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一中学: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争做大湾区教育圈佼佼者
市一中校门。
校园一景。
教师们在校园合影。
科组教研活动。
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交流。
教师集体活动。
邬艳莉老师。
张育奇老师。
李晶石老师。
徐文科老师。
郭煜辉老师。
刘灵琳老师。
余若琳老师。
邹正文老师。
沐风栉雨90载,春华秋实满庭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惠州市一中即将迎来90华诞。9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坚守三尺讲台,培育了不计其数的英才,铸就了惠州一中的良好口碑。
站在新的起点,一中人将向新的目标迈进。在该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一中人将共同努力,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把学校办成人文之校、智慧之校、特色之校、品牌之校,成为未来大湾区教育圈中的佼佼者。
亮点篇
惠州市一中分南湖校区(初中部)和金山湖校区(高中部)。学校拥有整个惠州最强大的中学教师团队,全校现有教职工512人,其中任课教师487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7人,在职正高级教师3人,特级教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南粤优秀教师9人,惠州市首席教师60人。
学术委员会
汇集一中最强师资力量
长期以来,惠州市一中教学成绩、教育质量走在全市最前,乃至全省知名。曾有过7年共培养出5位广东省总分第一名、14位全省总分前10名、24位广东省单科第一名的好成绩,也涌现了一些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师生获得市级、省级奖励不计其数。
而近年,新崛起的“惠州一中学术委员会”受到许多人瞩目。这里汇集了一中最强的一批老师,可谓惠州教育力量的“金字塔尖”。
要了解市一中的教学实力,就要先走进该校学术委员会。记者了解到,一中学术委员会是该校的学术研究、学术评估和师资培养的学术组织。主要职责包括:参与学校的改革,为学校的重大决策出台提供预案和建议;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课堂改革、教科研项目等重要学术问题和学术活动提供咨询与评议。
学术委员会隶属校长室领导,由校长指定一名副校长主管,设主任一名、秘书长一名。学术委员会下分12个“学科工作室”,分别为“朱隽语文工作室”“刘健数学工作室”“刘宏英数学工作室”“黄许青英语工作室”“胡壮丽物理工作室”“张晶化学工作室”“金寿华生物工作室”“蒋亚琼政治工作室”“陈绍英历史工作室”“周碧涛地理工作室”“李晶石体育科组工作室”“朱伟青美术工作室”。在学科主持人的组织下,青年教师可加入其相应科目的工作室,成为工作室成员。
为各学科“特色课”起示范作用
在教学方面,一中学术委员会聚焦课堂教学,工作室主持人主动参与“特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积极参加“特色课堂”教学比赛,通过对比教学、交流研讨、反思总结,成功获得一批优秀的教研案例和成果。
例如,胡壮丽物理工作室的“翻转课堂”、黄许青英语工作室的“思维导图”、刘宏英数学工作室的“问题串教学”、张晶化学工作室的“实验探究”、刘健数学工作室的“解题教学”等,为各学科“特色课”的研究起示范作用。
各工作室还以学校发展“智慧校园”为背景,建立起微信公众号,推广宣传教学理念和本工作室的教研活动、教研成果。
2018年至2019年,一中学术委员会积极推进“强师工程”建设,学校物理学科工作室主持人胡壮丽和数学学科工作室主持人刘宏英两位老师,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两个省名师工作室在学校的支持下,积极开展跟岗培训活动和“送教下基层”活动,将该校的教研成果辐射推广,帮助更多学校提高教学水平。
成立10多年来,一中学术委员会声名在外。今秋开学前,一中学术委员会8名老师受惠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邀请,参与2019年惠州市市直中学新教师专项培训工作,委员会主任向敏给新教师们作了《以德立身同心同德共塑教师美好形象》的专题报告,朱伟青、陈绍英等多位学科工作室主持人参与了“名师交流”培训活动,让新老师们受益颇多。
展望篇
今年是惠州市一中90华诞。在今秋开学前,该校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上任。
惠州市一中校长刘俊华表示,该校本届领导班子的工作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八个字。具体来说,内强素质,就是要强整体管理、强教学教研、强师资力量、强初高中教育衔接研究;外塑形象,就是更好展现学校的人文化、智慧化、特色化、品牌化。
强素质
强管理:开拓新思路创新教师队伍和学生管理
“所谓内强素质,也就是苦练内功,让自己在各方面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不断强大。”刘俊华说,市一中发展至今,初、高中两大校区师生已超7000多人,是一个庞大的集体。良好的管理是保证这个集体良好运转并不断发展、创造成绩的重要保障。
开学前,该校新班子召开了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会上,刘俊华要求全校要树立“管理一盘棋”的思想,从校领导到中层管理人员,到各年级班主任、各个科任老师,甚至到后勤工人,全员都要树立“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的基本管理理念。
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强化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增强责任意识,让老师们争做“四有”好老师,勤奋教学、潜心研究、教有所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从教的幸福感、成就感;另一方面,开拓新思路、想出新办法,创新对学生的管理。围绕“睡好、吃好、学好”做实学生的管理工作,防止学生在宿舍挑灯夜战、加班加点等影响睡眠现象的发生。同时,研究解决学生在校不合理使用手机的问题,把手机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影响降到最低。
