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托”工程青年科技人才黄勇潮: 以净化废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
黄勇潮博士,副教授,1987年8月生。201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学院,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缺陷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光热协同催化及其机理、纳米光电化学催化和环境化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共计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他引1000多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0篇,13篇影响因子超过6,其中5篇入选ESI-HighlyCitedPapers,4篇封面文章;授权专利2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件;入选2019年广州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2019年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和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各一项;担任AspectsinMining&MineralScience(AMMS)主编;Inter.J.Environ.Monitor.Anal.,SCIREAJ.Chemistry,SCIREAJ.Environment等杂志编委。担任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专家库专家、中国化学学会会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委会会员,中国电化学会会员。长期担任Appl.Catal.B:Environ.,ACSAppl.Mater.Interfaces,RSCAdv.等著名学术杂志论文审稿专家。
“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在国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主要针对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前沿,结合大湾区环境特征及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需求,整合广州大学环境学科领军人才及其团队,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是广州大学教育科研改革的试验田。黄勇潮副教授就是该研究院的优秀教师代表,他的学习、科研及教学经历也堪称励志。
受表哥激励研究化学,成为全村首个博士
与很多从小就立志从事科研事业的城市孩子不同,作为农村生活长大的黄勇潮在初中毕业之前,并没有机会和渠道接触到科技工作者。“小时候在家里读书之余,还要帮大人做农活、干杂工。”黄勇潮追忆起封闭却简单的少儿时光,“最初知道有科研这条道路,还是因为表哥。初中毕业的那个假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也是在那个夏天,人生中第一次来到广州。比自己大一旬的表哥已经在中山大学化学学院从事塑料等材料的研究,表哥邀请我参观他的实验室,并拿了塑料颗粒等研究成品给我看,当时就感觉很神奇。”
黄勇潮表示,这次的省城之旅对他接下来的专业选择乃至职业生涯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接着,读高中时文理分科,黄勇潮就开始选择报考化学专业。在他看来,自己高中成绩“还可以”,但并不算“学霸”或者“大神”。“我们老家的家长都比较忙,不太懂也较少关注自己的学习。不过因为没有那么奋力苦读,使得我还有很多学习潜能。对专业上的学习一直都抱有热情和兴趣。”
本科在惠州学院化学系读到大三的黄勇潮即将毕业面对就业市场,感觉到应用化学的大学学历很难有很好的发展机会,于是他开始准备考研。“大学时在图书馆认识了一位中文系的朋友,两人感觉聊得来,于是就一起愉快地开始备战考研。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自习,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喜欢结交朋友的黄勇潮把备考研究生也变得轻松起来。
2011年,黄勇潮考入暨南大学化学系进行生化专业的学习与研究,主要进行抗癌药物研制方向的科研。专业硕士的两年学习时间很快过去了,黄勇潮觉得自己除去一学年的上课之外,真正做实验搞研究的时间不算多。“研究生阶段的导师虽是位女教师,但在科研的上很拼,投入很多时间专心搞研究,我们都很佩服她。”受其影响,在研究生毕业前,学习上按部就班的黄勇潮在完成毕业要求的基础之上,意识到在技术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还需持续学习深造。2013年,他考入中山大学化学学院读博,同时也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博士生。
结良师交益友,博士阶段实现逆袭
在黄勇潮看来,自己研究生之前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平静,“之前其实一直也没有特别刻苦努力,但真正的压力从读博士时来了。”据黄勇潮介绍,博士阶段对于发表SCI收录论文的篇数等都有详细要求。而因研究生时学习的专业方向与博士阶段的专业方向并不相同,读博第一年,黄勇潮一篇文章都没有发表。面对着一起就读的同学陆续刊出论文以及严格的毕业要求,他也感受到了紧迫感。
