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名镇之元善、忠信 商贸兴盛人烟稠密的省中心镇

河源日报 2019-07-07 06:14

■连平通往上坪的一座高脚桥,桥上轿夫抬轿,桥下河水潺潺。大约摄于1910年至1912年期间。■元善颜氏家族人物。在清代,元善颜氏是惠州十属第一大族。大约摄于1903年至1908年期间。原图现藏美国南加州大学。连平县地处新丰江上游,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虽有东江、北江两大水系6条河流纵横全境,但水路交通并不畅旺。尽管如此,元善和忠信两镇仍崛起于九连山下,成为商贸兴盛、人烟稠密之地。

文:本报记者凌丽

第一节东江、北江两大水系纵横连平全境

连平山水向来为人传颂。地处粤北九连山区的连平县,地形复杂,为山区、盆地,属喀斯特地貌,其山水林地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美景。风景秀美的内莞,素有“小桂林”“广东香格里拉”之誉。

连平拥有两大水系,一为东江水系,主要支流有连平河、大席河、忠信河及大湖河,流域面积1965.5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3.11%;一为北江水系,主要支流有陂头河和贵东河,县境内流域面积313.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25%。

连平河、大席河、忠信河、大湖河、陂头河、贵东河6条主要河流纵横连平全境。其中,连平河发源于元善镇的黄牛石山麓,往西南流经元善、溪山、隆街,至隆街镇塘河口汇入新丰江;大席河发源于上坪镇中村的尖峰岭(海拔732.9米),流经上坪、内莞、元善、田源等镇,至田源河头村和石坑西约2公里处出县境,流入新丰县;忠信河发源于和平县青州蚬仔塘,向西南流经锯板坑东侧,折向南流经九连、油溪、忠信,至忠信石塘水出境汇入河源市郊区河流。大湖河发源于和平县青州乡和尚栋之北,经下礤流入县境,流经大湖镇,与溪水、清沟水、河洞水支流汇合后,至敖岭出县境,流入河源市郊区河流。属北江水系的陂头河,发源于陂头镇的分水坳,流经陂头镇的三水、腊溪、莲光、夏田村,至夏田径口流入翁源县,河长25.3公里,流域面积184.5平方公里。另一条是属北江水系的贵东河,发源于江西省大吉山之南,向西南流经狗背坑至塘田,沿途有寨背坑水、蒲洞水、大华水、嶂背水、花山水、杨公坑水等诸水汇入,流经蒲洞、贵东圩至其吉围入翁源县境,河长16公里,流域面积128.9平方公里。

明崇祯七年(1634年),置连平州,州治设在元善镇。建县之前,连平曾分属过很多个地方: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连平属南海郡,为龙川县所辖。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三国时期,连平分属南海郡龙川县、桂阳郡浈阳县地。东晋时期,连平属东官郡(郡治在今深圳)。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至明正德十二年(480年至1517年),连平先后属河源县、浈阳县、龙川县、循州、翁源县管辖。明正德十三年至崇祯六年(1518年至1633年),连平分属河源、翁源、长宁(新丰)、和平县。

连平、和平两县,曾在1958年11月合并,称为连和县,隶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1962年6月,连和分县,恢复和平县建制,改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988年1月新设河源市时,为河源市所辖。

第二节元善:曾为连平州治,得名于首任知州

连平县名来由,与九连山有关。《嘉庆一统志》“惠化都”条云:“今连平县治以九连克平为名。”

连平县治一向设在元善镇,元善在连平县中部、连平河畔,原名周陂,为惠化都驻地。

为何将周陂改名为元善?这是为了纪念连平第一任知州牟应受(字子咸,又名元善)。牟元善是位真正为国为民的官员,在草莱初化的连平州做了建城、抚民、劝耕、兴教等大量卓富建设性的工作,崇祯十二年(1639年)死于任上。州民为了纪念他,建起了牟爷祠,并将州治改名为元善。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连平改州为县。新中国成立后,元善仍为县驻地,1966年5月曾改名为红阳镇,1982年6月恢复元善旧名。

清代惠州府第一大家族

出自元善

元善镇在新丰江上游,东与县内人口密度最大的忠信镇接壤,南邻溪山乡,西连陂头镇,北靠上坪镇,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崇祯初年连平建州后,曾建有州城,占地面积0.36平方公里,设东、南、西、北4城门,后经不断扩建,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已颇具规模。民国时期,部分古建筑物被日军飞机炸毁,连牟爷祠也遭罹池鱼之殃。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大部分古建筑物被陆续拆除,至1988年,城北、城西部分古建筑物基本保持原貌,城墙、城门、州署、学宫及大部分府第则荡然无存。

建立州治之前的元善,人烟稀少且分散,土匪占据山林,随时出没,百姓人身安全尚成问题,更遑论发展工农业和商业。直到明末连平建州时,全州也只有“男妇2300丁口”,男子多务农,“深山无人烟处,犹烧畲种蓝。伐木种香覃。”

