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布大湾区“施工图”,20多处惠州元素引关注 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 高水平建设中韩(惠州)产业园

南方日报 2019-07-09 06:41

图表:周美霞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在紧邻深圳、东莞的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园,外墙橙蓝白三色相间的数栋大楼已经投用。南方工程检测修复技术研究院、南方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数十家高端研发机构、科创企业“扎堆”。自落户以来,它们茁壮成长,逐渐成为惠州创新研发的“生力军”。

这是惠州推进建设中韩(惠州)产业园,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缩影。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形成了广东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南方日报记者留意到,《实施意见》出现20多处惠州元素,其中14次直接“点名”惠州。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稔平半岛、中韩(惠州)产业园、惠州机场等被写入其中。《实施意见》还明确提出,推进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并强调高水平建设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国际合作园区。

●南方日报记者周欢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创新创业活力区

记者梳理发现,相比今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6次提到惠州,此次广东省出台的《实施意见》14次直接“点名”惠州,还有多处出现惠州元素。

惠州正在建设和谋划的重要平台或项目,如潼湖生态智慧区、稔平半岛、惠州机场、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中韩(惠州)产业园、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等均被写入其中。

从词频统计来看,《实施意见》中珠三角9个城市的名称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惠州直接出现14次,在9市中排在第6位,比惠州经济总量全省第5的名次稍低,出现次数少于广州(66次)、深圳(56次)、珠海(36次)、佛山(18次)、江门(18次),略高于东莞(13次)、中山(12次)、肇庆(11次)。

值得一提的是,潼湖生态智慧区、稔平半岛、中韩(惠州)产业园、惠州机场此前并未直接出现在《规划纲要》中,此次则被纳入《实施意见》。

引人关注的是,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被列为12个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之一,专门分小节阐述,凸显其未来在惠州参与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深化与香港企业、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共建广东省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示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创新创业活力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惠州市区江北驱车约20公里,便来到位于仲恺高新区的潼湖生态智慧区。随着创新小镇、潼湖科学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设以及一批科创企业落户发展,一座“头脑产业新城”正在崛起。

潼湖生态智慧区未来如何发展?《实施意见》强调,要重点在半导体、物联网、智能制造、科研服务、文化创意等方面与港澳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携手港澳打造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建立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培育绿色、循环、低碳产业链,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先进制造业章节4次“点名”惠州

南海之滨、大亚湾畔,随着多个国际化石化大项目落户,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显现雏形。前不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19中国化工园区30强名单显示,惠州大亚湾排名第一。眼下,惠州正加快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实施意见》明确,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高端现代服务业,实现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24小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4次“点名”提到惠州,显示出惠州在发展先进制造业上被寄予厚望。其中明确,以广州、惠州等市为重点,强化石油化工产业空间集聚,延伸和完善石化深加工、精细化工产业链,培育壮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另外3次分别出现在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智能汽车产业集群、机器人产业集群上。这些产业正是惠州的优势产业,或者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潜力空间。

《实施意见》强调,以广州、深圳为重点,珠海、惠州、东莞、中山、肇庆等市协同参与,推动在高端芯片、新一代显示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等关键技术、高端制造装备与检测装备、核心零部件和材料上取得突破,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广州、深圳、佛山为重点,珠海、惠州、东莞、江门、肇庆等市协同参与,推动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网联技术、氢能源电池上取得突破,加快建设智能汽车产业集群;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发挥各自细分领域优势,在伺服系统、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上取得突破,协同推进机器人产业集群建设。

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贻伟此前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加快推进珠三角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方面,惠州有良好的基础,是特色产业和新增长所在。惠州的目标是加快发展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生命健康新支柱产业,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

“惠州要抓住大湾区机遇,就要有平台、有产业。”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巡视员李惠武认为,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2+1”产业集群,应该在原有的基础,用最先进的技术把产业做大做强最优。惠州要做大做强做优产业,在大湾区中发挥自己的功能。

惠州两大“国之重器”吸睛

在惠州市惠东县稔平半岛,工程车来回穿梭,以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太平岭核电项目为依托的“能源科技岛”正紧锣密鼓建设。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惠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记者留意到,此次《实施意见》把位于惠州的两大“国之重器”明确写入其中。在“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点名”的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就有2个位于惠州惠东稔平半岛,分别为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由中科院建设。

实际上,《规划纲要》中也提及相关内容,虽未直接“点名”惠州的这两个装置,但提出加快推进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今年初,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

前不久,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吉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总投资60多亿元的两大科学装置已于去年开工建设。这两个“国之重器”瞄准国际领先水平,将来可聚集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数以千计的科学人才在惠州开展创新性应用研究,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此前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的大科学装置将步入黄金发展期。随着两个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把握了重大发展机遇,将助推创新研发。

未来,惠州这两大装置建成后,将成为所在领域拥有国际最先进技术水平的“国之重器”,预计将吸引国内外约1500名科学家和高端人才到惠州。

目前,惠州正在整合全市多种能源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依托“两大科学装置”,筹划建设省能源实验室,同时全力推进太平岭核电、海上风电、LNG接收站等项目建设,希望把稔平半岛打造成为能源科技岛,并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连接广深惠州有望再添两条高铁线路

纵观全球湾区发展史不难发现,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形成与壮大,都是基于良好的交通条件。交通建设是惠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南方日报记者留意到,此次《实施意见》除了直接提及惠州的内容,还有不少与惠州有关。特别是交通方面,有多条“大动脉”与惠州有关。

