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西水厂竣工改写惠州人“喝水史”市供水公司日供水能力从1962年的1500吨提至100万吨
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山公园蓄水塔。(翻拍)
“在惠州没有建设水厂前,我们都要去西湖、西枝江、东江挑水喝。”今年72岁的市民林冠中回忆道。可喜的是,1962年9月,日供水能力1500吨的惠州镇(上世纪50年代末设惠州镇人民政府)首家自来水厂竣工投产,改写了长期饮用江河水的历史,让惠州人民第一次喝上了清澈卫生的自来水。
◎历史场景
大街小巷人们排队装自来水
林冠中,1948年生,老惠州人。小时候,林冠中家住桥西。林冠中说,以前祖辈去挑西湖水,走路要花半个多小时,自己小时候常跟大人去挑水,大人肩挑大水桶,他就提着小桶。当时家里七八口人,一天要挑五六担水。
林冠中回忆,当时自家与正在建设的自来水厂相距大约5分钟的步行路程。“小学三、四年级时,我们教学楼隔壁的地块就在建设水厂。每天上学、放学,都能看见工地上的工人在挖管沟。”
1962年9月,惠州镇自来水厂(桥西水厂)竣工投产,日供水能力1500吨,让惠州人民喝上了清澈卫生的自来水,结束了长期饮用江河水的历史。“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到家附近装有水龙头的蓄水池去挑水,再也不用喝江河水了,一分钱挑两担水,又干净又方便。”林冠中高兴地说。
桥西水厂的诞生,拉开了惠州供水发展的序幕。为了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惠州供水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原来的蓄水池逐渐被淘汰,市区建起了多个水站,分布在各个居民点。”林冠中说,上世纪60年代,大街小巷都是人们排队去装自来水的场景,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水管装进了人们家中,让家家户户都直接用上了自来水。
◎发展变迁
水管直径越变越大,供水设施越来越好
对于惠州人民的“喝水史”,林冠中了然于心。“我初中上学路上还看到有工人在东新桥底装"过桥管",当时就挺感兴趣的。”耳濡目染让他从小与城市供水结下不解情缘。“初中毕业后,我就进入水厂工作直到退休,一干就是40多年。”
翻开老照片,林冠中对当时在桥西水厂工作的场景依然无比回味。“你看,这是我们原来的水泵。”他告诉记者,当时在水厂工作的工人才三四十人,水厂设备比较落后,水泵就像现在小区里的水站一样。“由于原来管道使用的石棉管承压能力差,经常出现爆管的情况,后来就更换成铸铁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管道已经升级为更环保的钢管和球墨铸铁管等,水管直径越来越大,原来的小水厂也变成了大水厂。”
干过安装、维修、抄水表、抢修、管网规划等工作,林冠中用半辈子见证了城市供水系统的发展历程。如今的他正安享晚年,喜看惠州供水翻天覆地的变化,乐享惠州城市发展的丰硕成果。
◎发展现状
日供水能力已达100万吨
自桥西水厂建成后,桥东水厂、河南岸水厂、江北水厂、潼湖水厂等一座座水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个供水保障工程不断竣工,一条条供水管线延伸进千家万户。
记者从市供水公司了解到,截至目前,市供水公司的日供水能力已从最早的1500吨提升至100万吨。市供水公司4座主力水厂水源均取自东江,原水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四座水厂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常年保持在100%,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惠州人民享受到了清澈、安全的自来水,幸福感大大提升。
从最初的只能为桥西塘尾街、金带街和后所街等桥西部分区域供水,到如今的供水范围覆盖惠城区、仲恺高新区和惠阳部分片区,东起平潭、西到潼湖、北起汤泉、南至永湖,方圆370多平方公里,服务人口逾170万,惠州供水的快速发展,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供水保障。
本组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胡华芸
新闻推荐
国家重点大学湖大、武汉理工大学、陕科大与惠城区党校合作举办MBA、MPA双证研究生惠州班。项目优势:党校主办,学制二年,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