炎术(ERAT)属于惠州市首例开展。

●微创及介入技术

甲状腺乳腺外科乳腺微创旋切系统切除乳腺病变技术;功能科超声引导穿刺技术;介入治疗科外周血管介入技术、肝癌肺癌消融术;骨科经半导体激光、椎间孔镜、关节镜下的治疗技术以及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肿瘤放疗技术

肿瘤IMRT(正向调强)、容积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拥有惠州市最先进的直线加速器设备,容积调强放疗技术、乳腺癌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在惠州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急性心肌梗塞区域协同救治技术

心血管内科成熟开展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支架治疗和心律失常射频技术,胸痛中心通过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

●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技术

作为惠阳区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承担全区孕产妇危急重症包括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等的救治。

●重症救治技术

在全院重症监护抢救区域,包括ICU、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EICU、CCU、NICU、PICU,开展高级生命支持与救治技术,成为惠阳及大亚湾地区重症救治中心。

●骨科中心治疗技术

包括脊柱、关节、创伤骨科、微创骨科,开展骨科各种类型椎体、关节、骨折等相关疾病的IV手术。

●高龄麻醉技术

麻醉科实施精准麻醉、术中精细管理,对高龄患者实施重大手术麻醉,近年来高龄患者麻醉无出现麻醉意外,有5位患者超过100岁。

●卒中治疗技术

救治急性卒中患者,减少卒中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

●眼科技术

成熟开展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3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532激光治疗眼底疾病以及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技术。

●肾内科技术

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长期留置皮下隧道涤纶套导管术、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术。

●手足显微外科技术

成熟开展断肢、断指再植技术,自体、人工血管植入术,各种皮瓣修复组织缺损术,各种烧伤大面积创面修复技术。

●护理技术

静脉置管技术: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腔内心电图PICC末端定位技术、静脉中长导管技术。

医院纪年史

1949年9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前身粤赣湘边纵队第二支队健康医院(军管)创建

1951年8月,转归地方改成惠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

1956年8月,与淡水联合诊所合并为淡水人民医院

1966年2月,医院组织医疗队分赴农村开展扫盲运动,历时六个月,成功开展

白内障复明手术15例

1967年11月,全国发生流行性脑膜炎,波及惠阳,医院组织医疗队就地抢救,

救治病人223人次

1974年8月,淡水人民医院住院部新建于淡水镇崇雅路

1990年3月,改为惠阳县第一人民医院,为副科级建制

1992年12月,医院综合门诊大楼落成启用

1993年12月,惠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新住院部建成启用,地址为爱民路2号,原综合

门诊大楼改为第二门诊部

1994年5月,惠阳撤县设市,医院更名为惠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月,医院引进全身

CT扫描机投入使用,使检查技术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检查扫描时代

1995年6月,医院首次实施断肢再植手术,并获得成功,并于2010年6月这项

技术再次提升一个高度,顺利完成上臂、肘关节撕脱断背再植手术

1995年10月,医院被广东省卫生厅批准为二级甲等医院,1997年8月,在淡水土湖

后所街设立第三门诊部,并于2003年4月,经市卫生局批准升格为

土湖分院

2003年3月28日,医院收治6例非典病人,经全市专家组会诊后确诊并部署

防治非典方案,全力以赴抗击非典,做到全治愈,零死亡,受到省政府的

表彰,陈浩、刘定南、黄爱萍荣立二等功,魏文辉,郑文宽立三等功,传染科

获省模范集体称号,医院获惠州市先进集体称号

2003年6月,惠阳撤市设区,医院改为惠州市惠阳区第一人民医院

2004年7月,医院升为正科级编制

2005年7月,惠阳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医院更名为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

土湖分院更名为惠阳人民医院土湖(肛肠)分院,8月第二门诊部搬迁至

原富丽华酒店地址,启用后更名为崇雅路门诊部

2006年4月,大型C臂血管显像数字X光机启用,医院介入和微创技术正式全面开展

2006年8月,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创建,并于2007年4月通过评审,

2007年8月正式挂牌;2010年创建南方医科大学非直属医院;2011年12月,

接受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专家组评审;2013年1月,南方医院

附属惠阳医院正式挂牌,医院39名专业技术人员受聘教授或副教授,

医院教学工作纳入新的层次

2007年6月,妇儿中心大楼立项,2008年4月开工并于2009年落成,2010年1月

妇儿中心落成启用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医院两次发动捐款共11万元,2009年2月,医院派出两位

医师赴川参加为期3个月的灾后医疗援助,参与三江乡卫生院医疗重建

2010年1月,建院60周年院庆

2010年11月,惠州市卫生局研究决定同意惠阳区人民医院变更使用,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为第一名称,惠阳区人民医院为第二名称

2014年5月9日,医院被惠州市卫计局确定为三级综合医院

2014年6月,区编委会研究决定,惠阳区人民医院更名为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2015年8月,成立客户服务部,后勤保障工作社会化,服务公司正式进驻医院,同时输血科成立

2018年4月,医联体办公室成立,让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

2018年5月,羁押病区设置;6月土湖分院中医科成立;11月中医科、治未病科、

肿瘤血液科、肾内科分别成立;12月老年病科成立

2018年6月,医院获得“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母婴友好医院”称号

2018年8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出生医学证明办理处签发本院第一张出生医学

证明电子证照

2018年10月,新住院综合大楼启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停车难等

状况,对改善全区的诊疗就医环境,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

的意义

2018年12月,医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是惠阳首家、惠州市第二家通过认证的医疗机构

2019年2月,医院卒中中心成立,3月,医院纳入国家卒中急救地图医院

2019年5月,全院开通上线使用电生理系统网络以及医联体心电系统网络,该院

由纸质电生理报告升级到全面电子化电生理报告时代

2019年6月,成立全科医学科;8月成立营养科

2019年12月,医院“美国心脏协会(AHA,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心血管急救

培训中心”挂牌,标志着医院生命支持和急救技能培训能力得到国际相关

权威组织的认可,成为AHA认证的基础生命支持(BLS)的培训基地

医学技术发展史

1966年以前,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为主,主要治疗常见病

1966年,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

1970年,开展剖腹产

1995年,实行断肢再植手术

1998年,开展血液透析

2002年,行断腕、断指再植手术,心血管新技术开展,新生儿疾病诊疗技术开展,烧伤诊疗

新技术开展,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手术开展,普通外科微创手术开展

2003年,开展准分子激光诊疗技术,介入技术开展,重症医学科成立,开展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技术

2006年,心血管介入技术开展

2009年,脑血管介入技术开展

2010年,唇腭裂手术开展

2015年,腹腔镜技术成熟应用

2016年,成立PICU,儿科重症技术全面发展,肿瘤放疗启动

2017年,胸痛救治技术全面铺开;经脐单孔腹腔镜及经阴道单孔腹腔镜等腔镜技术

成熟开展

2018年,实施惠州市首例“零射线”射频消融术;成立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标志惠阳区告别没有EICU的历史,急诊重症救治技术全面发展

2019年,脑卒中救治技术启动,全市率先开展保留胎膜囊(EnCaule)剖宫产术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通讯员谭宇川

新闻推荐

食物入口改道 “瘦脸针”解难题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任珊珊通讯员张阳、黄睿、罗灿)食物进了口却“不走寻常路”,长期营养不良不说,还会有生命危险!56岁的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