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建设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园

惠州日报 2019-12-20 08:21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了一座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各种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伯恩光学是近年来落户三和的大项目,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柱企业。

环三和公交线路开通,进一步改善优化当地宜居宜业环境。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通讯员彭灼芳 摄

惠大高速贯穿三和全境,道路两侧布局设置了一批大企业。

三和人居环境舒适,各种配套日臻完善,成为吸引企业人员扎根三和创新创业的因素之一。

科惠科技产业工人在无尘车间操作设备。

不忘初心 影像惠阳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三和属于一个“两头不到岸”的偏僻荒芜地区,村庄贫穷落后,村民靠种养为生,后来设立了省级经济开发区,一跃成为一座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叶挺大道与惠大高速公路几乎平行贯穿三和街道,联想、伯恩、奥科伟业、嘉民产业园等分布在这两条大动脉两侧,从高空上俯瞰,一个个工业园鳞次栉比,与之配套的花园小区“绣”在周围,园区各种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大项目大企业的落户,带动人流物流汇聚在三和,优良的发展环境让这里成为了企业投资发展的热土。村民也在三和不断发展中获得了实惠,土地升值、厂房租赁、房屋商铺出租,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日子过得红火。

近年来,伯恩光学、嘉民产业园、好益康北大教育基地等一批大项目大企业落户,三和再次踏上发展快车道。

进入新时代,三和街道要建设创新型驱动发展的现代产业园区,开展“3辆马车”征地拆迁行动、“22+N”产业升级行动等,尤其在整理连片土地、现有产业升级、清理旧厂房和空置土地等下功夫,为打造新型产业平台、建设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奠定扎实基础。

大变化

昔日贫穷乡村变成为现代化产业园区

往日的偏僻荒芜,杂草丛生,今日的宽敞大道、厂房林立,不到30年,三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

“以前整个三和都是农田,没有桥,种地还要坐船到对岸去。”今年57岁的王建华,是三和街道拾围村人,一直生活工作在当地,十分熟悉三和情况。

在他的记忆里,三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是一个水田纵横交错的贫穷乡村。这一切的变化,要从三和筹建惠阳经济开发区开始,全国知名企业联想电子、中建电讯、科惠等落户三和,掀开了三和致富发展的新篇章。

王建华所在的拾围村,是三和街道工业核心区域之一。大发展带来了大变化,高楼拔地而起,黄泥路变成了硬底大马路……随着落户的企业建成投产,村里一下子涌入了数万名产业工人,商场、餐厅、市场等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拾围村也在发展大潮中扬帆起航。

管中窥豹,可知全局。拾围村的发展是三和街道发展的缩影,村集体的厂房和土地外租,每年收取可观的租金。村民纷纷出租房屋,开商店做生意,进厂打工,都是赚钱的门路。此外,每年还有村集体分红。钱包鼓起来了,村民也追求精神生活,在百姓欢乐舞台上演自编的节目,不亦乐乎。

而在科惠工业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里,年轻的产业工人辛勤劳动着,这家华南地区知名的线路板制造商,是最早落户三和的企业之一,至今仍扎根三和做强做大。

“最初落户三和是考虑土地价格与地理位置,现在政企关系和谐是吸引企业留守的重要因素。”惠阳科惠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平生说,政府每年至少开两次沟通会,对企业的诉求能及时反馈,如今年我们提出工人上下班没有公交服务,有关部门就开通了环三和公交线路,切实帮助了企业。

找差距

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土地利用率不高

受限于没有自己的厂房、租金贵、用工成本高、无法扩大生产等问题,名商科技有限公司从深圳迁至三和街道,土地价格不贵和临深的优势,有利于企业做强做大。但是,与深圳的产业园区相比,三和街道各种配套建设显得较为滞后,多年来一直重视发展工业,与之配套的商业较少,没有大型的商业综合体,没有上档次的酒店。“接待一些重要的客人,要去淡水或者惠城区,在三和根本没法接待,缺乏便利性。”名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志洲说。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三和街道全面梳理自身发展问题,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检视问题,把问题找实、把根源挖深,并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三和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伟东认为,经过20多年发展,三和街道建成区约8平方公里,存在产值不高、税收不高、质量不好的企业,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效益不理想等问题。发展严重依赖个别企业,有航母但缺乏联合舰队。三和街道2018年工业总产值170多亿元,其中联想电子工业产值占比超过了一半,一家独大。

此外,相对于发达地区如深圳优质企业产税比可达8%~10%,三和辖区内大部分工业企业产税比明显偏低,约为2%~3%。另外,土地利用率低,传统厂房难以满足现代产业需求,还存在供而未动的闲置用地,面积达26万平方米。

谋发展

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加快促进产业升级

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重大利好下,作为临深区域的三和街道,如何“近水楼台先得月”抢抓机遇加快高质量发展?

“三和要建设创新型驱动的现代化产业园区,面临大量存量土地因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建成区内存在200多万平方米低效厂房和空置土地等阻碍三和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刘伟东说。

如何清理这些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三和街道提出了开展“3辆马车”征地拆迁行动、“22+N”产业升级行动等针对性举措,为打造新型产业平台、建设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奠定扎实基础。

“3辆马车”征地拆迁行动,即以一名人大主任、两名副书记为组长,组长每天早上带领征地成员下沉到村委、村民小组与农民协商征地事宜,将办公地点迁移到群众身边,这种“一线工作法”让三和在连片土地盘活中取得重大突破。

“22+N”产业升级行动,即通过企业集中座谈、个别约谈、走访等形式,以“解难题、树信心、转思路、谋发展”的共赢思路,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

三和街道重视连片土地盘活,为打造新型产业平台、建设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奠定了扎实基础。按照构想,三和产业布局由3大片区构成:东北部的乡村振兴区,已经进驻了亚热带花果世界项目;西南部的象岭智慧产业园已经布局安防小镇、高盛集团;中部建成区则落户了工业企业227家,接下来要进行新一轮产业升级。

刘伟东说,三和要对现有产业进行升级,清理残旧厂房和空置土地,建设高标准厂房,引入“新凤凰”。这包括对低效益厂房的升级改造;村民征地留用地的升级,通过村企合作做产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列入“工改工”项目建设。

如凯贤电子、林蓉、科奇等14个企业正在升级或办理报建手续,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为三和带来约44亿元产值,税收约2.3亿元。村民征地留用地盘活后,拾围村、莲塘面村共有征地留用地约70万平方米可用于升级改造,通过村企合作形式,村民集体收入可增加5倍,企业可贡献产值约30亿元,税收约2亿元。

本版文字:统筹/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惠州日报记者黄桃

通讯员李东美 彭灼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新闻推荐

人居环境整治冬季大会战打响惠城各行政村中心区域基本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经过人居环境整治,三栋镇鹿颈村变得更美。村道拓宽了,卫生死角的垃圾清理干净了,残垣断壁的危旧房拆掉了,房前屋后变整洁了,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