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深情关注民生和基层群众 牢记接地气才有底气
巴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前不久,大亚湾区东联村一位村干部专程来到惠州,接收已退休5年的惠州日报老报人巴山赠送的200多本《大亚湾之光》画册。
“感谢巴山同志多年来对我们村群众的深情关注,书中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和熟悉的面孔,把我们又拉回了南海石化项目建设初期的火热年代。太珍贵了,太珍贵了!”手捧画册,这位村干部难掩激动心情。
“记者的镜头不朝下,不如回家种南瓜。”2000年底调入惠州日报社的巴山,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无论是在长江三峡工程工地,还是置身惠州热火朝天的石化建设现场,始终深情地关注民生和基层群众,并常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年轻同事。
2004年10月,巴山在惠阳区基层采访时,一位姚姓妇女说她的妹妹在40年前被一位好心的军人妻子收养,至今杳无音信。父亲现已年届八旬,老人家唯一的期盼就是想见一见不知去向的女儿。
巴山得知后,详细了解情况,承诺一定尽心竭力,帮老人找女儿,圆心愿!
几经周折,终于在2005年元宵节这天,在湖南湘潭市的一条小街道里,找到了老人失散的女儿。当年5月,老人全家喜泣相逢。
2012年,巴山年近六旬,且不便走山路。但当他听到惠东偏僻的畲族小村庄开办了40多年的学校仅7名学生,且学校至今没有体育娱乐设施和厕所,一位代课老师也要每天骑车15公里到学校上课的信息后,他和同事头天就来到山下就近宿营,次日凌晨4点上山,赶在学生上学前来到学校,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一切。专题摄影《山旮旯的孩子一个都没丢下》仅在惠州日报等媒体刊发几天,就引来多家慈善机构和企业关注,这所深山里的“微型学校”命运由是改观。这个专题获得了2012年广东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优秀作品二等奖。
翻开他的作品,大多来自生活的最基层。用他的话说,任何传媒就像一棵树,这棵树越接地气,受众越多,就越根深叶茂,生命力就越强,越有底气。
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新闻推荐
惠东投入600万元 改造县城内街小巷总改造长度约2公里,力争春节前完工方便群众出行
惠东县内街小巷改造施工现场。惠州日报记者赖金朗蔡伟健通讯员戴亚运摄惠州日报讯(记者赖金朗蔡伟健通讯员戴亚运)“现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