引人关注的是,《实施意见》提出,“争取国家支持,规划建设广州至河源、深圳至汕尾、珠海经江门至肇庆等高铁项目”。

根据此前透露的初步规划设想,广州至河源、深圳至汕尾高铁都将经过惠州。其中,广州至河源高铁计划经过惠州龙门县,或在龙门设两个站。这意味着,如果能够获得国家支持建设,惠州将有望再添两条高铁线路。

《实施意见》还提出,加快推进广州经湛江至海口、广州经汕尾至汕头、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赣州至深圳、岑溪至罗定等铁路项目建设。

其中,广州经汕尾至汕头高铁、赣州至深圳高铁都经过惠州,目前正在建设中,分别在惠州设4个和3个高铁站。预计到2022年前后,这两条高铁线路全部通车后,惠州将形成“3线9站”的高铁网络,成为“高铁大市”,届时从惠州坐高铁半小时左右可以直达广州、深圳、东莞、河源、汕尾乃至香港6个城市。

除了地上跑的,天上飞的也将更加便捷。《实施意见》明确,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同时强调,加快推进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等机场改扩建,新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规划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

通航4年多来,惠州机场目前已开通36条航线,通航31个城市。今年上半年,惠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23.5万人次,同比增长44.4%;完成货邮吞吐量3898吨,同比增长66.7%。作为广东省重点打造的五大干线机场之一,随着加快改扩建,惠州机场未来有望跻身“千万级俱乐部”,将成为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重要一员。

■纵深

建设深莞惠试验区,关键要打破行政藩篱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位于珠江东岸的深莞惠三市如何推进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备受各界关注。此次《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早在2017年5月,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就明确提出“规划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此后的2018年4月,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五市近期共同推进的46个重点合作事项。其中,“共同规划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被写入其中。

虽然“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已被多次提及,但究竟如何建设,《实施意见》并没有给出具体指引。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此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充分融合发展之前,深莞惠通过规划建设协同发展试验区,进行合作探索,对促进产业融合有益。深莞惠推进一体化有较好的基础,未来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关键是怎么打破行政藩篱,真正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推进融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去年的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上,对于如何规划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深莞惠进行了交流。

根据当时审议通过的合作事项,在深莞惠经济圈(3+2)合作机制上,将参照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做法,推动在东莞、惠州邻近深圳地区划出一定区域,规划建设跨行政边界的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

具体来说,该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税收存量归当地所有,增量部分由三地政府在协商基础上按比例分成,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按照当时会议达成的合作意向,深圳市将会同东莞、惠州市开展试验区规划建设前期工作,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合作模式,明确试验区的选址、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主导产业等因素。“条件成熟后,共同向省政府提出。”

记者了解到,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的构想最初是由深圳市提出来的。去年9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还就《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规划研究》进行公开招标,希望明确深莞惠协同试验区的目标定位、发展路径、空间结构和重大基础设施安排等,创新区域协调机制与合作模式,推进三地产业协同分工、空间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深莞惠交界地区发展水平。去年12月,该研究项目公示了中标结果。不过,该试验区目前还在探索研究阶段,还没有形成具体选址等实施方案。

“规划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的想法很好,可以打造创新发展的平台。”惠州市政协常委、惠州学院教授、惠州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瑞卿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深莞惠可以先行先试,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进行更多探索与实践。

■声音

借力深圳补创新短板

多名专家此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规划建设试验区,有助于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和产业融合发展,但关键要看未来如何推进。

“深圳是创新中心,有这么多创新资源。如果深莞惠实现融合发展,不管是对东莞,还是对惠州,充分借助深圳的创新力量,盘活自身创新资源,是有好处的。”林江认为,规划建设试验区,对于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和创新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胡瑞卿表示,选取一个片区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关键是要做好规划,真正动手做起来。

胡瑞卿认为,要做好产业等方面的规划和定位,研究深莞惠分别可以提供哪些资源,共同把某一个或某几个产业共建好。

林江则认为,深莞惠推进一体化有较好的基础。从历史渊源、地理位置、产业互补、民间交往、文化相融等方面来看,深莞惠一体化甚至比广佛肇、珠中江的条件要好,“深莞惠一体化还有很大的空间,应加大力度推进。”

林江表示,经济要一体化,轨道交通的连接是重要的抓手,但这些只是融合的开始,距离真正的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林江看来,尽管深莞惠三市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前些年一体化进程并不是那么迅速,未来的合作空间还有不小,关键是怎么打破行政藩篱,真正放下心结,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推进融合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如土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

胡瑞卿说,惠州具有土地空间、生态环境等优势,不单单限定在临深片区,也可以选取其他区域进行合作,促进联动发展。结合自身产业优势,惠州可以与深圳、东莞好好对接,看看哪些创新成果可以在惠州进行转化,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对于惠州来说,要做好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的分析,引入深圳、东莞等地的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进行精准对接。”胡瑞卿表示,目前,惠州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不错的基础,但还有提升空间,需要提供一个创新平台。

新闻推荐

麦鲮身有白点或感染孢子虫

草鱼混鲮鱼,最近发现麦鲮鱼身有一点点白色,请问是怎么回事,应该怎样应对?渔行家支招◥>鑫维康渔药(李江):这个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