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毅:56年粤剧人生“梅开二度”第一人

晶报 2019-07-02 06:24

2002年,第19届戏剧“梅花奖”在宁波颁奖,冯刚毅第二次荣获“梅花奖”。

“风雪夜归人”剧照,冯刚毅饰魏连生,郑秋怡饰玉春。

冯刚毅饰驼哥,苏春梅饰金兰。

冯刚毅在晨练。

“空调、西瓜和WiFi ” PK“躺椅、摇扇和听粤剧”,你站哪边?

关于夏天的理想状态,年轻人和老一辈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年轻人的耳机里音乐五花八门,唯独缺了传统戏剧,听不懂甚至没听过也是普遍现象。但对老一辈的广东人来说,听粤剧才是最有生活韵味的事。

40年,当深圳从边陲小镇蜕变成国际大都市,伴随着人的集聚也带来了五湖四海的文化,催生出一批具有时代印记的文艺名家。为了让更多人聆听到时代声音,2019年“深圳文艺名家推广计划”再度起航,今天我们聆听文艺名家冯刚毅“梅开二度”的粤剧人生。

粤剧在他的生活里扎了根

生于广州的冯刚毅也是听着“广东大戏”长大的,那个时候满街满巷,村里面的广播,放出来的都是粤曲,谁都喜欢听戏看戏。为了有机会接触剧团看戏,他在戏院帮观众带座位。终于16岁那年他第一次穿着戏服登台演出。

1963年4月冯刚毅考入博罗县东乐粤剧团学艺,1965年底调入宝安县粤剧团,1971年因剧团解散,调入该县文艺宣传队,1974年调回重新组建的宝安县粤剧团(深圳粤剧团前身)。冯刚毅的粤剧之路走得波折,但很坚定。

别人是10年磨一剑,冯刚毅用了16年,每天除了演出,剩下的时间全用来练功。摸、爬、滚、打,琢磨唱腔,“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他一点都不觉得苦。

终于在1979年因粤剧《鸳鸯泪洒莫愁湖》一戏成名,冯刚毅多情公子徐澄的形象在粤剧界崭露头角,那个时候他32岁。

“梅开二度”出在深圳

一个时代,一个时期造就了一种艺术一种现象。

从临时搭建的小戏棚到有固定的戏台,在粤剧几百年的历史里,广东艺人不断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让这项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作为一位老戏骨,冯刚毅见证了粤剧半个多世纪的变化。

不像在“老火靓汤一样温润”的广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粤剧在深圳来得更热烈些。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后,开放的政策为粤剧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冯刚毅所在的深圳市粤剧团更是演出不断。

1984年《风雪夜归人》在中国粤剧界爆红,在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赢得观众一片叫好。

1989年4月,冯刚毅凭借《风雪夜归人》成为粤剧界摘“梅”第一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传统艺术受到严重冲击,粤剧市场黯淡萧条给冯刚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1990年他转行当了一年多的出租车司机,其间虽然物质上得到填充,但他心里始终放不下粤剧 ,在1992年冯刚毅决定重返粤剧舞台。

回归后的冯刚毅开始改变戏路,一改往日俊朗小生形象,演绎了“丑生”驼哥新形象。2002年,冯刚毅凭借《驼哥的旗》获中国第十九届戏剧“梅花奖”,成为广东粤剧界“梅开二度”的第一位演员。

冯刚毅说:“粤剧能够获得梅花奖,二度梅不是出在我,而是出在深圳。”

退休后仍然心系粤剧团

“不同的戏,不同的角色,我都希望能够进去。”16岁开始唱粤剧,72岁仍站在台上,整整56个年头,粤剧在他的生活里扎了根。

冯刚毅最辉煌的几十年是在深圳粤剧团度过的,现在退休了仍然时时心系粤剧团,主动请缨去粤剧团做艺术顾问,帮助年轻演员讲戏、排戏,他想要把粤剧的东西传承下去。

在深圳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粤剧始终生长在城市脉络里。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艺术要获得新生活力,更需要结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大胆突破,艺术的生命力就是不断创新。舞台是艺术的延续。

今天我们致敬老一辈粤剧表演艺术家,同时更需要年轻演员注入新生活力,延承粤剧精粹,留住城市文化根脉,让这场经典大戏成为深圳一张鲜活的文化面孔。晶报记者 邹振民

新闻推荐

李贻伟部署防汛救灾工作时强调 主动作为提早行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南方日报讯(记者/罗锐通讯员/管春枫)22日,全省防汛救灾工作视频会议一结束,惠州即在分会场召开会议,贯彻落实省视频会议精神,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