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科学精神,繁荣科普创作,专家大咖如是说

广东科技报 2019-08-09 09:54

“繁荣科普创作研讨会”现场。本报记者 莫文艺 摄本报记者胡漫雨

8月2日,第十二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颁奖暨第十三届大赛启动仪式在广东科学馆举行。启动仪式现场,领导嘉宾向十二届科创大赛获奖代表颁奖。同时,第十三届大赛的征集工作正式启动。

如何把优秀的科普内容做成易于传播、易于接受的科普产品?广东科技报社作为此次活动承办单位,增设了“繁荣科普创作研讨会”论坛环节,旨在借此机会围绕培育科普创作团队,创新科普资源征集的表现形式,推动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等方面,与科普专家及从业人员等一起探讨交流。出席研讨会的有省科协、省科技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老一辈科普事业开拓者、科技出版社和科普作家协会代表、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科普自媒体“大V”、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才、热心科普的教育工作者、扎根一线的科普从业人员、优秀科普讲解员代表等。

原省政府特聘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

将科技与文化结合,普及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黄伟宗表示,科普的概念应该要发展,现在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涉及到各个方面,科普原来的概念是指科学技术的普及,普及是对群众、大众的,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他指出,“普及”这两个字的概念不仅是扩展到人的知识领域,还应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各方面的学术领域、生活的领域,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领域。所以在他看来,这个“普及”应该普及的不止是群众,而要普及到社会各个领域。

黄伟宗说,科普工作还要有文化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文化软实力,同时科技跟文化结合,才有文化力,文化与科技结合,才有科技力。所以任何社会生活、学术领域能不能将科技力跟文化力融合起来,这是科学普及的前景所在。

广东省科技厅引智处副调研员夏兴林:

要扩大科普创作的范围和奖励的覆盖面

夏兴林指出,科普工作非常重要,越来越受重视,其前景也越来越广阔。科普事业目前的发展形势非常好。但还存在如资源分散、专业人才不足、政策法规保障不够完善等待解决的问题。他还给出五点建议,第一科普创作要继续坚持下去。第二活动要扩大范围,要面向全国、全领域。第三要通过融资,扩大奖励的覆盖面,并通过动员来吸引更广大的社会人员参与到科普作品的创作中来。第四是重视传播方式。第五规划建设广东省科普创新发展研究院,逐步实施落地,并加快推进此项工作。

广东省科协科普部部长吴仕高: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任重道远

吴仕高说,科创大赛于2007年创办,2008年就提出“科技文化”,即科技跟文化要融合,并做了很好的探索,在全国已走在前列,但仍有可提升空间。他指出,目前广东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全国排第六,在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之后。新中国成立时,全国80%是文盲,70年过去,目前百分之九十多是科盲,科普事业确实任重而道远。“但是好在仍有一大批从事科普工作的热心人士、有情怀的科普工作者,希望大家能够一直相互支持往前走”吴仕高说。

南方卫视《生活家》栏目总导演黄静宇:

要利用好专业媒体从业者的传播智慧来做科普

黄静宇在发言中表示,大众传媒人有一种信念:希望把大众需要了解,但是没有办法完全了解的,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告诉大家。她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即科技领域一定要跟传播结合,无论是纸媒还是电视媒体,因为媒体人是专业做这个事情(传播)的。

黄静宇还认为,很多专业人士之所以能成为大V,必因其具有传媒思维,且知道大众爱听什么,听得懂什么,这是给科研人员的一个附加要求。“但传媒人士擅长的是怎么把一个很难的东西以最简单的方式告诉你,所以这两个领域的人如何能更好地结合。科技领域对传统媒体的要求如果只是分发,其实是浪费了媒体人士的智慧,要真正做到两个领域的协同发展。”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模拟医学中心负责人、“急诊夜鹰”运营者王西富:

将急诊知识社会化,还需系统化思考和长期坚持

作为急诊科医生,王西富想告诉更多人急诊应该怎么做。他强调,早在好几年前他就曾说,急诊医生应该走出急诊室,将急诊知识社会化,才能达到拯救更多生命的目的。王西富观察到一个当前令他无奈的现状:人们经常被充满正能量但完全错误的急救信息所误导,有时科普都赶不上这些信息的传播速度,谣言也插上了翅膀。在他看来,不少医院做急救科普都是零散的、运动式的形式,缺乏长期的坚持。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张小锋博士:

关注偏远贫困地区科普,结合慈善力量拓宽传播渠道

作为从欠发达地区走出的研究所工程师,张小锋有三点思考:第一,未来的科普工作应该倾斜于粤东西北地区,因边远地区相对贫困,科普资源落后。第二,科普的宣传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如公共场所的广告牌可拿一部分出来做科普宣传,而这些内容可由专业人士指导后,在一些公开场合用于普适性的宣传,再跟新媒体结合。第三,科普是服务社会的公共事业,可跟一些慈善企业家合作。“以前企业家或慈善家更多的是专注于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科普也是服务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希望未来跟他们做一些结合,取得更多的经费,方便更多地投入科普事业。”

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黄勇潮副教授:

寓“科普”于乐——带孩子走进实验室体验动手乐趣

黄勇潮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的处理,他介绍道,最近放暑假,小学和初高中学生的父母都会联系他,想进实验室参观并观摩他们平时是怎么做实验的。他分几个步骤进行培训,第一是开课,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告诉孩子哪些隐患应该要避免,遇到一些情况该怎么处理。同时在学习做实验时,抓取学生的一些兴趣点。再就是指导他们动手去做,实验中的颜色变化,比较好看或者孩子们感觉比较有趣的实验,就都让他们去自己动手做,来提高其对科研、对实验室的兴趣。通过这样的科普实践来面对小学生是他们每逢暑假都会做的,而面向普通市民方面,是黄勇潮认为往后所需思考的,如跟媒体合作看怎么去推广其专业对生活影响的报道等。

广东科技报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炜哲:

以“十百千万”工程助推科学流行

广东科技报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炜哲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主持人,向各位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并提出报社正在规划“十百千万”工程,即在未来三年围绕节能减排、防震减灾、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工智能等社会关注的十大领域,培育一百名专业的科普人士组成创作团队,培育一千名左右的科普小作家(科技小记者、小小科普讲解员),面对全社会征集一万份原创科普作品进行评选,打造优质科普精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科普与艺术人文的有机结合,让科学知识能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

广东科技出版社总编辑严奉强,青年科技人才代表、深圳大学陈茂华博士,基层科普工作者代表、惠州市惠城区科协副主任科员李彦青,优秀科普讲解员代表王燕、夏冰卿等嘉宾亦出席了研讨会。严奉强表示,作为一个出版者、文化传播者,在出版一些科普图书的基础之上,在科普创作的路上还要去不断深思。陈茂华说,作为一名从事纳米科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做的纳米载体制剂可用于疾病治疗,至于纳米科技在其他方面的普及工作,其所在团队的负责人张晗教授已组织成立了纳米生物医药科技促进会,希望以后在纳米科技普及方面的工作能够与大家的科普工作相结合。李彦青认为,科普创作要推动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解决或改善,而针对转化难的问题,他希望依托强大的平台或组织,使得出版界与优秀科普创作者之间搭建起直接对接的、促进成果转化的桥梁。

新闻推荐

惠城公安火场中转移群众50余人 26岁特巡队员冒死救人昏迷入院

特巡队队员们到医院探望赖佳俊。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样本为提高巡防处警机动性与灵活性,增强应急处突和快速反应能力,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