此时,黄勇潮的博导、中山大学化学学院童叶翔和纪红兵两位教授给了他重要的鼓舞与指引。“童老师告诉我,熟悉一个新领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相比同门博士师兄弟,童教授强调,搞研究、做学术决不是一朝半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甚至是伴随终身的事。眼前的毕业其实是相对简单的,而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与科研,这才是重要的事情。”黄勇潮说,“不要感到很惨,而要开心地从事科研,开心地、自己承担后果地去做每一件事。”这是导师传达给他的最重要的理念。
除了良师们,黄勇潮在读博期间还结交到了益友。有位叫唐杰的尼日利亚学生与黄勇潮同时进入该专业学习。“大我五岁的唐杰可以说是跟自己的哥哥一样:在英语上的问题,唐杰可以帮我解答。而唐杰起初很多实验上的问题,我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叫醒别人的可能是梦想,但能够叫醒我的只可能是闹钟。我是一个没有作息生物钟的人。但唐杰则是一个很勤勉的人,他每天都第一个到实验室。有两次唐杰发现我很晚才到实验室,我就只能说现在闹钟都叫不醒自己了。没曾想从那天起,唐杰便主动提出每天早上7点多做"人工闹钟"打电话给我。“黄勇潮至今觉得认识这位尼日利亚朋友是自己的幸运,“唐杰每天依旧7点到实验室,然后我在7点多接到他电话后,8点也会出现在实验室。”作为之前不是学习这个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唐杰与黄勇潮在博士期间的三年时间里,日复一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都泡在实验室做科研。等到毕业时,二人的综合成绩与发表论文数都远超其他同学。
高校从教敬业乐业,指导学生参赛获奖
博士毕业时,面对去企业负责技术(或是自己做老板成立科创企业)与去高校教学这两条主要从业道路的选择。黄勇潮说“在每一个行业想要收获成功,都需要很多付出。做生意虽然成功了可以赚很多钱,但与此同时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健康代价等也很大。而做老师,工作节奏较为有规律且生活平稳。我们潮汕人大部分都还是想要去做生意,自己身边很多朋友同乡都是大老板。但我认真思考了教授的告诫,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以自己的兴趣去做自在的事而使自己身心轻松,不想做身不由己的事情,不想以利润和市场为第一导向,在高校做老师很适合自己。”2017年7月,黄勇潮来到刚成立不久的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
2019年7月15日,应广州机械设计研究所的邀请,黄勇潮在该所进行环境技术学术交流时,作了题为“有机废物光催化净化与资源化”的专题学术报告。分享了他在利用光催化氧化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的最新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富有创新,对光催化的机理和反应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进而对有机废水处理提出了资源化的发展方向,为有机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广州机械设计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认为,黄勇潮的研究与该所正在开展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高级氧化处理工艺研究相关性很大,并表示愿意共同合作,将光催化氧化的理论应用到高级氧化工艺当中,形成组合式工艺设备解决方案。
黄勇潮向记者介绍,他所在的团队所研制的光催化剂经过光照之后会产生活性物质,而活性物质可以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给氧化掉。而且还不是产出为二氧化碳和水,是变为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有利用价值的化工中间产物。
而在科普方面,黄勇潮会给学生们做些化工方面的科普,“工厂的化工原料在大家的想象中很恐怖,总是会与事故报道或者"爆炸"等危险字眼相关联,但其实大家对于这些污染与危害没必要恐惧。我们一直想在科普中传达的是,只要基本操作科学无误,就不用过于害怕。”他强调,“我们的科普就是让学生们从小就提前有一个安全生产操作意识和概念根植心中。”
具体到日常教学,黄勇潮表示,正在指导本科生组建的一个备战“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学生们有关燃料废水处理的作品于2019年5月荣获省赛一等奖。在各级比赛中,黄勇潮是不到场参加的,尽管他的学生们都想让他现场带队。但黄勇潮始终认为,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中体察、感悟和解决问题、处理突发情况才是最快和最有利的学习成长方式。而这也与黄勇潮的导师当年给他的教育一脉相承。
图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大亚湾“年中成绩单”经济运行总体平稳GDP、税收总额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
GDP、税收总额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