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高潭甘溪村“五人支部”的“初心” “支部不散,信念不变!”

南方日报 2019-08-20 07:18

大山深处的甘溪村。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从右到左依次为钟蔚强的外孙钟佛应,钟李仁的孙子钟火雄,钟金娘的外孙媳妇钟丁招。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摄

甘溪村5名党员雕塑。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摄

■编者按

作为革命老区,惠东诞生了全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的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粤赣湘边纵队在惠东安墩诞生……去年5月,全省保护利用红色革命遗址工作现场会在惠东召开。惠东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成为全省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窗口和集中展示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惠东红色革命精神激励着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为惠东重返一流行列而努力奋斗。《南方日报·惠州观察》从今天开始推出“惠东传承红色基因铸就精神高地”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于蕾统筹:罗锐

“我们甘溪党支部,90年来不停步,带领群众跟党走,一心为民谋幸福……”正在创作的《我们甘溪党支部》歌曲悠扬动听,唱出了惠东县高潭镇甘溪村党支部90年来所坚守的初心与信念。

90年前的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甘溪村的5名党员在与上级党组织失联的情况下,在被敌人重重包围和切断一切联系的状态下,依然以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坚持革命斗争,4次外出寻找党组织,在深山里坚持斗争6年才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

90年后,作为红色村的甘溪村“两委”干部有5名党员,其中有3名是大革命时期“五人支部”党员的后人。传承红色基因,他们带领着村民奔康致富,“五人支部”的革命精神融入了新时期的党组织建设及乡村振兴发展中,形成了推动老区振兴的合力。

1

白色恐怖笼罩甘溪5名党员坚守信念

甘溪村原名甜溪,距高潭圩镇12公里,村里周边山高林密,是一个天然的革命战斗堡垒。受高潭革命浪潮的影响,1923年甘溪乡成立了农会,3年后成立了党小组,后成立了党支部。1927年11月15日,甘溪乡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

然而,风云突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从1928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重兵压境,对高潭苏区进行围剿,并扬言“高潭的草木也要砍3刀”。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到处是“村庄不闻鸡犬声,唯见断墙火冒烟”的凄惨景象,许多人隐姓埋名、远走他乡,高潭苏维埃政权丧失。

从1928年至1933年的5年里,国民党疯狂屠杀高潭百姓2800多人,杀绝400多户。甘溪村村民和党组织也惨遭迫害,被杀绝60多户,党支部的25名党员也因牺牲或失去联系,仅剩朱远平、朱正光、钟蔚强、钟金娘、钟李仁5名党员,并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一个只剩下5名党员的党支部,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在与上级党组织完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的境地里,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岁月里,是继续革命,还是放弃?5名党员以实际行动进行了选择:他们以牛栏窝村的大山为据点,不畏牺牲,支部成为坚定的战斗堡垒。

“失败是暂时的,只有拼死抗争,才能获取生存,我们要坚定地跟着共产党,支部不散,信念不变!”在山洞里,5名党员召开支部会议,经过热烈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坚持隐蔽在鸡公髻山、牛栏窝一带,设法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

“努力革命,永不叛党!”当时,山洞里的5名党员还常常重温入党誓词,没有党旗,就用木炭在洞壁上画出来,由于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他们啃野菜、吃野果、喝沟里的水,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冷刺骨,过着野人般的生活。

与上级党组织失联、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五人支部”的党员坚持了足足6个春秋,同志们互相鼓励,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保持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他们坚定的信念如同身体里的热血,时刻沸腾涌动。

2

4次找寻党组织失败6年艰苦斗争不退却

在隐蔽期间,5名党员之一、时任高潭苏区主席、甘溪支部书记的朱远平给每个人作了分工,由他负责外出寻找党组织,朱正光负责搜集情报;钟蔚强经支部批准,打入国民党部队做军医,每月把薪水作为党费交给支部,并带回情报;而钟李仁和钟金娘则留在牛栏窝伐木烧炭,卖炭换钱维持后方生计。

