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老区苏区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中央、省级媒体记者走进惠州 追寻红色足迹 见证老区巨变
采访团参观高潭红军井。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采访团参观东湖旅店。
8月14日至15日,参加“老区苏区行·惠州”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中央、省级主流媒体记者走访了惠东县、惠城区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真切地感受惠州市红色文化的无限魅力,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这里发生的喜人变化和取得的长足进步,报道惠州市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举措和成果。
采访点之东江红都高潭
各红色旅游景点特色鲜明
8月14日,采访团来到素有“东江红都”之称的惠东县高潭镇,通过参观、采访及互动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惠州市老区苏区近几年来的新发展、新变化。
阵雨过后的中洞村,云雾在苍翠的群山间起伏,置身其间,倍感清新自然,大家纷纷架起“长枪短炮”,记录这美丽瞬间。在这里,有一座建于清末、占地570余平方米的客家围屋,名叫百庆楼,曾是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旧址,是领导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心脏”。
百庆楼正前方是中洞革命纪念广场,这里曾进行过一次具有重要意义却鲜为人知的“中洞改编”。经过中洞改编,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支拥有自己番号的正规军——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诞生。广场上的纪念雕塑高19.27米,红旗宽20.17米,设有9盏射灯,寓意纪念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现在,纪念广场成了游客们最喜欢拍照留念的地方。
紧挨百庆楼的左侧,有一口“红军井”,是当年红二师战士为方便群众饮水而挖掘的。这口井分上下井,上井呈半月形,下井呈四方形,上井为饮用水,下井为其他用水,井水清澈甘甜,四季长流不断。“红军井”再往左30余米的地方,是湖山书舍(东江特委印刷厂旧址),这里曾印刷了东江特委的文件、布告、传单以及《布尔塞维克》等刊物,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领导指挥工农红军进行武装斗争的喉舌。
离开中洞村,采访团来到了高潭镇圩镇,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亭、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及马克思列宁街等。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此游玩,各红色旅游景点特色鲜明,犹如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采访点之惠城区“东湖旅店”
重温红色记忆,汲取精神力量
8月15日,采访团来到位于惠城区的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东湖旅店),重温红色记忆,汲取精神力量。
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东湖旅店)位于惠城区桥东街道上塘街70号,这是一座由惠州名绅翟雨亭于1935年兴建的西式洋楼,前庭后院,构造别致,占地近千平方米。1940年日军侵占惠州时烧毁了大量房屋,致使城内大多数酒店旅馆无法正常营业,翟雨亭便把此楼改为东湖酒家,后称“东湖旅店”,并沿用至今。
1941年12月8日,日军侵占香港。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属800余人受到搜捕。为了保存抗战的有生力量,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中共中央南方局专门成立了“港九疏散委员会”,核心成员由廖承志、尹林平、张文彬、连贯等组成,并立即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秘密大营救。在这场大营救中,邹韬奋、千家驹、胡绳夫妇等100多人辗转惠阳,其中大部分人入住东湖旅店,再沿江北上抵达老隆、韶关各地。
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分为“营救之路”“转移惠州”和“党旗高扬”三大展区,采用文字描述、图片佐证、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绎等方式,借助雕塑、模型等,全面真实展示秘密大营救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爱国民主人士、知识分子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
开发利用
红色文化资源助力老区苏区加快发展
惠州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让采访团记者感受到老区苏区在脱贫奔富路上的前进脚步。
现在,紧挨百庆楼的左侧,革命烈士戴焕其的后人戴木贵开了一家“红都饭馆”,主要经营“中洞红军茶”和“五谷杂粮饭”。“前几年,随着高潭革命老区建设步伐加快,就在祖辈老宅旁开了这家饭馆。”戴木贵说,现在不用再到外地务工了,经济收入也提高了,每逢节假日,来中洞参观的游客特别多,饭馆的生意也很好。说着,他端上味道独特的“红军茶”给大家品尝,这种茶在传统茶叶里加了香菜、芝麻等多种原料,再添加一些炒米和花生仁,喝起来特别香。据了解,“红军茶”叫擂茶,又名咸茶,因当年村民常用来招待红军,革命胜利后,为纪念这段历史,改名“红军茶”。
在马克思列宁街,村民林晨通经营一家小酒馆,名为“星星酒家”。他此前曾在外地经营过饭馆,前两年马克思列宁街建好后,才决定回家乡经营。“现在这里环境变美了,游客日益增多,最忙的时候一天接待顾客超20桌,每年收入十几万元,比以前好多了。”他高兴地告诉记者。
近两年,高潭全力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小镇,不断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去年,来高潭的游客达46万余人次,比2016年增加了4倍。”高潭镇镇长刘文区说,现在回乡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当地的餐饮、民宿、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增加了村民收入,去年全镇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近年来,惠东县充分把握国家和广东省、惠州市出台对老区苏区开发建设支持政策的有利条件,加强规划,建设高潭革命老区和安墩革命老区两个发展平台,擦亮红色品牌。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布局,形成了现代农业、滨海旅游业、商贸物流业、民营制鞋业、清洁能源业、装备制造业六大主导产业,为老区苏区建设夯实产业支撑,切实有效加快推动了老区苏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据惠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永茂介绍,惠东扎实推进老区苏区建设,实施精准扶贫。“不断强化生活、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对全县2万多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接下来,将进一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特色农业等,开展产业帮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两天的行程虽然紧凑,但惠州秀丽的风光、厚重的人文、快速的发展,为媒体记者提供了许多鲜活素材。记者们纷纷表示,要以自己的力量,把惠州红色故事讲好,为惠州老区苏区建设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声音
惠州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获点赞
惠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引来采访团记者一片赞叹。“惠州是一片红色热土,每次去高潭采访,心情无比沉重,充满了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中新社记者宋秀杰表示,本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对惠州红色文化的宣传、传承很有意义,中新社作为央媒,将一如既往宣传惠州。同时,他建议惠州社会各界都能关心、支持红色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当地党委、政府在加强红色文化保护的同时,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等举措,推动老区苏区老百姓脱贫致富。
“想不到惠州有如此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各红色旅游景点环境优美,干净舒适,雕塑宏伟大气,让人震撼。”第一次来惠州的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危艺激动地说。她还希望惠州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外地人认识惠州,喜欢惠州。来自羊城晚报的记者李钢表示,惠州对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思路清晰、模式科学,特别是高潭马克思列宁街等红色文旅项目的建设,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新闻推荐
惠州利用红色资源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高潭最早命名“马克思街”、“列宁街”
惠东县高潭镇焕然一新的马克思街。梁维春摄老区苏区行·惠州日前,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大型主题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