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保障“底线民生”,实现农村供水全覆盖 “村村通自来水”,建好更要管好
自2017年12月30日后,惠城区横沥镇矮陂村村民用上了方便安全的自来水。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惠城区横沥镇矮陂村的村民潘国强扭开家里的水龙头,“哗啦啦”流出来的是干净的自来水。“自从"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完工后,我们再也不用为用水烦恼了。”他满意地告诉记者。
这股清水,来自于离矮陂村五六公里远处的岭下自来水厂。水厂就在东江旁边,这里的水就来自东江。
农村供水安全,不仅是关系着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而且也是关系着补齐农村短板的“底线民生”。“让市民喝上安全、满意的自来水,是一项政治任务。”惠州市水利局农村水利水电科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惠州通过组织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既实现了农村供水的全覆盖,又全力提升了农村供水的水质,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安全水”,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
●南方日报记者叶石界
一个水厂解决3万人的用水困扰
说起两年前的生活,潘国强摇了摇头,在这个离东江并不算远的地方,却备受用水困扰。
一直以来,这里的村民生活用水,都来自当地的招元水库——水从一条简单的管道通下来,没有消毒、也没有过滤,经常都是浑浊的,还有时被泥沙堵塞。
从水库下来的水,除了供村民饮用之外,还用于日常的农田灌溉。因此,当农耕特别是干旱较久时,就没法保证当地人每天都能用上水——因为水压不稳定,得用泵把水抽到天台水池储存着。还有的村民,不得不靠自家打井抽水。
2016年10月,为解决当地用水问题,政府决定财政出资,建设岭下自来水厂。2017年12月30日,在全市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这一目标下,该自来水厂正式投入使用。
自此,周边21个自然村、一个社区共3万名多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沿着弯曲的山路,来到岭下水厂,映入眼帘的是几栋建筑,里面分为反冲洗风机房、盐酸房、二氧化氯房、过滤沉淀房、实验室等不同的设施。“从东江取水后,经过沉淀过滤、消毒后,出来的水一般是合格的,就可以供给住户了。”岭下水厂负责人潘陆军告诉记者。
水厂每天的取水量约为7000吨,可以满足下游3万名多村民的使用。
潘陆军告诉记者,平常有三四名工作人员在水厂。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到东江取水处巡查水面,包括打捞水面垃圾、查看会否有油污等;在实验室,化验员也会定期地测量水质。
“在设备和技术上,确保水质安全合格。这是过去单纯靠从水库取水或者打井取水所不能比拟的。”潘陆军说。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仲恺高新区社溪村。
这个村虽然靠近潼湖,却一直存在缺水问题。10多年前,社溪村近400户村民集体打了一个上百米深的深井以供取水。随着当地的发展,井水逐渐不够用。该村村民陈海涛告诉记者,特别是到了节假日,水位下降,用水量大时抽不上水,很多村民不得不购买桶装纯净水来满足用水需求。
即使到2014年仲恺开建了潼湖南部饮水工程,以解决该镇赤岗、黄屋等5个村约1.1万人的饮水问题,但是由于社溪村离镇比较远,管道一直没有铺设,当地的用水情况并没有改变。这一现状,成了当地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直至“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实施后,到2017年9月,该村的用水难题才彻底得到了的解决。
全市集中供水自然村占比超97%
横沥镇矮陂、仲恺高新区社溪村的故事,是惠州这两年来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解决村民用水问题的一个缩影。
2016—2017年,惠州投入23.1亿元,在全省有建设任务的15个地级市中,率先全面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实现39.13万户通水入户,解决了138.89万人的饮水问题,受益人口更是达到203.3万人。
加上早些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贫困村通自来水等项目,惠州已累计完成集中供水的自然村数达到9603个(自然村总数9881个)、集中供水入户户数达到55.92万户(自然村总户数56.90万户)、集中供水解决人口达到249.23万人(自然村总人口253.27万人),占比分别为97.2%、98.3%、98.4%,行政村自来水覆盖率达100%。
这意味着当前村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离实现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指日可待。
在广大农村地区,不仅要建新的自来水工程,对现存的老旧农村饮水工程和贫困户通自来水工程,也要进行升级改造。
今年以来,在惠东县吉隆镇、白花镇、平山街道等地实施完成了7宗饮水工程项目,在龙门县地派镇实施完成了3宗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整改提升项目,等等。这些工程让3万多名村民从中受益。
“今年还重点抓水质督查。”惠州市水利局农村水利水电科相关负责人说。比如全面完成了去年查出的57家水质不合格的乡镇水厂的整改工作,使各乡镇水厂出厂水均已达标合格。
“特别是市一级还专门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开展乡镇供水水质督查检测工作。”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对全市78家乡镇水厂均已出具水质督查检测报告,其中56家完全合格、22家基本合格。通过做好督查工作,保障村民的饮水安全。
当前,惠州农村供水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不过还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工程的建后管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如何长久保持供水水质稳定达标,任重道远;通过水费的收缴,实现“以水养水”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等等。
“三分在建、七分在管”
农村供水工程“三分在建、七分在管”。
近年来,惠州在基本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新机制、新模式,通过健全“三项制度”,促进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能力有新提升。
这三项农村供水工程相关的制度,分别是管理机构制度、运行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
当前,全市7个县(区)政府(管委会)都已建立指导或负责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和提供供水服务的机构,并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规范等内容。
“关键要压实各级管理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惠州市水利局农村水利水电科相关负责人说。在抓好农村供水工程规划、项目组织实施的同时,重点指导、监管工程建后运行管理问题。
去年9月,该市专门出台了《惠州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后管理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村村通自来水管理意见》)。
《村村通自来水管理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逐步完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管理到位、制度健全,良性运行、安全保障”的工程管理体系,建立符合农村供水特点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同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比如县区政府是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供水安全的责任主体,而各县区的水利、水务部门,将负责本区内的行业管理和监督,卫生部门负责饮用水监督监测,环保部门负责水源地的环境污染防治的监测管理,等等。
“工程的管理单位,可以自行运营,也可以委托下级事业单位运营,或者采取招标方式选择社会机构运营。”惠州市水利局农村水利水电科相关负责人说。
水质安全,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
对此,惠州市要求,各供水管理单位要向用水户提供符合要求的饮用水,做好水源巡查、工程运行管理、水质检测、水费计收和维修养护等工作。
当出现水污染该怎么办?按规定,运营机构应当马上启动供水安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并且要向当地的县级应急管理、水利部门报告。
随后,各县(区)结合实际,均研究制定了本级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明晰了工程产权,落实运行管理主体、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明确水源保护、水质检测、管网维护等工作的职责和要求。
如何让农村供水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持续的投入是关键。
今年以来,全市投入3800多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巩固提升、管网升级改造、水质督查检测、运行管理维护、宣传教育等方面,在经费上确保了供水工程的持续运营。
用上放心水,也要让供水可持续,这就需要有持续的收入源作为经费保障。
惠州提出,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包括镇级和跨村经营的供水价格,都要纳入政府定价管理范围;单一村经营的供水价格,在保证日常维护管理支出的基础上,由运营机构和村委会或者受益户协商确定。
惠州市水利局农村水利水电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惠州将在进一步做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提标升级、运行维护等工作的基础上,推进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和水费收缴工作,保障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使农村供水工程持续长久发挥效益。
新闻推荐
惠州市中院多措并举为惠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坚持“三个慎用”原则 保障民营企业发展
民营经济在惠州市经济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的LFPpack生产线。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