明末建州后,知州牟应受兴教化、重农桑、促贸易,不久又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清代,元善的人口逐步增加。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连平州有居民9938人。元善镇建州以来,便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到清末取消科举制度前,一直享有“科甲蝉联仕宦显”之誉。清代惠州府第一大家族——颜氏家族便落户元善,以“一门三代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闻名朝野。1988年,元善镇有人口54116人。到了2016年,元善有户籍人口7.63万人,下辖15个村委会、5个社区居委会。

始于明末的东昌圩

元善镇是粤赣边界较大的商品集散地,商贸活跃,茶叶、香菇、木耳、竹席、蜂蜜等土特产闻名省内外。漆木坳茶叶选料上乘,制作精湛,味香醇厚,是九连山名茶之一;香菇肥厚,清香爽口,每年大量土特产出口,远销东南亚地区。

元善最早形成的圩场是州城东门外的东昌圩,这是一条短而狭的商业街,时有店铺10多间,“贸易薪米,州民便之”,不过只简单交易一些柴米油盐及日常所需物而已。

东昌圩旁是河流,每天都有不少木船往来,装运货物的停舶不下百余号。这些木船一般可装载货物三四千斤,主要运载白糖、红糖外销。

明末清初时的广州、河源、惠州、兴宁等地的商业,逐渐因水路畅通而兴旺发达。流风所及,带动元善的商业也兴盛一时,东昌圩内有杂货店谢永记、宏昌、悦昌、泉记、名利等;客栈有广正顺,又有云记香烛店、余福光的算命卜卦、余观惠的打铁店,以及新昌、安顺、源合等商号。清雍正三年(1725年),因东昌圩连年遭洪水侵袭,街民呈请州守胡功成,将圩迁入城内,即现在的县城东街。

雍正八年(1730年),仅州城元善的东昌圩,商店就增加到30多间。其中饼店2间(益合、裕合)、京果海味店5间、龙烛店1间(隆和)、染布油箩店1间(谦和)、烟丝店1间(复兴)、肉店1间(景泰)、酒店1间(来记)、榨油店1间(英和),米店、米粉店、豆腐店及缝衣店等铺共7间。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店铺,经营的商品除了原有的盐、糖、土纸、日用品外,还有烟、酒、肉、菜、粮、油、陶瓷、布匹、调味品、祭祀品和文化用品等外来货,销售量都较大。

民国时

连平已有“快递小哥”

据《连平州志》载,连平县城“封域不广,又非辐辏之区,商贾贸易者鲜,市虽数处,俱系粮田,灌溉不及,弃之则粮无所出,因设圩以输饷,俾民间有无通易,亦权宜之策。”

到了民国时期,连平县的圩镇由州治时期的13个发展至23个,但总的来说规模小,数量少。州直辖区各图、铺,陆续建立或扩展了圩场,共计8处,但规模仍较小,一般只有店铺3间至7间。当时贸易形式单一,除了百姓之间互市少量农产品外,主要是销售一些副食和日用品。经营者在当地销售这些货物的同时,还雇人肩挑贩运至邻省江西的龙南、全南和定南等地销售,但量都不大。

这些陆路只有崎岖的山道,多为县城通往忠信、隆街、上坪、陂头等镇的乡道,往来交通很是不便。连平县始筑公路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筹建官(翁源官渡)汕(汕头)公路连平路段(陂头至忠信)。因此,在明清至民国期间,较为大宗些的货物运输,多走水路。

元善镇的水路,主要有隆街河、忠信河和新丰江等,元善、隆街、上坪、忠信等地的大米、生猪等,由隆街河运往河源县,盐、糖、煤油、布匹等,由河源从此河运往隆街。

民国时期,麻陂河床日浅,往返船只仅能到石龙装卸货物。上世纪50年代以后,此河河道淤塞,不再行船,但此时外地商人流入渐多,商品日增,按专行开设的门店趋多,有副食品店、旅店、小百货店、成衣店、中药店、西药店、饭店、烟丝店等,颇为繁华。

县城所出产的炮竹,是连平县清代及民国期间一桩大的工业。经营此业的,在民国三年时仅有10余所,到1935年已猛增至七八十所;产品主要销往东、北两江街市,东江有河源至潮梅各地,北江有翁源至韶关各地。因交通不便,这些货物全靠苦力肩挑至各地销售,或由客商前来采办。(谢逸生《连平爆竹业调查记》,1935年)

连平主要土特产为土纸,则销往河源、惠州等地。其时,忠信的毛边纸、东庄纸以及上坪的粗纸颇负盛名,产销俱旺。量小的货运,则多采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商家也经常采用“快递”方式,写下信函,寄到翁源、河源等地的商家手中,说明要什么货物,各地商家便按单采办好,然后雇人肩挑送货上门。但总的来说,水路不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明、清至民国期间连平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到了水运消隐、陆路交通大发展的年代,作为连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元善镇的经济社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是省定中心镇,连续10多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城镇”。2016年,元善镇的农业总产值达2300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431643万元。

