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河曾唱航运“水路歌”龙门人坚毅坚韧、劈浪前行,在东江航运史上留下重要一页
增江龙门麻榨段。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摄
增江,珠江水系东江支流,原来直接流入珠江口,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后,成为东江支流。增江全长205公里,其中,中上游在龙门境内长128.6公里,被称为西林河。古人将海拔较高的峡谷急流称为“龙门”或“龙口”,龙门县以“龙门”为名,足见增江上游西林河坡度较高。
从地理角度去分析,西林河属山区河,部分河床基岩裸露,在险滩处礁石参差,水击涧石,骇浪飞湍,还会出现漩涡、倒流、横射、水跌的险象,堪比微缩版的长江三峡。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人们通行、远行,主要靠舟楫航运,在龙门行船,怎一个惊险了得?
数百年来,人们赞美西林河,留下无数优美篇章,然而,除了诗,还有远方,在奔向远方的航运中,西林河写满艰险与辛劳。龙门人坚毅坚韧,劈开沧浪前行,在东江航运史上留下一曲传世“水路歌”。
龙门水手好
古代龙门因山地多、交通闭塞,纵横交错的大小河流是交通要道,河道舟楫穿行,成为流动的风景。龙门民众往返广州,步行需要三四天,需中途投宿,极不方便,大多数人选择坐船,主要靠乘搭木帆船,增江于是成为主要通道——205公里的水路,从龙门出发至广州,顺流而下,尚且较快,如果是从广州返龙门,逆水而上,需时七八天,虽然同样不方便,但起码一直在船上,省去中途投宿的麻烦。
乘客不方便,船家这碗饭也不好吃。清康熙《龙门县志》记载西林河有“五重门户”:县治前为一重门户;詹村独石为二重门户;咸茶石为三重门户;虎跳石为四重门户;塘田村下,两山对峙,为五重门户。每重门户,均水流湍急,险象环生。
对西林河航运的惊险,众多史料都有详细记载。古代一条船,如果从西林河源头出发顺流而下,先遇到西林河上游“濠双十二漈”,“迂回陡泻”,为“龙门溪之极险者”;紧接着,在龙门城西北约20公里的河段上,遭遇大小乱滩,“两滩相连,长百余丈,乱石错杂,水相冲击,舟楫往来无不寒心”;从西林河与白沙河交汇口折向西南后,在龙华遇到一处螺旋形航道狭窄的螺滩,随后又有弓字形的弓滩,过了弓滩还有虎跳滩,河中虎跳石“砥柱分流,两边相去丈许,仅可通舟”,船家稍有差池就会人仰船翻——每到这个时候,船家都提心吊胆,乘客则宁愿上岸徒步而过,虎跳潭有被称为“鹅叫三潭”,意即当船经过巨石门户时,连鹅都会连叫三声来表示惊恐;过虎跳潭后,“而下十余折,汇众小水而南下到滩,其中车陂滩,石衡突喷激,舟子苦之”,竹筏木排通过时经常会撞得散架;过完车陂滩,下来的航道稍微平静,到麻榨岳潭,在大派洲附近,澄清凝静,深碧涵天,异常幽美,船家至此,稍稍舒心。
顺流而下,尚且如此,如果是逆流而上,其艰难险阻,不言而喻。明代嘉靖年间,东莞文人袁永伸受龙门知县吴宗元之邀,到龙门编修县志,他在《龙虎滩》一诗中云:“冲寒度虎峡,访旧抵龙门;一望天光迴,两涯山色分;水流花片片,人静竹村村;客舫孤眠苦,钟声易断魂。”透露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苦愁,可见这并不是一趟观光之旅,是考验身心的旅途。
因此,“龙门水手好”的赞誉,在船家看来,多少有点无奈。
帆影当年船载货
旧时的增江航运,不仅是乘客的交通方式,还是货物水运的一种主要方式。
清咸丰《龙门县志》载,增江龙门段及其支流两岸,共设有大小渡口三十八个,供乘客和货物上落。据《龙门文史》(第六辑)记载,20世纪前,“铁岗水可行十吨船,高明(今地派)河亦可行驶北江的载炭船,龙门县城有木船200余艘”。“1940年以前,20吨木帆船可由龙城直达广州,当时的"利商船行"拥有三四十艘木帆船往返广州与龙城运输货物,而铁岗亦有三四吨木船可直达县城。”“20世纪50年代,龙城至左潭、龙城至地派渡头,可通航十吨木船;龙城至增城龙潭布、永汉至增城龙潭布,可通航70吨木船。在这个时期,县内通航的河道约有136公里。”
以增江龙门段最大支流永汉河为例,可以窥见增江航运的往昔辉煌。在永汉镇前锋村飞鹅地、永汉河畔还残留着当年的水运码头。飞鹅地地处永汉与增城交界处,是龙门、广州两地水运的咽喉部位。改革开放前,永汉河的水运繁忙,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飞鹅地不仅是广州内河船运进入龙门的第一站,还是龙门、广州两地货物的中转站,龙门的大米、竹木、煤炭等,通过陆路运至飞鹅地码头,再通过船运运至广州,而广州等地过来的货物,也通过水运至飞鹅地上岸,然后再分派到龙门各地。永汉人李月明诗云:“帆影当年船载货,繁荣永汉半边天”,诚如斯言。
1965年以前,20吨木船仍可由增城通至龙华,不过当年冬天麻榨犀牛尾水陂工程建设,该工程没有设船闸航道,20吨以上的木船从可在增城至该水陂河段通航,龙门境内只剩航道约50公里。
后来,多座水电站陆续拦截西林河,龙门航线日渐缩短。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河道改道、水电站筑坝、陆路交通的日渐发达,龙门境内增江航运彻底衰落,直至被陆路交通完全取代,西林河上险象环生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增江航运
淡出现实
龙门境内增江航运停航多年,增江航运的历史慢慢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去,尽管如此,依旧有人靠着它“揾啖食”。
麻榨,增江穿过,增江中游由此进入增城境内,设立在麻榨大桥头的龙门县水运总公司至今依然运作。该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龙门县水上运输公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增江航运发达时,所辖人口多达2038人,其中职工、船员1120多人。在计划经济时代,该公司以运输竹木柴炭、粮食等产品为主,为龙门的经济繁荣做出特殊贡献。1987年起,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公司再没有直接经营运输业务,而是靠收取原公司职工和外县、市挂靠公司的船只管理费来维持公司日常运作。
多年前,龙门县水运总公司32艘船全部转战增江之外的江河,挂靠于其他航运公司,船员在珠江、西江、北江等江河活跃,每年给龙门上交的运输营业税达230多万元,以另一种形式为龙门经济做贡献。
但是,表面上丰盈的收入,却难掩盖水运企业走下坡路的尴尬,2000多名在册职工、家属无疑是龙门县水运总公司的沉重负担。截至2011年,龙门县水运总公司有29艘船停放在东莞石滩,300多名船员、家属全部住在船上,远离岸上的安稳生活。此外,“船二代”也存在就业难问题,不解决上岸问题,“船二代”的青春也可能消耗在漂浮不定的水上。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参赛队伍在舞台上用深情歌声歌唱祖国。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特约通讯员黄伟光摄惠州日报讯(记者黄宇翔特约通讯员黄伟光)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