根据情报线索,在1934年至1937年期间,朱远平每年都扮作商人、雇工,来到惠阳、过香港、去揭西、下河田佯装做挑夫、摆地摊,秘密地寻找党组织。每一次外出,他不但要躲避国民党的搜捕,还要随时警惕被人告发,在他迈出甘溪的一刻,仿似踏进了“鬼门关”。

第一次寻找,朱远平在淡水街头碰到叛徒,惊出一身冷汗,却假装没事,一个侧身闪到拐角,撒腿就跑。第二次寻找,他在香港遇上台风,翻船落水,差点淹死;第三次寻找,他在深山遇上土匪,急忙飞跑脱身;第四次寻找,他在揭西遭遇搜捕,险些被抓……一次次苦苦追寻,却一次次失望而归。

朱远平每次到甘溪,都要把其他4名党员召集过来,互通情况,交流思想,做到了支部不散,红旗不倒。在近4年时间,他4次外出寻找上级党组织都没有搭上线,但甘溪“五人支部”的党员们没有灰心气馁,更没有退却,常常一起回忆革命斗争中的日日夜夜,互相鼓励,决心永不叛党,坚持到革命最后的胜利。

1939年秋,经过6年的苦苦寻找和等待,“五人支部”迎来了曙光。当时,上级党组织特派员黄琴秘密到高潭进行党组织恢复和发展,朱远平得知情报后,飞奔上山,告诉同志们这个天大的好消息,“找到了!找到了!找到组织了!”

很快,他们就与黄琴取得了联系。当5名党员紧紧握住黄琴的手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黄琴动情地说:“你们回家了!”5个在艰难困苦中从没掉过泪的汉子,顿时泪如雨下……

找回了主心骨后,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朱远平带领甘溪乡党支部的党员,遵照高潭区委的指示,恢复了党组织的地下活动,重新加入了革命斗争,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经枪林弹雨,战功赫赫。

1940年3月,曾生率新编抗日游击大队转移入驻高潭,遭到国民党顽军2000余人的围剿。甘溪党支部的党员和群众在牛栏窝、九菜园一带掩护在水口村战斗中撤出来的指战员,直到4月中旬,甘溪党支部才把他们安全护送回归部队。

1945年3月中旬,甘溪党支部的党员参加了佛子坳伏击战;1948年,甘溪村组建了战勤队;1949年,甘溪村战勤队参加了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四团黄友部队解放多祝的战斗……

新时代的甘溪村“两委”班子5名党员:

坚守初心把甘溪

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5名党员深藏功与名,默默奉献,有的务农,有的从医,有的做基层干部。1999年底,最后一位逝世的朱正光,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家人:“我走后,不要麻烦组织、不要麻烦单位、不要麻烦战友、不要麻烦亲戚、不要搞封建迷信。”

时过境迁,甘溪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贯穿在甘溪村后人心中的信念却始终未变。如今,甘溪村下辖15个自然村小组,共有300户1300多名村民,其中村“两委”干部依旧为5人,党员30人。甘溪的党支部,自1926年成立以来,始终保持着党性强、觉悟高的先进性,发挥了村集体的核心战斗堡垒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现任的5名村“两委”干部中,有3名是“五人支部”组成人员的后人。其中,甘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佛应是钟蔚强的外孙,支委钟丁招和钟火雄分别是钟金娘、钟李仁的外孙媳妇和孙子。

“守好家乡,带村民们致富,并把5名党员的红色精神向外传播,这就是我的愿望。”钟佛应从小就听外公讲述艰苦年代的故事,坚守信念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在他和其他4名支委的带领下,5名党员的革命精神融入了新时期的党组织建设及乡村振兴发展中,形成了推动甘溪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合力。

2013年8月16日,甘溪村经历了一场特大洪涝灾害。由于甘溪村是一个山村,暴雨中引发了严重的山体滑坡,许多村民的房屋被倒塌山体覆盖,连接外界的村道也被堵塞,一些村民甚至连续被困3天。在这样的在灾情下,村委和村民团结一致,大家相互帮助,动员一切力量奋起自救,充分展现出了甘溪村民坚韧不拔的红色革命精神。

