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和桥西均获“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广东省诗教先进单位”称号 惠城获评中华诗词之乡广东诗词之乡
中山公园的诗词小景观。
惠城再添一张国家级文化名片。记者从惠城区文联获悉,日前惠城区顺利通过了中华诗词学会和广东中华诗词学会的检查验收,同时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和“广东诗词之乡”称号,水口街道办和桥西街道办均获得“中华诗教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及“广东省诗教先进单位”称号。
优势
人文底蕴深厚,诗词遗产丰富
惠城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又朝气蓬勃的山水之城,文化积淀深厚,诗词遗产丰富,诗词创作活跃。西湖景区,西新桥、点翠洲、荔浦风清、红棉水榭等景点,皆有古今诗人题咏。此外,红花湖、挂榜阁、合江楼、白鹤峰、东坡祠、丰渚园等,诗刻比比皆是。“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清代诗人江逢辰,一语道出本土诗词之文化底蕴;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千古传诵;清朝“铁笔御史”邓承修在丰湖书院开馆讲学;“阐教育才”的归善学官六百载读书声不绝……千百年来,惠城本土或来到惠城的文人墨客诗词佳作云集,蔚为壮观。
当前,惠城的诗词文化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早在1985年,惠城区就成立丰湖诗社,累计超过150多名社员,创作名声享誉南粤。近年来,惠城区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更加强烈了,这些都为惠城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财力保证。
惠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把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提升到落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作为全区的一件大事来抓,确保创建成功。
亮点
诗教活动多彩,诗词创作活跃
自2018年启动“中华诗词之乡”创建活动以来,惠城区广泛开展了诗词“六进”活动。六进即“诗词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景区”。据统计,自去年以来,全区共开展诗教“六进”活动100多场,全区有近百所学校参与了本次创建活动,多数校园营造了优美的诗化环境,并开展了丰富的诗教活动,如惠州市麦地小学有自己的诗词校本教材,惠州市第十小学把诗配画活动作品制作成校园诗词景观,惠州市文星小学建立了完善的诗教机制等,起到较好的诗词普及和传承作用。
在创建活动中,惠城注重保护、挖掘、整理、研究、继承丰富的诗词遗产。近年本土诗词之大部头成果有《西湖艺文卷》《古今诗人颂西湖》《惠城风韵》等。同时,惠城充分发挥了丰湖诗社的引领作用,健全诗社组织,壮大队伍。区相关创建单位和各镇(街)都设有丰湖诗社分社,大多数学校也有自己的诗词组织。惠城区的两个重点创建单位——桥西和水口街道还成立了诗词创建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保证创建经费。
惠城建有稳定的交流平台,诗词刊物《西湖文艺》和《丰湖诗社社刊》定期出版,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培养了一批本土具有较高诗词创作水平的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诗词社员和爱好者创作热情高涨,今年10月15日出版的《西湖文艺——惠城区中华诗词创作专刊》刊发的400余首诗词,是从100多人创作的近万篇作品中选出来的。另外,诗词社员和爱好者也纷纷出版了个人诗集,如罗文裕、马建生和牟建新的《袍泽三人行》,陈文雄的《溪东吟草》、李硕洪的《苔花集》等。
记者获悉,本次中华诗词之乡的创建,较好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为“文明惠城”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接下来,惠城将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创建成果,继续推动惠城的诗词文化繁荣发展,让诗词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爱诗、学诗、赏诗、吟诗、作诗、用诗成为时代风尚,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谢菁菁 彭红霞 通讯员胡淑景
新闻推荐
日前,本局收到黄国光等8户对下角埔前街一巷3号C栋住宅楼加建电梯的申请及有关材料。依照《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