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跃龙门 风调雨又顺平海舞鲤鱼有300多年历史,寄托百姓美好生活愿望

惠州日报 2019-09-29 08:42

平海舞鲤鱼主要分布在惠东平海西北村一带。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非遗名片

平海舞鲤鱼是我国岭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又称“鲤鱼追春”,起源于明末清初,据记载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惠东平海镇西北村一带。舞鲤鱼分为16个表演小节(套路),以锣声为乐,鞭炮助兴,表演动作以模仿鲤鱼为主,绕圈形场地表演。2011年6月,平海舞鲤鱼列入惠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咚咚、咚咚咚……”伴随着富有节奏的敲锣声,平海舞鲤鱼第四代传承人彭卫清带着一群学生,在日前举行的2019年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演活动中向广大观众表演平海舞鲤鱼。只见“鲤鱼”在“头鱼”的带领下,时而悠然游动,时而相互嬉戏,时而急速翻腾,时而跳起“跃龙门”。

舞鲤鱼祈求年年有余

舞鲤鱼是惠东平海古城西北村(北门)的传统民间习俗。据《惠东县志》记载,历来邑人所称道的是古城平海的“鲤鱼追春”。相传很久以前,惠东久旱无雨,一条善良的鲤鱼自告奋勇,带领人们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水源,而鲤鱼自己却遍体鳞伤。为了不忘鲤鱼的恩德,人们在庙会、礁会及节日舞起鲤鱼,以示纪念。

舞鲤鱼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每年的农历正月(正月初十至十二晚上在城内表演,十三至十四在城外表演,十五晚到港口各渔村表演)、三月三、九月九或节日都要举行巡游演艺和到各家各户去庆贺。

舞鲤鱼这项习俗表演,首先由村里的长者登门送帖,接帖的长辈回礼(利是)后,4位长者分别手持火把站在4个角照明,然后5个身穿武服、手持5条鲤鱼模具(5条鲤鱼分别为红、粉红、黄、青、蓝五种颜色,色彩鲜艳,娇小玲珑)的少年男子依序出场。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响起,“鲤鱼”在“头鱼”的带领下,模仿鲤鱼的各种动作。期间,主家还会燃放鞭炮助兴,鞭炮如雨点般向他们掷去,硝烟弥漫,火花四溅,鲤鱼不断跳跃,栩栩如生,体现舞鲤鱼的自然神韵。整个表演场面热烈,在紧锣密炮声中呈现一片欢欣喜悦的气氛。

“我们希望通过舞鲤鱼祈求吉祥安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彭卫清告诉记者。

孩子挑起舞鲤鱼大梁

记者看到,彭卫清等人用的“鲤鱼”颇具特色,“鲤鱼”的“鱼头”“鱼身”“鱼尾”三部分骨架以竹篾、竹片扎成,然后用铁丝连接起来,再将圆木棒的一头插入“鱼腹”至“鱼背”顶端为握棒,然后在表面贴上白纸、绘上图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彭卫清皆持锣伴奏,随着他敲锣的音量速度,孩子们的表演动作轻重、快慢也在不断变换,节奏欢快,引人入胜。

“舞鲤鱼时双手动作幅度较大,步法以"圆场步"为主,配合跪立、抬腿、跳跃、跨步等。”彭卫清说,整个舞鲤鱼表演过程动作刚劲有力、热烈奔放,细腻逼真,变幻莫测。

“如今的舞鲤鱼表演,也从难度极高、极富观赏性的33种套路缩减到16种套路,动作日渐简化。”彭卫清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承舞鲤鱼这一传统技艺又面临着新的考验。为了传承非遗,他们每年都会到校园里给平海的孩子们传授舞鲤鱼,每三年培养一批接班人。“现在舞鲤鱼的大多是孩子,这些孩子多为小学五年级到初三的学生,教授完之后,我们还会带他们去参加演出。”

惠州日报记者龚 妍 谭 琳

新闻推荐

全省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已完成九成

扫码查看各地市具体整治情况南方日报讯(记者/张子俊)近日,省生态环境厅公布全省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进展情况,截至8...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