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子弟毅然投身革命 身率绿林为国流血牺牲孙中山首位革命同志是惠州人文脉 人物
郑士良(后立者)与时称“四大冦”的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烈合影图据《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同志众多。即使在他逝世后,也有众多同志秉承他的遗志继续前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而,羊城晚报记者从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处获悉,很少人知道,在孙中山为革命事业奔走初期,身率绿林陪伴、帮助他度过漫长草创期的首位同志,是一位惠州人。
家境殷实却投身江湖
郑士良,1864年出生于晚清淡水望族,长孙中山两岁。他的家人在南洋经商,家境殷实,他原本大可过太平日子,不必为革命流血牺牲。然而,其祖父、父亲均为惠州淡水承办盐务署稽查,而稽查工作多借助地方会党为耳目,故家庭与各地会党均有来往,关系密切。
郑士良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喜欢技击,结纳江湖之士。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他在淡水加入三合会组织,向乡中父老练习拳技,渐具“反清复汉”思想。1886年,他到广州求学,先后入读油栏门德国礼贤会学校、广州博济医学院,并与孙中山同窗,是孙中山交结的第一位革命同志。“在广州,他的‘反清复汉’观念逐渐转换为‘国民革命’。”何志成说,这使他由一位绿林好汉逐渐成长为理性的革命者,“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
为孙中山网罗绿林力量
“孙中山与郑士良先后做了六年同学,刚刚认识郑士良时觉得他是个怪人,不上课但是喜欢革命。”何志成介绍,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中战败,孙中山就此决定从广州博济医学院退学,要投身革命,推翻清政府,创立民国。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时他将这个想法告诉郑士良,郑士良闻言立即承诺,如孙发动武装起义,将率领会党支援:“士良告以彼曾投入会党,如他日有事,彼可为我罗致会党以听指挥云。”
二人就此暂别。十年后,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并筹备广州起义,郑士良应邀赶来支持。孙中山提出,广州起义必须有三合会支持,“只要跟三合会取得联络,便可成立近乎完整的革命军”。话音刚落,郑士良便笑了:“我早已联络好了,我便是三合会头目。”何志成说,郑士良就此被选为香港兴中会总会负责人之一,并修订了《兴中会章程》。他开始为孙中山网罗绿林会党、筹备武装起义,“这是孙中山与东江会党合作进行革命的开始”。
投身枪林弹雨屡败屡战
由于其他革命首领延误时机,再加上泄密,广州起义很快失败了。郑士良与孙中山遣散起义队伍东渡日本,鼓动侨商支持革命。1899年,孙中山与郑士良带领兴中会与香港的哥老会、三合会在香港联合结成一个大团体——兴汉会,一致推定孙中山为总会长,策划下一次武装起义。
1900年,北京爆发义和团运动,孙中山决定在惠州发起起义,将指挥权交给了郑士良,这就是后世所称三洲田起义。郑士良联络会党数百人在惠阳三洲田设立大本营,率领东西两路在此起义,又率军东进福建南部,连路攻破佛子坳、永湖、增光圩等地,连战连捷,队伍一度发展到两万多人。然而,郑士良又受到背叛,起义军受清兵重点围攻,无奈解散起义队伍,只保留精锐部队一千余人回师三洲田,绕道逃往香港。
促革命从理论转入实践
三洲田起义之后,郑士良退避香港,继续联络会党,从事革命工作,以图东山再起。然而,1901年,郑士良在香港不幸被清廷党羽暗杀,年仅38岁。何志成表示,孙中山闻郑士良死讯后深为悲痛:“益感旧日同志凋零,叹十余年所建立之革命基础之丧失。”
“郑士良是第一位建议和支持孙中山利用会党力量进行革命的人,也是他的第一位革命同志。”何志成介绍,《孙中山全集》中曾记录下了孙中山对郑士良的评论:“予由谈论时代入于实行时代之动机,则受郑君所赐者甚多也。”如此说来,正是郑士良让孙中山从空口谈论革命事业的阶段进入到亲身实践的阶段,其对国民革命的影响可见一斑!
新闻推荐
惠州日报讯(记者匡湘鄂通讯员彭思源)12月4日,大亚湾区志愿者联合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志愿者联合会第三届理事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