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市规划建设局顾问总规划师刘家驹: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贯穿惠州城市规划始终
原市规划建设局顾问总规划师刘家驹。
编者按
1949年~2019年,70年岁月如歌,70年春华秋实。70年经济发展从低到高、从弱到强,70年的风雨兼程,几代人共同见证了惠州这片热土繁荣富强的历史嬗变。
历史的主角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与个体对话,可以不断撷取意味深长的历史细节,走进当时的历史时空。日前,借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惠州城市解放70周年的契机,记者从城市规划、企业开发、市场营销等角度出发,先后对话原市规划建设局顾问总规划师刘家驹、隆生企业总裁黄新华、惠州中原地产董事总经理钟志斌,通过见证者、建设者、参与者等身份的解析,重现惠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珍贵的历史情景。
退休十七年的惠州市顾问专家库首批专家之一、原市规划建设局顾问总规划师刘家驹,至今仍保持着研读惠州市城市规划布局的习惯。
他说这是职业习惯,也是情怀使然。
生于斯,长于斯,刘家驹对惠州这座城,有种根植骨子里的情感。
因为这种情感,28年前,他作为惠州市顾问专家库首批专家之一,受惠州市邀请,毅然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惠州;
因为这种情感,28年间,他与其他专家一起,致力在城市进程中,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间寻求平衡,才有了今日的“两江合处朱楼开”的合江楼胜景,有了“游罢西湖景,再来赏红花”的双湖呼应之美;
因为这种情感,虽时过28年,他对惠州城市面貌的更迭,大到城市布局,小到管道建设,都一一铭记,幕幕在心;
以时光为轴,以回忆为迹,循着惠州城市建设的脚步,记者有幸对话这位教授级高工、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人士,在他的回眸、述介之中,细数惠州城市解放70年来的城迹变迁。
先后10版的城市规划
据悉,惠州城市解放后,至刘家驹回来之前,惠州已经进行过多轮的城市规划。记者通过查阅《惠州志》了解,惠州真正开始编制城市规划,始于1956年。这一年,按照将“由消费性城市建成生产性城市,实现城市领导农村”的建设方针,惠州规划在旧城外围向东、南、西三面发展新区。其中东面的东平发展为文教卫生、畜牧业新区;南面的横冈发展为商业和住宅区;西面的下廓一带发展为工业新区。
至1958年,《惠州市城市建设五年规划(草案)》提出,跨越东江重点建设水北新区,使之与府城(桥西)、县城(桥东)成三足鼎立之势。
嗣后,1959、1963、1964、1972、1974、1975年都做过这类没有规划图纸和基础资料,亦没有明确拟定城市性质的轮廓性规划,但大致勾勒出城市建设的基本板块。至1976年,规划的部分内容陆续实施:城市用地从1950年的1.72平方公里扩至6.13平方公里,中山路和水东街成为商业中心,黄塘、紫西岭、横冈等地建了一批机关宿舍,下角建成工业区,水北发展了化学工业,东平建成食品仓储和加工基地等。
1991年,受市政府的邀请,刘家驹回到生身之地惠州,成为当时市规划建设局的副总工程师。而这时,惠州已先后编制过10版的城市规划。
“这10版的规划,有的是3年规划、有的是市政规划,并不是很规范。”刘家驹称,初具规范的是1977年的那版。因为这版规划,不仅首次有规划工作组协作,且是惠州首次全面系统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包括规划说明书及附表、总体规划图、郊区规划图、市区现状图等。但遗憾的是,当时这版规划经由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很正规。
“我认为,真正正规的应该是1989年编制的《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9-2005年)》。因为这一版的规划,是1990年经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刘家驹回忆,在这版规划的实施下,惠州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而在他回来之时,这版规划已经实施一段时间,很多内容已经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刘家驹参与,对该版规划进行了多次尤其是路网、管道的充实和优化。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惠阳撤市设区,惠州市区面积由原来的419平方公里扩至2672.3平方公里,城市空间格局从沿江走向沿海。也就这个时期前后,惠州市政府决定编制《惠州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该规划于2012年1月12日获国务院批准实施。按照这一版的规划,惠州划分为惠城次区域、陈江—仲恺次区域、惠阳—大亚湾次区域、北部山区次区域四个次区域。到2020年,人口规模发展至370万人。
被定向爆破的惠州大厦
