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诗词专家和爱好者因苏东坡相聚惠州,探讨中华诗词、东坡文化的传承发展 东坡润泽雄郡文脉 山海滋养诗意惠州
“中华诗教先进单位”授牌仪式现场。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扫码看精彩视频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纵览千年文脉,穿越历史时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在2200多年建制史、1400多年的建城史、40余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涵养了独树一帜的雄武气魄和诗意品性。
昨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专家、爱好者因苏东坡相聚在历史悠久的岭东雄郡、诗意盎然的山海惠州,共同探讨中华诗词、东坡文化以及本土特色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惠州研究苏东坡诗词十分有意义”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岭南名郡、客家侨都,更重要的是惠州有苏东坡。他曾在这里"日啖荔枝三百颗",与王朝云笑谈"满肚皮的不合时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曾多次来惠州,他认为在惠州研究苏东坡的诗词,研究他的人生轨迹,研究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范诗银介绍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的当年,就以“当代诗词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为主题,召开了中华诗词第一届研讨会。研讨会到目前已召开了33届。每年一届的研讨会都突出一个主题,这一届又重点研究苏东坡诗词。
“当时不如意的苏东坡来到了惠州,是罗浮山红棉树给了他力量,惠州西湖为他蓄满温情。他从惠州走向旷达,走向了文化士子的又一个东坡。”范诗银说,诗人们都知道苏东坡,苏东坡在惠州留下了500篇诗作,而苏东坡也是到了惠州后才真正走向旷达,苏东坡亲民、旷达的思想,对当地作出的文化贡献更为明显,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它的思想内涵。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林峰对惠州举办第33届中华诗词暨苏东坡诗词艺术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次研讨会在惠州举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苏东坡。苏东坡跟惠州有着不解之缘,他曾在惠州工作生活了2年多,留下了很多跟惠州有关的文化遗产。苏东坡的这些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惠州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诗词学会在惠州举办这个研讨会,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挖掘苏东坡在惠州留下的诗词、散文、杂记等,挖掘苏东坡未曾被发现的一些文化轨迹,进一步深化苏东坡的诗词艺术。”林峰说,苏东坡的很多诗词作品已成为千古名篇,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最精美的一部分,是后人学习诗词很重要的文化资源。目前,我们对苏东坡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文化成果,但是还远远不够。
林峰告诉记者,中华诗词学会选择在惠州举办这次会议,不仅是继承和弘扬苏东坡的诗词艺术,也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也能再次丰富惠州的地方文化,在惠州兴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新浪潮,让更多惠州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美和博大精深。“因为苏东坡,惠州有着深厚的诗词氛围。惠州所有的诗词成果可以说是苏东坡千年遗风的一个延续,也是苏东坡的遗风对后辈陶冶润泽的结果。”林峰认为,惠州非常适合诗词生长,有着良好的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随着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中华诗词会在惠州得到更好地普及和推广,诗词之花将在惠州遍地开放。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要发掘传统文化积淀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发掘传统文化积淀,重新注入时代的内涵,让它们活起来。”范诗银说,惠州文化名人很多,文化积淀很深,让这些文化积淀活起来,这是惠州当前应该做的一项工作,也是挖掘历史文化应该秉持的基本理念。
谈到文化惠民,范诗银表示,任何文化活动、文学创作、文艺传承,说到底都是为当地百姓服务。“走在惠州街头,能够感受到市委市政府惠民政策在惠州的实现,能够从百姓的笑容里、百姓的生活中感受到。”范诗银认为,宣传中华诗词、传统文化,并不是想让每个惠州市民都成为诗人,但有一个目标必须明确,就是让惠州市民感受到传统诗词文化的存在,能够在传统诗词文化的氛围里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诗意,这才是最重要的。“在群众经常涉足的场所应该有诗词的品鉴,在学校的教育当中、在群众文化活动当中、在群众街头生活的场所里都应该有诗词文化的存在、诗词文化的内容。”
在范诗银看来,应当树立文化为民的思想,同时发挥惠州侨民、客家的优势,在文化招商引资方面下工夫。“文化工作、文化传承、诗词文化教育不能搞群众运动、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用文化的思维、文化的措施、文化的对策来做好文化传承工作。”范诗银表示,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应该发挥当地诗人、当地诗词组织、当地文化名流的作用,把社会上闲散的文化力量集聚起来,发挥他们传播文化的作用。
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丘海洲表示,广东是经济强省,也是文化大省,广东的中华诗词活动开展得比较早,这里很早就有诗词组织和诗词活动出现。最近几年来,广东产生了一批“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如这一次惠州的一区两县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同时涌现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为物质文明建设,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希望惠州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创建成果,继续做好中华诗词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一流的文化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
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罗胜全认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高度上予以重视,这对激发惠州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进取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将有力地激发岭东雄郡、山海惠州的豪迈之情。”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文化支撑。一流的文化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老百姓喜闻乐见为前提。”罗胜全说,传统的诗词楹联是从老百姓中来,为老百姓所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政府的高度重视,必将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该如何挖掘和弘扬惠州文化?罗胜全建议抓住两个重点:一个重点就是抓住一山(罗浮山)一湖(西湖)一片海,充分挖掘罗浮山和西湖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积极宣传大亚湾、巽寮湾所代表的海洋胸襟。实现山呼海应,文史相通,展现内秀与开放的宏大气魄。另一个重点则抓住“二圣”(诗词之圣苏东坡、药物之圣葛洪)“三杰”(廖仲恺、叶挺、邓演达),充分挖掘他们的文化内涵与影响力,让诗词文化与革命文化相呼应,激发惠州人民的自信心与进取心。
在研讨会上和全国著名学者一起研讨诗词、并发表自己学术论文的惠州学院教授杨子怡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研究苏轼有20年了,苏东坡是惠州地方文化的一个品牌,他在惠州留下了很多诗词以及其他文化遗产。此次研讨会跟苏东坡文化结合起来,对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提升惠州文化的品牌都有重要的意义。这次活动是一个全国性的大型活动,通过研讨会,能够把惠州文化的名片擦得更加闪亮。诗词是一种高雅文化,惠州有诗词的优势和底蕴,还有一批热爱诗词的人,惠州一区两县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能够把地方的文化带动起来,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是很有益处的。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周觅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张斐 宫晓磊 周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肖勇)在2019年第三届全球智能工业大会暨博览会暨全球创新技术成果转移大会期间,11月24日下午,惠州市新一代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