第三节忠信:曾是连平

人口密度最大的镇

离元善不到一百里地的忠信,是连平县人口密度最大的镇。1936年《我们的教区》杂志描述为“地积辽阔,人烟稠密”。1988年,连平县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忠信镇,每平方公里为470.42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贵东乡,每平方公里仅为40.83人;人口规模最大的是元善镇,为54116人;人口规模最小的是九连乡,仅为5047人。

在明代中期,忠信隶属河源县,曾设忠信巡检司。明末连平建州,便割忠信给连平管辖。

“忠信”地名,含意丰富,始于明初,取义于当地人对明王朝“忠义信实”。同时,它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儒家推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这些道德伦理,“皆在万善之中”。

忠信街头的“风水战”

忠信地处新丰江上游、忠信河与高莞河交汇处,“忠信水经司前至合江,与长宁水汇合流至河源。”地势平坦广阔,素有“忠信小平原”之称。据说,曾有风水先生登上黄岭山顶,仔细观察忠信地形,发现忠信老街建在两河中间,东南边是忠信大河,西北面是石人坑小河,如此看来,忠信老街像在大河中航行的一艘船,船头在下街门,船尾在上街头。

“忠信老街是风水宝地啊!”风水先生激动地说。

人们纷纷问原因,风水先生解释道:“忠信街像船形,船能沟通水陆,在这里做生意,一定能财源通四海,生意达三江!”他又神秘一笑,补充道:“这更有利于外地人在此经商。”

忠信街的“船”名传出去后,不少外地商人便来此抢占市场,与当地豪绅发生争夺,大家都想成为“船主”,结果两方矛盾不断加深。

民国中期,地处连平、和平、忠信三县交界处的忠信镇发展迅速,来到忠信做生意的,大多是兴宁、大埔、潮州、河源、福建等地客商。当地人在忠信街经商的为数甚少,只是开几间小杂货店、饮食摊之类的小档口。

外来商人不仅把生意做活、做大,还逐渐地建起行业商会,以县或地区为单位成立“同乡会”(实际是帮派),如兴宁籍的“齐昌会馆”,大埔籍的“茶阳公所”,河源籍的“槎江行”,潮州籍的“潮瑞馆”等。这些行会一方面是为保护相同籍贯的“老乡”不受欺凌而设立,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当地豪强的抗衡力量,其中有名的领导者是王守成、董茨梁。

本地商人势力也不弱,头号人物便是油溪的黄飞山。黄飞山为稳定当地市场秩序出了不少力。曾有奸商联合抬高米价发售,被农民告发,黄飞山即捉拿了该奸商,令之游街示众,并没收了他们的大米给举报者。

黄飞山还修筑了忠信街上街头大石孔桥和忠信文昌阁庙。有人认为,黄飞山此举另有意图。

风水先生说过,忠信地势如船,船主外发,忠信街的商号干不过外地人。黄飞山调查时也发现,忠信大商号有十数间,中、小商号也有一百几十间,每年都被外商赚走了上千万元。黄飞山不想将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他找来一个风水先生,听从他的建议,在忠信街下街门船头上插上一支“船篙”,不让这条“船”随便航行。经过策划,当地很快就建起了一座全忠信街最高的四层独立楼房“文昌阁”,远看这座楼确实像船篙。在上街头“船尾”处,又建造一座大石孔桥,作为拴住“船尾”的大铁缆。

外地商人知道黄飞山的用意后,曾想破坏、拆毁文昌阁,但时间慢慢过去,对外地商人的生意好像也没多大影响,而黄飞山在当地又很有威望,阁与桥都没人敢动。黄飞山退休,黄玉瑞、黄耀卿、黄雅雨等陆续接任后,外地商人还是没敢去拆除这一阁一桥。

新中国成立后,文昌阁因年久失修,为过往行人安全计,当地人才将阁拆了一层。石孔桥则毁于抗战期间日机的轰炸,新中国成立后修建复原。

十里八乡货物汇聚忠信

忠信地区并不仅限于忠信镇,还包括高莞镇、油溪镇、三角镇、大湖镇、绣缎镇等。在明末建州前,连平县内最早设置、形成的圩镇,有惠化片、隆街片和忠信片,忠信片基本上是现在所说的忠信地区,包括油溪、高莞、大湖、绣缎的百口洋塘圩、黄岭圩、石子坝圩、曲湖圩、十排圩、官陂圩。十里八乡的货物汇聚到忠信,又从忠信运到河源的各码头,再由东江水路转运至各地,商贸活动频繁,各种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形成了后来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的“忠信花灯”和“上灯”(又称“吊灯”)习俗。

如今的忠信镇,是广东省中心镇、省教育强镇、第三批全国小城镇发展与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当年的便利水路虽已不复存在,但陆路交通日益发达,粤赣高速公路,省道官灯线、忠定线及汕昆高速公路纵横境内。

新闻推荐

假查票,真办卡

6月21日,在惠阳汽车总站乘车的秦先生刚过完安检,有人拍了一下他的后背,说“先生,把你的车票和身份证拿来一下”。秦先生以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