作为《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9-2005年)》充实优化,和《惠州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编制过程的参与者、见证者,刘家驹谈及惠州城市进程时感触颇多。
“最深刻的感受,是历届领导班子对规划工作的重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刘家驹称,解放初期,尽管编制的城市规划很简陋也很不规范,但整个城市发展还是按照规划来完成的,很不容易,“此外,历届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值得称赞。”
在刘家驹的印象中,因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惠州曾斥资几百万元,定向爆破西湖边6层高的惠州大厦。
“这个大厦的所在地就是我们小时候常游玩的明月湾,那时有很多茶寮,风景优美。为了还湖于民,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对这栋大厦进行定向爆破,恢复成为今天的"平湖秋月"景点。当时6层楼高的建筑物还不多见,爆破还是需要魄力的。”刘家驹回忆,除了爆破惠州大厦外,当时还定向爆破过西湖老惠州学院旁边的一座水塔。此外,当时对西湖边的建筑物都是有要求的,高度以西湖大酒店为标准,绝对不准超过13层、45米高,“从这些案例上可以看出,政府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是很强的。”
刘家驹介绍,基于对生态环境和规划工作的重视,政府曾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中做过多次让步,充分体现尊重科学、提倡民主决策的特点。
“我记得曾有房企想从现在惠城区政府路口到高榜山脚下,甚至于火车西站,连起来做地产开发,盖高层住宅。当时我们专家组连同当时西湖园林局的领导商讨后坚决反对,认为如此一来,就切断了西湖、红花湖之间的景观和空间连接,失去了"一区两湖"相互融合相互连接的景观带。”刘家驹称,当时市里认真听取并采纳了专家组的意见,否定了搞房产开发的提议。
此外,在合江楼的选址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刘家驹介绍,在合江楼选址之初,曾经考虑将桥东和桥西滨江路直接连通,同时为了纪念和保护东新桥,将东新桥改作人行桥,在其下游数十米处新建一座合江桥,两桥之间,重建合江楼,“据了解,当时合江楼的施工图都设计出来了。我们专家组经过认真论证,觉得合江楼选址夹在两桥和两路中间很别扭,交通和景观都不合理,建成后反而会造成新的交通拥堵,因此建议将合江桥并到原东新桥旁。经交通、桥梁等各方专家研究,由于新桥航道要求较高,新旧桥一高一低既不好看也不利于交通组织,同时考虑到原东新桥已建五六十年,因此建议拆除旧东新桥,原址扩建新东新桥。并将合江楼选址在桥头的东江和西枝江合流处。庆幸的是政府采纳了我们的这个意见,才有了今天合江楼的景观。”
现场采访录
记者:回眸过往的城市建设,您觉得有什么遗憾?
刘家驹:改革开放以后,惠州经济蓬勃快速发展,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外地品牌房企争相进驻,带来丰富多元的产品,改善了惠州的人居环境。但正因为房地产发展速度太快,导致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有的区域片区级公共中心空间预留不足,如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以及商业服务偏少,影响区域人群的居住品质。
所以我认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以运维城市的思路,应充分考虑房地产行业发展与基础配套之间的动态衔接,按照片区规划,加强协调、同步建设。
我很高兴看到在新的总体规划调整和控规中,已经注意到上述情况,并进行了优化,使之逐步完善。
记者:据了解,《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纲要》已上报省住建厅审查。按照新的规划方向,惠州未来城市格局将有怎样的变化?
刘家驹:粤港澳大湾区时代到来,赋予惠州新的发展契机和机遇。新的规划案紧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内容进行编制设计。按照新的规划方向,惠州将定位为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和枢纽门户优势,以新担当新作为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
围绕这个定位,惠州未来将加快发展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生命健康新支柱产业,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
惠州日报记者卢振侠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摄
新闻推荐
今年,万豪国际华南区商务委员会再次联手姚基金,并邀请深圳市乐联健身管理有限公司专业教练组与深圳、东莞和惠州旗下24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