强教研:打造高效课堂让师生从繁重学业中解放出来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刘俊华说,强教学,就是要大力倡导高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把老师、学生真正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
除了继续抓好教学常规之外,他要求老师们优化现有教学手段,通过科学、合理、有用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高效起来,达到“课堂能解决的决不拖到课后”。他还倡导根据班级情况、学生情况实行分层次作业、个性化作业,反对布置大量重复性、没选择性作业。
该校还将探索通过“智慧校园”,利用大数据,及时做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评价,做到课堂发现的问题马上解决,课后作业存在的问题个性化解决。“学校接下来会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条件成熟后将会选择年级、班级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实践。”
“以研促教,向来是我校的优良传统,我们拥有很多一流老师,这些老师的实践对全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作用。”刘俊华说,强教研,就是强化教学研究意识,提升研究水平,真正达到以研促教。该校将继续发挥好现有的教研活动形式,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让一中教研的优势更优,真正实现教研水平上档次、教研成果有水平、教研影响有深度。
强师资:以老带新、以点带面、以考促进
“我校的师资水平在全市来说应该是一流的,但放到全省乃至全国,还存在差距。”刘俊华坦言,对比目前市民对一中的高期待,该校能够得到学生、家长广泛认可的老师还不够多。所以,强师资,就是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让更多教师成名成家。
接下来,该校将通过以老带新、以点带面、以考促进的措施,实现“强师资”。
首先是实施好帮扶结对活动,以老带新。开展“师徒结对”“成长论坛”“从教随想”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老师们成长进步,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成长。
其次是充分利用好身边资源,以点带面。发挥好学校的名老师、市级省级骨干教师、市级省级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发挥好胡壮丽、刘宏英两个广东省名师工作室及朱隽、黄许青两个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效应作用,促进更多教师成长。
还有就是考核好基本业务能力,以考促进。在继续组织好青年教师“命题比赛”“解题比赛”“公开课”等活动的基础上,强化中年教师“试卷分析”“观摩课”活动,提倡老教师开展“示范课”“专业讲座”等活动,让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都能参与其中,人人有进步、个个有收获。
强衔接:初高中有机衔接实现长远教育
市一中是全市为数不多的既有初中又有高中的完全中学,初中是全市义务教育的排头兵,高中更是惠州教育的一面旗帜。长期以来,该校初中部一直是高中部重要的优质生源基地,两个校区之间的教师交流也十分频繁,初高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惠州一中倡导的教育理念应该是长远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初中中考教育或高中高考教育,而是放眼6年甚至更长周期的教育。”刘俊华认为,一中初高中之间应有机衔接,才能实现长远教育。而研究、探索初高中教育的衔接问题,该校既有充足的条件,也有充分的资源。初高中两个校区的教学教研部门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静心思考,加强探索,把加强初高中教育的衔接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力争取得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
塑形象
德育树人 塑“人文化”之校
在刘俊华的计划中,该校接下来的发展要坚持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题,突出德育树人、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校各方面的实力,提升学校整体的竞争力,使学校有更多看得到、拿得出、叫得响、立得住的教育成果,以真正的竞争实力立足全省前列,乃至全国知名。
“外塑形象”,首先要塑“人文化”之校。比如,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关心教师的需要和愿望,为教师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教师倾心教育、关心学生;同事关系融洽、共同进步。
在环境上,做好初高中两个校区的绿化,创设绿色校园,进一步改造建设好高中部后山、初中部的植物园区等基础设施,使学校真正成为知识的乐园、绿色的花园、温暖的家园。
同时,该校还将增强服务意识,在师生的吃、住、行等方面下更多功夫,让老师舒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加大投入 塑“智慧化”之校
刘俊华说,“智慧校园”建设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的建设,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智慧化校园的最大优势在于,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就是让校园成为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他说,在广东省首批中小学信息化中心学校专项资金拨款的基础上,该校将加大投入,建设高中部智慧校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对学生管理的智能化、家校联系的智能化。
因材施教 塑“特色化”之校
纵观国内众多知名学校,走特色化之路、办特色化学校是许多名校的共同点。刘俊华认为,惠州市一中在这方面有许多很好的做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接下来,要进一步树立因材施教、特色强校的理念,塑造“特色化”之校,在抓好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该校将开发符合学生气质的各类校本课程,实施特色课程。同时,发挥学生能动作用,发掘更多特色社团。“我们目前已有大榕树合唱团、民乐团、创新发明协会、舞蹈社、文学社等有特点、有成绩的学生社团,还要进一步挖掘打造出体育、美术、劳技等方面多元化、个性化的社团。”
