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制定乡村振兴“小目标”:八成行政村2022年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南方日报 2019-09-20 06:09

制图:钟仁敏

“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日前,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对外公示《惠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称《规划》)指出,该市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提出,2020年,该市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全市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到2022年,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全市80%以上行政村达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标准,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2027年,乡村振兴取得战略性成果,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初步实现。

据悉,《规划》从产业振兴、人居环境、乡村文明、乡村治理、改善民生、人才振兴及相关保障和考核体系方面,列出了具体实施目标计划等,为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阶段性谋划指引,明确了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任务。目前,《规划》正在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

乡村分类分区施策?2022年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培育一批人口规模30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增强乡村振兴节点支撑。”《规划》提出,要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力度,充分发挥城区、镇区、园区、景区的带动作用,促进城村、镇村、园村、景村联动发展,打造惠州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规划》明确,要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进程,优先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具体来说,要建立生态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城市增长边界控制线等控制线管理体系,建设“一张蓝图”智慧城乡空间信息平台和“多规合一”规划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将村庄规划纳入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健全与乡村振兴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理体制机制。

同时,还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率先在博罗县洋田村、石滩村、羊和村,龙门县左潭村、下埔村、石前村开展拆旧复垦试点,三年内全面完成全市符合条件的省定贫困村拆旧复垦,逐步实现符合拆旧复垦政策农村闲置建设用地拆旧复垦,以留足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建设用地空间,提高闲散宅基地的使用效益,新增宅基地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等。

实际上,伴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人口流动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惠州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出现。未来,这些“空心村”将何去何从,现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又该如何处理,闲置荒废的土地和房产资源如何利用?

对此,《规划》提出,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发展,推进村庄分类建设。综合考虑村庄人口规模、发展基础、服务功能等因素,划分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类发展形态,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并建功能区引领发展体系。因地制定、分类指导,将乡村划分为城乡联动区、农产品主产区、低山丘陵区、文旅体发展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五类功能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生态保护则生态保护,推动形成差异化灵活特色乡村发展模式。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明年覆盖半数以上小农户

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产业振兴方面,《规划》提出,要在2020年底初步构建出现代农业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应急供应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到2022年,惠州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65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55万吨以上,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升0.5个等级以上。

发展农业产业的关键在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而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对象则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对此,《规划》明确,将继续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企业集团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市小农户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覆盖率达50%以上;到2022年,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定在30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400家。

同时,《规划》鼓励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实现多方式的有机衔接。例如,推广“大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行组织模式,运用农超、农社等产销对接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有机嵌入现代农业生产中来,改善小农户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农业产业振兴也离不开农业品牌的建设。《规划》提到,将加强农业品牌商标注册、认证、监管、保护等环节的规范与管理,搭建品牌农产品营销推介平台,建立农产品和投入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田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定期发布知名农业品牌榜,提升惠州农业品牌公信力。

在培育和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方面,惠州将从农村新兴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着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围绕各地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休闲、红色教育、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等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聚焦人居环境改善?明年底实现自然村村庄公园全覆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规划》要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特色美丽乡村。今年年底前,全市村庄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村庄绿化美化得到有效提升,8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到2020年,全市自然村实现村庄公园覆盖,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具体来说,该市将从提升村容村貌、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农村“厕所革命”等方面着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计划,到2020年,实现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100%,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到2020年,自然村按实际需求建设1个以上标准化公厕,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到2022年,实现80%以上行政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配建率不低于85%,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达到100%。

“深入推进博罗县、惠阳区惠东县、龙门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工程建设,将46个省定贫困村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提出,将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按照主体功能区域和村庄不同类型,分类施策,分阶段分步骤创建提升,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形成我市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区域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典型示范。到2022年年底,全市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全市建成144个以上特色精品村。

《规划》还建议保护与修复乡村生态,并开发生态资源潜在价值。通过选取重要交通干线、沿海岸线、南粤古驿道等旅游区周边,规划建设10条以上省级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实施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提质升级行动,重点推动旅游扶贫重点村、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村、旅游特色小镇提档升级,研究出台对民宿、农家乐等项目的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制度,到2020年,培育森林小镇10个。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全市文明村镇覆盖率明年要达95%

“以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为示范,逐步推进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规划》提出,要全面启动市、县、镇、村“四级联创”,全域推进文明创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规划》明确,重视农村科普工作,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群众科学素质。到2020年,全市逐步推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全市打造10个文明示范镇、100个文明示范村,全市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95%。

惠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均来自乡村地区。对此,该市提出培育有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孝德村”“好人村”“书香村”“信用村”“红色村”“法治村”“文化村”,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文化之乡。例如,打好以东坡寓惠为代表的“名人文化牌”、以葛洪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牌”、以惠东渔歌为代表的“非遗文化牌”、以高潭苏维埃政权等近现代革命事件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牌”、以白盆珠水库移民历史为代表的“水库移民文化牌”、以森林、温泉、海滩为代表的“休闲文化牌”等“六张文化旅游牌”等,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水平。《规划》提出要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增强文化产品服务时代感。

此外,活跃乡村文化生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五个有”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达标升级,并向有条件的村小组(小区)延伸,统筹推进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项目,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盖镇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

新闻推荐

房企“争食” 城市更新的蛋糕到底有多大?

□本版文、图信息时报记者罗莎琳日前,番禺新基村成员代表会表决结束,通过了合生创展为该村的合作企业,投资金额29亿元人民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