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首家无声餐厅开业 社会力量帮扶,圆残疾人就业梦

南方日报 2019-12-03 06:39

图表:钟仁敏

“爱的阳光,照亮我的心,前进方向不可阻挡;爱的阳光,照亮所有的梦想,感动天地辉煌闪耀……”

走进惠州市惠城区河南岸的一家港式餐厅,没有熟悉的“欢迎光临”,也没有热情的菜品介绍,只有助残公益歌曲《爱的阳光》的歌声久久萦绕。这是一家无声餐厅,员工全部由残疾人组成,大部分是听障人士,大家之间的交流更多是用手语和文字。

作为惠州市首家助残餐厅,这里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也为该市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探索出一种新模式。随着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残疾人帮扶体系,残疾人也将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南方日报记者于蕾王昌辉

无声餐厅

定向招录残疾人

“奶茶粉100克、水2000毫升……”在"爱的阳光"港式餐厅,卢静盈正在专注地冲调港式奶茶。虽然听不到声音,但经过1个多月的培训,她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饮品制作和服务技能。

卢静盈今年18岁,圆圆的脸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亲切和善。无声的沟通让她学会更多的微笑,在这里,她慢慢打开心扉,学会待人接物。

因为家离餐厅不远,卢静盈每天步行上下班,家人也不会担心。这是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但因为“有同班同学一起”,她很快适应了工作的节奏。

20岁的周文浩和卢静盈是同班同学,今年夏天,他们一同从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毕业。机缘巧合下,周文浩在卢静盈之后,也进入无声餐厅,负责后厨、点餐等工作。

周文浩是惠东人,他之前在当地一家玩具电子厂上班。可是,那份工作太辛苦,“每天要加班,一天11个小时,每月工资只有2500元”,他辞掉了工作在家待业。

经惠州市残联推荐,周文浩来到城区工作。现在,他在麦地片区租房住,每天骑电动车去上班。上午9时30分上班,下午7时30分下班,他每天过得很充实,空闲的时候就在家休息或者找特殊学校的老同学一起玩。

在这家餐厅试业阶段,共有6名残疾人员工,其中3名有听力障碍。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18岁。“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残疾情况不同,提供适合他们的岗位。”这家餐厅的创始人刘庆川介绍,等到餐厅正式营业,将有15名残疾人员工上岗,其中有11个聋哑人岗位。

刘庆川是香港中小企业工商联合会理事会副会长,他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爱的阳光”无声餐厅是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合作的项目,项目品牌由中残联授权,旨在通过定向招录的方式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我们协会在香港也开了两家无声餐厅,已经经营7年了,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刘庆川说,他希望将香港的经验移植过来,“这样既可以帮助残疾人圆梦,也可以让香港的商品进入惠州市场,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未来,“爱的阳光”无声餐厅将在各个县区开设连锁店。“全市预计开设7家无声餐厅,可提供100多个残疾人岗位。”刘庆川说,随着餐厅的发展,面向残疾人的岗位也将从餐饮后厨逐步扩大到餐前采购、包装设计等岗位,着力为残疾人搭建广阔的就业舞台。

全民手语

打破那堵隔膜的墙

事实上,由于沟通“语言”不同,顾客第一次来到无声餐厅,彼此间难免有些不知所措。

像卢静盈这样的听障人士,手机里基本都有一款语音转化软件,能将别人说话的声音转化成文字,两人通过文字交流。但有些时候,从习惯的手语表达变成文字表达,卢静盈还是会略感吃力,一连串复杂的动作输出到最后可能只剩几个简单的词语。

“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你原来在哪里读书?”这个看似简单直白的提问,却让卢静盈变得焦急,右手不停地挠头。她一时想不起自己就读学校准确的文字表达,着急地走到一边询问,并示意你再等一下。

这样的沟通障碍,在员工培训过程中也常出现。“由于彼此之间缺少了解,交流也有一定障碍,所以培训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刘庆川说,由于内地和香港残疾人环境有所不同,不能完全照搬香港无声餐厅的模式。

“我们彼此之间似乎有一堵隔膜的墙,大家很难进入对方的世界。”最初和残疾人接触的时候,刘庆川感到十分困惑,他不明白为什么残疾人总觉得自己是特殊的,为什么接近他们那么难。

为了打破这堵隔膜的墙,刘庆川在餐厅发起了“全民手语,从我餐厅做起”活动。在无声餐厅,墙壁上、窗户上贴满了菜单,菜名用手语和文字共同标注,图片都是员工亲手制作的饮食实物拍摄。顾客点餐时,服务人员还将现场教学手语,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

“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听障人士,你也可以做健全人的导师,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刘庆川希望这个活动可以将隔膜的墙打破,既让残疾人走出来,也让普通人走进去。

对于有学习兴趣、有工作热情的残疾人,无声餐厅将进行重点培养。刘庆川计划将第一家餐厅打造成为培训基地,表现优秀的残疾人可按意愿分配到其他连锁店担任“领班”,其他人则要在这里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为此,无声餐厅还将设立“一元助残基金”。餐厅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顾客每消费一杯奶茶或一个单品,餐厅都将捐出一元钱。“我们将用这笔基金聘请专业机构为残疾人进行培训,并支持更多残疾人的成长和发展。”

分类搭台

解决残疾人就业难

许多听障人士是由惠州市聋人协会主席陈文燕推荐到无声餐厅应聘的。“无声餐厅对于听障人来说是件好事,让他们可以有好的就业出路。”

陈文燕觉得,只要听障人士有工作意愿,基本能找到一份手工类的工作,像电子零件加工、服装制造等。但由于听障人士存在一定的沟通困难,文化水平也普遍偏低,这给他们就业带来了一定困难。

事实上,残疾人由于身体、精神或智力方面的障碍,在就业时无法和健全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就像无声餐厅的员工黄成辉,他由于先天性脊柱侧弯导致神经受损,右手活动不灵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毕业4个多月的黄成辉就被辞退了两次。“一次是玩具厂,公司嫌我总要在别人下班后再加班一两个小时补齐工作量;一次是洗车店,老板觉得我手脚慢而且洗得不够干净。”

这让黄成辉内心受挫,他不想再出去工作了。幸好,无声餐厅的工作让他渐渐找回了信心。根据黄成辉的残疾情况,餐厅相应减轻了他的工作负担,即便在后厨,他也只需承担搅拌汤汁这样的轻活,不用做配料、切菜这样的重体力活。

“我们希望社会能给予残疾人更多理解与支持。”陈文燕呼吁政府和社会给予残疾人更多就业优惠和便利,并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技能培训条件,提高整体的劳动技能。

对此,惠州市残疾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主任张玲玲表示,近年来,该市一直积极地“分类搭台”,为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提供适合的就业平台和就业机会。据统计,目前,惠州市已换领第二代残疾人证的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共28302人,其中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有13248人,实名录入就业的有5212人。

今年7月,惠州市残联首次举办2019年广东“众创杯”残疾人公益赛惠州选拔赛,为有创业意向的残疾人进行专业培训。此外,该市还定期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和就业培训,扎实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社区就业等多种形式就业。

张玲玲介绍,为了进一步扩大残疾人就业范围,解决精神、智力以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难”问题,该市正计划建设辅助性就业机构。这间机构既能为残疾人提供照料服务,也能提供生产劳动、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其他服务,预计明年进入试运行阶段。

新闻推荐

以诗为媒酿造“诗意惠州”惠州日报评论员

岭东雄郡风景如画,蕴含着新的诗意。日前,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专家、爱好者因苏东坡相聚在历史悠久的惠州,共同探讨中华诗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