集团办学 塑“品牌化”之校
惠州市一中已有90年历史,为东江流域乃至全国各地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学子。“惠州一中的品牌已经树立,接下来要让这个品牌底色更亮、成色更足。”刘俊华表示,一中要继续做好惠州基础教育的领头羊,发挥好标杆、示范作用,辐射带动薄弱学校发展,为促进全市教育均等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特别要做好教育集团办学的工作,加强与四中、田家炳中学、仲恺中学、大亚湾一中、一中双语国际学校、一中博罗启正学校的联系,联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教研活动,既帮助别人也能提高自己。
“惠州目前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大湾区战略的蓝图已画好,只等我们努力作为。”刘俊华说,身为一中人,要以“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携起手来认准方向干、甩开膀子干、沉下身心干、争分夺秒干、不惧艰险干、科学高效干。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把学校办成安全幸福、质量一流、成就卓越的人文之校、智慧之校、特色之校、品牌之校,使学校成为未来大湾区教育圈中的佼佼者。
风采篇
顶配师资 群星闪耀
作为惠州教育界的龙头,惠州一中的师资队伍无疑是“顶级配置”:正高级教师3人、特级教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南粤优秀教师9人、惠州市首席教师60人……可谓是精英云集、群星闪耀。
2019年惠州市首席教师
邬艳莉:教就要教出成绩 带班就要带出特色
“爱心是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邬艳莉从事高中英语一线教学教研工作17年,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以“教一门课,就要教出成绩;带一个班,就要带出特色”来要求自己。
邬艳莉的教学能力有目共睹。2019年高考,她任教的高三(10)班学生李浦豪位列全省理科总分第58名,其中,英语单科由她高三接手时的95分,上升至高考时的133分;学生李南位列全省理科总分第89名,其中,英语单科由她高三接手时的91分,上升至高考时的139分;同时,该班高考英语单科平均分136分,位居全校第一名。
在班级管理上,邬艳莉坚持“以德为先、以生为本”的带班理念,逐步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信自强”的管理模式。2016年,她所带领的高三(26)班,在高三初期无人能达到重点线,学生6门功课严重不平衡,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模糊,学习时间安排混乱,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了自我放弃的现象。面对这些棘手问题,邬艳莉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和每一位学生的面对面聊天,了解每个人的问题和需求。然后频频召开班级会议,及时让6科老师了解学生情况,团结奋斗、协调作战。同时,利用每周的主题班会课,让孩子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了,就没有什么不可能!”最终在高考中,该班21人上了重点线,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教学之余,邬艳莉如饥似渴地学习,充实自己教育的“百宝箱”。2010年,她以高分通过全国统一选拔考试,获得(国家级)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资助。2011年9月赴英国布莱顿大学深造。2018年11月,她被学校推荐参加由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2018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并获“优秀学员”。
张育奇: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初高中教学游刃有余
教龄已有25年的张育奇,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25年里,他任教高中数学22年,任教初中3年,承担高三数学教学10年、班主任工作13年。他还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二级教练员、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教练员。
2009年,从事高中教学15年的张育奇,服从安排到一中初中部;2009~2011年担任年级主任,并教初中数学。角色的转变给他带来了挑战,“手头资料少、教师配备不熟悉、学生情况不了解、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他清楚记得给初二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是《三角形全等》,“当时我还是采用高中的课堂组织和教学方式,原以为这一节的内容相当简单,但从学生课后作业来看,很多学生明显没有掌握,思路不明、逻辑混乱,这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张育奇明白过来,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学习方式、思维特征与高中学生有很大差异。他从初高中教材的联系与区别、初高中学生的差异、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了对比反思。在后续教学中,从教师角色重构、教学方式转变入手,课堂主要由学生自习、练习和讨论,小部分时间由自己讲解,更多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教学很快步入轨道。
在年级管理工作中,他大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173高效课堂”和养成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2011年中考,一中初中部总分进入市前30名、100名、200名的人数比例均居全市第一。
