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村居天网工程,建立微信警务室 大亚湾公安将科技元素融入社区警务
大亚湾龙山派出所驻村民警罗见福(中)在新畲村走访。
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大亚湾西区派出所驻村民警罗显伟(左)通过东联村的治安监控察看情况。
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今年以来,为推进“一村(居)一警”工作,大亚湾区公安分局将新寮村、东联村和桥东社区作为试点推动先行先试,依托智慧新警务,将科技元素融入社区警务。通过打造智慧村居天网工程、建立微信警务室,驻村(居)民警的到来不仅提升巡防效能,群众反映的难题也能及时得到解决。
据统计,自开展“一村(居)一警”工作以来,大亚湾驻村(居)警力累计走访宣传群众11203户,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89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16起,收集各类社情民意信息282条,排查消除安全隐患526个,指导组建巡防队伍38个,摸排各类案件违法犯罪线索192条,协破案件96起。
南方日报记者林文通通讯员袁隽豪匡海斌
民(辅)警新老搭配做好群众工作
自开展“一村(居)一警”工作以来,大亚湾公安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大亚湾区公安分局“一村(居)一警”工作实施方案》《局班子成员挂点“一村(居)一警”工作实施意见》等具体办法,明确由每个局领导班子成员挂点三至四个村(居),指导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同时,在全区范围内精心选配81名工作责任心强、群众基础好、能力素质全面的民警、辅警担负驻村工作。对治安状况复杂的村(居),由分管社区的副所长驻村(居)开展工作,并配置2至4名辅警。
据了解,为解决驻村(居)民警疑惑的“为什么做、怎么做、如何做好”等关键问题,大亚湾区公安分局先后有针对性地对全体驻村民(辅)警开展5次业务培训,强化其为民服务意识。在明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及时解决工作推进期间出现的重难点,为“一村(居)一警”有效实施打好基础。
“在此期间,我们还实行"AB角"制度,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推动基层警务工作的开展。”据大亚湾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负责人介绍,“一村(居)一警”的工作核心是公安工作基础,驻村民警代表派出所进驻村居履行公安机关的职责任务,重点是发挥贴近群众、提高触角灵敏度、收集掌握基础信息、化解矛盾纠纷等优势。为此,在调整结构优化警力时,该分局把警力最大限度地放在基层,优先满足派出所驻村警力的需求,在选任驻村民警、辅警时,充分考虑发挥老民警善于做群众工作、会做群众工作、会管理、会服务、肯吃苦的特有优势。将他们配置到驻村(居)工作中去,往往更容易深入到群众中,与群众打成一片,从而搭建警民关系的“连心桥”。
此外,通过内挖潜力、外学经验,公安分局组织班子成员分头对39个村(居),全面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挖掘优势资源、查找问题不足。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由局领导带领指挥中心、政工、治安、警保及派出所等单位负责人,先后前往浙江诸暨市枫桥派出所、杭州市城区长庆派出所、萧山区钱江世纪城派出所、南湖区七星派出所4个“一村(居)一警”先进示范单位考察学习,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鉴于“一村(居)一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大亚湾区各村(居)委不遗余力对驻村民警开展各项工作予以支持,当地新寮村、东联村在办公场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专门腾出办公场所给驻村民警使用,东联村委还全力配合推进天网工程,确保“一村(居)一警”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融入科技元素助力驻村(居)工作
今年,按照“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工作要求,大亚湾区公安分局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分别选取人口密度较高的桥东社区,位于临界区域、流动人口多、出租屋密集、刑事治安案件高发的新寮村和“三小”场所密集、日均人流量较大的东联村作为示范点,将科技元素融入“一村(居)一警”工作,初步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
在大亚湾西区的新寮村,驻村民警充分利用移动警务终端,对辖区出租屋、流动人口实现智慧管控。驻村民警通过掌上手机便可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实现了对辖区出租屋、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防得紧、控得住”。
西区东联村内,驻村民警则积极争取村委支持,打造东联“智慧村居天网工程”,将原来零散的社会视频整合到村委,从而实现辖区视频监控全覆盖,无死角。“对技防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东联"智慧村居天网工程",进一步提升东联村治安防范水平,为全区打造"智慧村居"提供样板。做到有案现行打击,有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有安全隐患及时排查。”据驻村(居)民警罗显伟介绍,有了科技手段的支持,他还与村委干部积极沟通,对该村联防队进行多次培训指导,目前已实现24小时全天候巡防,巡防效能得到极大提升。
在另一头的澳头街道桥东社区,驻村(居)民警带头建起“微信警务室”,把“一村(居)一警”工作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微信及时性、互动性、可视性等特点,形成微宣传、微服务、微调解“三微工作法”。
“通过"微信警务室",我们可以实时与群众零距离交流沟通,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小问题在线解决,大问题当面调解,避免矛盾升级。”据驻村(居)民警邓淦培介绍,工作期间,他们联合法制副主任参与化解群众矛盾纠纷,通过普法宣传培养群众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矛盾纠纷,基本实现“小纠纷现场解决、大矛盾协商处理、矛盾纠纷不出村”的目标。
■驻村(居)故事
为化解村民纠纷
民警齐腰水中“捞鸡”
“铃铃铃……”今年5月的一天,大雨倾盆,大亚湾区西区街道新畲村的驻村民警罗见福接到当地村民老丘的来电。电话中,老丘情绪激动,让罗见福赶紧到他家走一趟。
原来,村里一个施工队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设置排水渠,导致雨水倒灌,老丘家里的几十只鸡全部被淹死。他找来同村的施工队负责人要求赔偿,却因为数量问题始终达不成共识,双方争执不下,纠纷愈演愈烈。由于驻村以来,罗见福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也解决不少难题,为此,老丘马上拨打了他的电话。
了解情况后,罗见福冒雨赶到现场,不想迎面被怒不可遏的老丘劈头盖脸的一顿骂。“当时,我到鸡棚里数来数去,就只看到十多只浮在水面上的鸡,事主却斩钉截铁地表示共有50多只。消失的鸡是不是还沉在水里呢?”罗见福回忆,为了准确核实鸡的死亡数量,他决定跳入水中进行查找。没想到,现场水深竟然到了他的腰部位置,身上的手机和执法记录仪都被淹坏了。
顾不上这些状况,他开始弯腰在水中摸索。一只、两只、三只……最后果真如老丘所说,淹死的鸡有50多只。根据双方之前200元一只的赔偿标准,罗见福转身找来施工队负责人。“福哥,你不用多说。我知道你真的下水去捞鸡了,这1万多元我掏得心服口服。”出于对罗见福工作的认可,该名负责人当即答应了赔偿要求,并很快让人把钱送到老丘家中。
“驻村以来,我深刻地感受到群众看重的是讲实话、办实事,搞形式、走过场是得不到他们认可的。”罗见福表示,此次事件,虽然自己无端被骂了一顿,还把手机和执法记录仪淹坏了,但最终圆满解决了纠纷,得到大家的信任和认可。村民一声亲切的“福哥”是他做好驻村工作最大动力。
新闻推荐
仲恺高新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关于惠州仲恺高新区72号小区商住项目总平面规划调整方案的公示
近期,我局收到惠州嘉鸿名城实业有限公司对位于惠州仲恺高新区72号小区商住项目总平面规划方案调整的申请及有关材料。依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