“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差是乡村发展的硬伤。”经历了“8·16”洪灾,钟佛应总结教训,决定从基础工作做起,一步步发展甘溪。这之后,甘溪村“两委”先筹集资金130多万元修复了损坏的陂头、水圳、水管,解决了11个村民小组900多人的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并完成了4.5公里的村道硬底化,打通了贯穿村民小组之间的交通网络,大大方便了村民群众的出行。

不仅如此,甘溪村“两委”干部还把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与提升人居环境、塑造农村特色风貌结合起来,对21栋危房旧房进行了改造,并动员村民做好卫生清洁,构建优美宜居生态家园。

2017年,甘溪村“五人支部”的雕像及广场建设完成,既成为了外界前来瞻仰学习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也是当地村民平日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丰富了村里党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周围设施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多人来瞻仰先烈,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让人欣慰。”当地村民钟伯在“五人支部”的雕像广场旁开了一家民宿,每一天他都要在这里负责广场清洁工作,虽然目前来民宿住宿的人还不多,但看到家乡的变化,他感慨良多。

“要继续挖掘和宣传村里的红色资源,以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员教育基地为目标打造,并以此带动村里的致富产业。”钟佛应坦言,当前村里最大的问题是人少、产业少,想要把村民留下来发展家乡事业,就要创造出好的环境,他计划把村里的红色文化与农家旅游结合发展。

“接下来还要发动大家种鹰嘴桃、养蜜蜂,提高村民收入。”钟佛应说。

■链接

惠东首部红色广播剧《信念》面世

还原“五人支部”真实故事

“同志们,现在正是考验大家的时候,虽然我们失去与组织的联系,但是只要我们支部不散,信念不变,我相信一定能够找到组织的,革命也一定能够成功的!”……日前,由惠东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创作的广播剧《信念》面世,并已在该县的电台广播中对外播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剧本共12个场景,近1万字,总计42分钟,前后历时一年创作而成,内容全部为真实事件还原。”近日,剧本主编、惠东县文化馆馆长廖志涛接受采访时表示,广播剧《信念》的创作经历了素材收集、剧本写作、录音等过程,最终在5月份时完成了制作。

在为期一年的创作中,廖志涛先后多次来到高潭镇和甘溪村搜集素材,通过5名党员后人的口述,他把当年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还原了出来。

近年来,惠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的工作,大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营造出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除了广播剧,廖志涛还为泔溪村创作并演唱了一首原创歌曲,用民歌的方式把甘溪村的革命精神歌颂了出来,歌词内容简练,旋律朗朗上口,非常适宜民间传唱。目前,该歌曲还在修改制作中。

■记者手记

点燃党员斗志建设美好惠东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样的初心和使命,给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穷的动力。

在革命斗争年代,甘溪村“五人支部”的党员用实际行动坚守了“支部不散,信念不变”。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他们用本心、本色、本源,用誓言、信念、行动,坚定不移为新中国的成立和新生活的到来而奋斗。

当前,惠东正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机遇,按照“一流城市”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白花新材料产业园即将规划建设,太平岭核电厂一期工程、港口海上风电、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LNG接收站正在稔平半岛火热开工,传统鞋业制造业正在谋求转型升级……

惠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期,在获得一系列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发展任务艰巨、基础建设工作复杂,惠东能不能把握好机遇,实现经济社会的飞跃式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全体党员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带动能力好不好,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高不高,有没有昂扬向上的干事状态,有没有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

历史是本很好的教科书。甘溪5名党员“守初心、记使命”的故事,便是最贴近惠东党员干部、最令人熟知的历史,5名党员永不磨灭的党性与坚强的革命意志照亮了惠东人继续前行的路。

“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只有点燃党员干部的斗志,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把尽兴履职当成职责所系,才能顶住干扰和压力,以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为建设富足美好的惠东添砖加瓦。

只有秉承革命先辈忠诚与奉献的品质,忠于岗位,奉献热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负重前行,让革命的红旗在惠东大地代代相传。

新闻推荐

岭东雄郡既古老又年轻 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城市

惠州西湖羊城晚报记者周巍摄惠州朝京门羊城晚报记者林桂炎摄文/羊城晚报记者马勇陈强陈骁鹏开栏语“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