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坚持以法律红线保障发展“绿线” 立法守住“惠州好气质”
“惠州蓝”成为城市新名片。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惠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日前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记者留意到,为了守住“惠州好气质”,惠州市将实施史上最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这只是惠州市坚持以法律红线保障发展“绿线”的缩影。近年来,惠州市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相继出台地方性法规呵护蓝天水系;加大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守护惠州的好山好水好空气,用法律红线牢牢守住生态底线。
生态立法 立法保护“江、城、山、湖”
今年暑假带孩子到惠州旅游的张婕感慨:“惠州的空气很清新,非常适宜居住。”
惠州的空气质量之所以这么好,并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和好评,重要的是惠州市不以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成绩而固步自封,而是持续强化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惠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产业,首先要严格环保准入和管理制度。惠州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责任制度,划定生态红线,严格用途管制。
2015年,惠州市迈进法治新时代——成为全省首批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市之一。惠州市获批行使地方立法权后,加大立法保护环境力度,先后为保护一条江(西枝江)、一座城(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罗浮山)、一个湖(惠州西湖)进行立法,用法律红线守住生态底线,用制度红利保障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同时,惠州市将水资源管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保护、建筑垃圾管理、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工作纳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治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市更洁净、人民安居乐业。
严格准入
坚决执行“三个一律不批”
发展是硬道理。改善生态环境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吗?
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惠州给出了答案: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2013年原环保部公布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以来(2018年起改为169个重点城市),惠州市空气质量排名稳居全国前十,“惠州蓝”成为城市新名片;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长期保持国家Ⅱ类水质标准。2017年荣获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
一个投资达2亿美元的项目,很多地方都不会轻易拒绝。而为了绿色发展,惠州的做法是予以否决。理由很简单:该项目有对东江水质造成影响的风险。这是惠州坚决执行严格准入的真实写照。
从严格环保准入到制定实施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再到把绿色发展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惠州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发展保障体系。
近年来,惠州市出台《招商引资环保指引》《惠州市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试行)》,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实行新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坚决执行不符合环保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未取得排污总量指标的项目不批、环境风险难以防范的项目不批等“三个一律不批”。
从严执法
四大行动重拳打击违法排污
氨氮、总磷超标排放,脱脂废水直排,拒不停产整治,擅自恢复生产……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仲恺分局重拳出击,发现几家企业存在废水超标排放等情况,这些公司不仅受到严厉的行政处罚,单笔处罚款高达120万元。
不仅如此,自省、市污染防治攻坚1号令发布以来,仲恺区全面开展水质达标攻坚行动,依法依规、从严从重处罚违法行为,对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处罚89宗,处罚金额1250万元,停产整治7宗,报政府关闭1宗,移送行政拘留5宗,刑事拘留3宗,企业“不敢污”初见成效。
类似的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已在全市全面铺开,成效明显。下大力气改善生态环境,在这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博弈中,彰显了惠州市依法行政的底气,让企业守法、群众护法成为了社会共识。对于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惠州态度坚决,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惩处一起。
近年来,惠州市连续多年开展为期100天的环保“利剑”攻坚行动,严厉打击一批环境违法犯罪问题。同时,分季度开展“春雷”“清夏”“秋风”“凛冬”四大专项执法行动,持续开展强化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严查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营造“违法必究”的高压态势。今年以来,生态环境执法立案577宗,共检查企业14833家次,处罚金额4401.6832万元,移送拘留案件7宗。
“先天禀赋固然重要,后天管治是必须的。”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蓝天碧水,大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离不开健全法律体系的保护,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生态城市,必将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惠州保驾护航。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惠环宣
新闻推荐
惠州市开展“公交优先 绿色出行”主题宣传周活动 力争年内市区东平开通微巴线路
市民和公交驾驶员一起健步走。惠州日报记者戴建刘豪伟摄惠州日报讯(记者戴建刘豪伟通讯员李辉镜)日前,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