2011年下学期起,张育奇重新回到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他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来教学,所任教的班级在高考中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2019年惠州市优秀教师
李晶石:学校唯一担任班主任的体育老师
班主任通常由文化课老师担任,但在市一中,有一位优秀的体育老师不仅担任过班主任,还获得一中“优秀班主任”的荣誉称号。他就是在一中从教16年的体育老师李晶石。
2012~2015学年,市一中和市体校合作建立体育创新班,李晶石被任命为体育创新班的班主任,这也是该校唯一体育老师做班主任。“这个班很特别。”李晶石说,体育创新班上课在一中,训练和住宿在体校,每天学生来回要走3公里的路,无疑加大了管理难度。
李晶石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积极配合科任老师,每天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体育生来说,学习文化课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文化基础与学习习惯制约了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学生总是在学与不学的问题上纠结。”李晶石主动和学生交谈,打消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文化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2013年,李晶石被评为惠州市一中优秀班主任。
在教学上,李晶石也是一把好手。他的体育课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事实,追求“差异发展”。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体育兴趣和体育特长,其理解技术动作、分析问题、体验与感悟的能力也有不同,在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上就要因材施教。
很多人会开玩笑说“语文/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但体育老师们可不想背这个锅。李晶石一直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体育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勤奋学习,努力提高体育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他主持的省级课题《高中学生对足球课兴趣的改进策略》已经顺利结题,有两篇论文还获得惠州市论文评比一等奖。
徐文科:创新“五导—五知”模式让学生爱上地理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徐文科工作14年以来一直深耕教学,从不松懈。虽然初中地理只是一门会考科目,但他在教学上没有丝毫放松的想法,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各个环节上都认真对待,全力以赴。他还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养对象”。
徐文科的地理课非常有特色。他根据课程标准,灵活处理教材,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授课,形成了有个人特色的“初中地理五导—五知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既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迁移能力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学”,同时又重视教师引导、组织、点拨的教授过程,强调教师的“导”。
“该模式能突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徐文科举例说,老师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同学们阅读课本和相关地图,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分享交流,这就改变了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现状。老师利用地图引导教学,在课堂各环节中渗透读图、析图、用图、绘图等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对地图的重视,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进行链接,让同学们感受到有用的地理、生活的地理,改变教师在地理课堂中把知识与生活割裂的现状。
在徐文科的课堂上,学生们得到的不只是分数的提高,更是兴趣的培养。他们当中很多人到了高中仍然有着很浓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其中学生李泽文到了大学还选择了地理方面的专业。
2019年惠州市优秀班主任
郭煜辉:既重视优秀生又关爱后进生
从2005年毕业到现在,郭煜辉已在市一中高中部教数学14年了。他用三句话表达自己对“教师”的理解:做人梯——用我们的坚韧,让学生踩着我们的肩膀奔向新的征程;化春蚕——用我们的才能,让知识的绸缎从我们身上延伸;当蜡烛——用我们的忠诚,燃烧自己给人间带来光明。
作为班主任,郭煜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年来,他坚持值日早上7:00到班看早读,晚修10:15关灯再走。最近两年,他身患痛风,下肢不定时会疼痛,但他仍坚持上岗。学生们都记得,今年5月下半月,郭老师经常拐着一只脚走进课室,为学生答疑。
对于班级管理,郭煜辉多管齐下。他引导学生选好自己的班干部,各方面能起模范带头作用,让班级形成强大凝聚力;他团结各科老师,每次考试结束都及时开会,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迅速解决问题;他还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对临界生和学困生的家长主动提出学习计划和方案,让家长们积极参与班级各项事务。
学生们的情况各有不同,郭煜辉既重视优秀生,又关注临界生与后进生。作为优秀生的小方同学,在高三出现了情感问题和严重的偏科问题,郭煜辉及时与她和家人沟通,稳定了她的学习状态,同时针对她的偏科问题作出科学部署,最终小方高考取得614分的好成绩。作为后进生的小郑同学,由于各种原因被同学孤立,本人也无心向学,郭煜辉联合其父母,先后4次在小郑与同学冲突后对她开展心理辅导,成功引导她静心学习,最终获得560分的高考分数。
刘灵琳:抓两头促中间引领班级全面发展
