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农业路上“起飞”惠州市90后植保无人机“飞手”邱新华用新技术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邱新华在遥控无人机撒药。
扫码看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视频
相对传统的人工背壶打药和拖拉机撒药,植保无人机效率高、撒药均匀,更安全也更节省农药,在农业领域越来越受欢迎。植保无人机催生的新职业——植保无人机“飞手”则让一批有志于在农业领域拼搏的年轻人有了施展抱负的新天地。90后邱新华便是其中之一。邱新华通过学习、实战,操控无人机开展飞防作业,借助技术翅膀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操控无人机撒药表面“酷炫”实则辛苦
早上8时许,惠城区水口街道三联村一片种植基地里,邱新华不停地忙活着。他跟同伴负责基地1000多亩的无人机飞防作业。“现在这个时候主要有针蜂、蚜虫、棉铃虫等虫害。要赶在太阳没那么猛、天气没那么热时进行飞防作业。”说着,他有条不紊地打开无人机机翼、螺旋桨,调适遥控等,把生物农药倒进专用桶内配药,再把药液倒进无人机药箱。一切准备就绪,邱新华用遥控器娴熟地操控无人机起飞,无人机快速响应,“咻”地升上了半空,飞向一片果园上空。他双眼紧盯无人机,手慢慢控制无人机,此时,无人机装载的药液也随之如细雨般落下,在阳光下闪耀出光芒。
“无人机撒药的雾滴直径只有大约100微米,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邱新华说,如此细密的雾滴自然不能遇到强光和高温,否则容易加快蒸发,影响药效。为此,就要看天行事抢时间,尤其是在夏季,遇到撒药的繁忙时节,他通常要在凌晨天蒙蒙亮时就开工,一般工作到上午10时才停工,到下午4时后再接着干。
在外行人看来,充满科技感、外表“酷炫”的植保无人机是年轻人喜欢玩的新鲜物,用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表面上看也很“拉风”。邱新华坦言,实际上,这是个考验体力和毅力的苦差事。“在田间地头,要紧盯无人机的作业情况,时刻关注剩余的电量、药量,还得跟着它一起跑,来回更换电池,经常一天下来要走两三万步。”
从小立志搞农业,拿到“飞手”专业执照
1991年出生的邱新华是博罗人,接触农业至今已有10多年了。“家里办了农场,以前农忙的时候,全家人出动都忙不过来。”邱新华说,传统的喷药要背着喷雾器在地里走,喷药的药量多少全凭手工操作,喷洒不均匀、喷药耗时长不说,这时候来阵风一吹,药液很快就飘进鼻子里,长期下来,总觉得喉咙干痒难受。
“父亲经常教育我,搞农业虽然辛苦,但意义很重大。”邱新华知道,农业是支撑人类生存的产业之一,他也早早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他考入广东海洋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14年毕业后,到深圳一家农药公司工作,负责植保农药技术推广。
一年多前,他回到惠州,从事植保工作。“依靠高科技推动农业发展,未来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是发展方向。”植保无人机作为近年来农业的高科技产物,被他盯上了。“感觉植保无人机很有发展前景,在减轻劳力、减少用药成本方面能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于是,他通过专业培训拿到专业执照,正式成为一名无人机“飞手”。
操控无人机在作业区域上空采集数据、建模得到作业规划,设置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后让其按规划撒药,完成飞防作业,大多数植保无人机“飞手”的日常工作便是如此。“刚开始时,遇到过在操作过程中无人机的机翼不慎被打断的情况。经过实战,累积越来越多经验,熟悉了机器后,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如今,邱新华操作起无人机来驾轻就熟。他说,植保无人机有多种智能作业模式,带有避障雷达,设置好航线和障碍物,就可以实现自主飞行。“无人机飞行有最佳垂直距离,一般来说,在平地上,距离水稻1.5至2米,果树是5至6米。如果是高低起伏的山地就复杂一点,要先航拍,制图。”
无人机助农药减量增效,“飞手”责任重大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市计划植保无人机飞防面积13万亩次,上半年完成飞防面积约6万亩次,应用飞防的示范区减少农药使用量达20%以上。
邱新华深切体会到植保无人机在农药减量增效上本领不小。“植保无人机撒药一个小时能撒50亩,要是人工喷药,一个小时最多喷1亩。对比下来,人工喷药一天还抵不过无人机撒药半小时。”此外,无人机撒药喷出的雾滴均匀,附着农作物叶片的能力强,容易被农作物吸收,农药的使用率大大提高,而人工喷出的药液呈水状附着叶片,容易造成浪费。“只要设置好无人机的飞行高度、行距、速度等,就不会出现漏喷或重喷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在传统喷药模式中常会出现,无形中增加了用药成本。”邱新华说。
水稻病虫害防重于治。“很快我们就要开展水稻的无人机飞防工作了。”邱新华早已准备好投入新一轮奋战。“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作为"飞手"责任重大。”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新闻推荐
日前,惠颐驻古塘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举行“四点半课堂”服务启动仪式,吸引31名学员参加,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