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世客家村

梅州日报 2019-11-16 10:45

●林文映

笔者有次在香港布袋澳与一位八旬的梁婆婆闲聊,发现海角的另一边,有一个客家村落——大环头村(如图)。

梁婆婆的婆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该山村。按照她的指点,笔者实时沿着海岬岖路前往,来到大环头村。维基百科没有这条村的词条或史料,Google有两条相关新闻:一条巨蟒闯进民居厨房觅食;一棵沉香老树被不法之徒锯倒窃走。

后来笔者才发现,这是避世客家村,村民皆姓刘,源自梅州兴宁。如果没有人去挖掘整理,这类藴藏丰富文史信息的香港古村落,将湮灭在岁月的烟尘中。

客家人浪迹天涯,只要安顿下来,通常要设祠堂。祠堂载有族谱,记录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在大环头村遇到一位抱着孙子的老者,闲聊之间得知他的家族迁徙到香港已经二十多世了。毗邻的水上人家却没有这个传统,这就是客家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溯源寻根的最主要原因。

大环头的村民,除了长者在祠堂的节庆聚会中还说客家话,年轻一代大都“识听唔识讲”了。这一变化是大环境使然。当年英国殖民政府关闭了所有包括客家话在内的以本土语言授课的乡村学校,只使用粤语、英语教学。在香港人口的结构变迁、政府政策以及现实考虑的背景之下,原本的客家语言与文化渐呈弱势,被主流的粤语逐渐取代。

考察客家文化,有一个细节不可错过。客家宗族祠堂的楹联、对联、族谱、祖训,不仅继承诗书传家的风雅,往往蕴含大量的历史信息。譬如,《刘氏族谱》对客家刘姓历史概括为:“始于陶唐,显于三代,着于春秋,盛于汉室,派衍中山,望着涿郡,积庆洛阳,蜚声闽峤。”文彩飞扬之间,足见族群薪火传承的历史。

与窝在藤椅中晒太阳的两鬓飞霜阿爷攀谈,他说“已没有很亲的亲人,所以没再回故乡”。笔者梳理粤东客家史多年,知道客家刘氏之近代始祖是刘开七,民间尊为“开七公”,原籍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宋朝末年,官拜潮州总镇守。公元1208年,刘开七率兵往兴宁岗背平乱,殁于营,葬于岗背黄峰嶂。

开七公的儿子刘广传,任江西瑞金知县时,令其十四房裔孙之中的部分迁回兴宁。客家刘氏经过多次辗转迁徙,从兴宁再次分迁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港台及马来半岛等世界各地,开枝散叶,世代繁衍,形成了客家刘氏支派。栖居香港西贡的大环头村刘姓,应是其中之一脉。

与大环头村多位村民闲谈,发现他们已没有兴宁乡音,其口音近似惠阳、宝安的客家话,而且多数人从未回过故土。其实他们的家乡还是值得自豪的。兴宁刘氏总祠是中国目前已知占地面积最大的单姓宗祠建筑物。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邑,是中国第四大姓。据考证,客家刘氏又是刘姓最庞大的支系,占全国刘姓大约四成。

开七公之子刘广传给后世留下一首豪迈律诗:“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可见他当年是何等的意气昂扬。

开七公子嗣继承了读书为官的家风家训,近现代众多后人出入庙堂,赢得“历朝科甲,累世公卿”之誉。在大环头半山有一老宅,残垣断壁,但从屋顶覆盖下来的灌木青藤,掩不住罗马式柱子,颓废之中仍可窥见当年显赫。村民称,主人家在一百多年前曾经担任港督的翻译。正所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大环头村的刘姓客家,也许就是在历史的迷乱中出走,归隐山野的族人。

(作者系香港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

新闻推荐

恒大棕榈岛高尔夫别墅区 泰式风情园林

恒大棕榈岛(备案名:棕榈岛度假村)物业地址:惠州市惠阳区高尔夫路1号占地面积:约1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在售产品:9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