从教17年来,刘灵琳担任过班主任、年级备课组长及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历史学科负责人等工作,已进行多次高中循环教学。近年来获得广东省优秀历史教师、惠州市优秀中学历史教师、惠州市优秀教研工作者、惠州市优秀学科教师、惠州市一中优秀班主任等各种荣誉称号。
在8年的班主任岗位上,他逐步形成了“自主择向、自我管理、全面开花”的带班模式,尊重、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风。
接手每一个班级时,刘灵琳会根据各班不同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细则,让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照执行。他实行“放权”,重点培养班干部,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平时他还引导学生多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会、各种文体比赛……在这些活动中,班级的活力得到激发。
刘灵琳还注重“抓两头,促中间”,即培养班干部和优秀生,辅助后进生,带动中间层次学生,引领班级全面发展。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既指出其不足之处,又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优中更优。对于后进生,则先全面了解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后进生转化成绩突出,转化率为100%。如2010届学生小林有早恋倾向,父母对她束手无策。刘灵琳对她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同时给她压担子,让她担任班上的文娱委员,鼓励她发挥美术方面的特长。在不断引导和教育下,小林逐渐成为一个热爱班集体、努力学习的学生,最终考上中央美术学院。
余若琳:以爱润心以言导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接任班主任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要有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要有干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余若琳担任班主任10年,以爱润其心,以言导其行,用爱心滋润学生,用语言感化学生,不断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
余若琳有个特点:“偏爱”暂差生。“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得到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他们干脆就破罐子破摔,竭尽捣乱之事。"偏爱"这些学生,一方面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尽力完成自己的学业;另一方面对于稳定整个班级良好的班风奠定了基础。”
在接手新班级前,她会先了解班里比较厌学的孩子情况,开学前逐个给这些学生家长打电话,“一来是了解学生情况,二来向家长问好,将来学生犯错的时候,我可以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开学后,她经常找这些学生聊天,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上课时发现他们集中注意力便给予表扬。学生小吴平时无视老师的批评,有一次他一改平时自由进出班级的坏习惯,很有礼貌地问了一句:“老师,我能不能去厕所?”余若琳借此机会在班里表扬了他这段时间能遵守纪律,非常尊重老师。之后,小吴对余若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还会帮忙劝诫违纪的同学。鉴于他的进步,他被评选为班级“进步之星”,余若琳把他的相片放在了班级公布栏上。“看着他阳光的笑脸,我知道对他的付出是值得的。”余若琳说,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她带班的初衷,也是她工作的动力。
2019年惠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邹正文:德育工作经验丰富,善于抓住学生闪光点
“德育工作很辛苦,但苦中有乐,老师的许多乐趣和人生价值大多体现在德育工作中。”邹正文2006年毕业后就到市一中从教,历任少先大队辅导员、德育处副主任、德育处主任、初中部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在德育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他看来,思想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讲求灵活技巧,发现学生闪光点并运用恰当的方法,不要让他有被迫的感觉,才不会让教育工作变得生硬。”
邹正文任教的班里曾有个男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课余时间爱搞恶作剧,影响其他同学。久而久之,他成了班上的一只“孤雁”。邹正文经常找他谈话,他却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邹正文决定抓住甚至创造一个机会,从他的内心来挖掘出有效的办法。
有一次自习课,邹正文在巡堂时意外地发现该男生正全神贯注地“埋头苦干”,走近一看,原来他拿着作业本在画漫画,把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画了出来。邹正文夸奖他画得生动,课后和他聊天,听他讲画画的兴趣,同时引导他提高学习效率,才有更多时间做喜欢的事。该男生听进去了,之后经常把自己的画给邹正文看,还把做好的作业给他检查。邹正文时不时表扬他,让同学欣赏他的画作。初中毕业该男生顺利考进了市直高中,期间不间断地把他的画作寄给邹正文。3年后,该男生特地来找邹正文,向他深深一鞠躬说:“老师,我入围清华美院了。”
邹正文认为,教师是播种梦想的筑梦人,不仅要把理想播种在学生心中,还要把理想灌溉在自己梦中,点燃自己的教育热情,引领学生一起憧憬美好的明天。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林奶花 通讯员朱新发 张子卉 刘君华
新闻推荐
税暖校园 情系园丁惠州仲恺税务走进校园宣传减税降费献礼教师节
一本减税降费“小册子”献礼教师节。仲恺税务业务骨干为在座的老师们生动讲解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本组图片由仲恺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