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帮助56人成功寻亲返乡市救助站长期滞留者增至199人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摘要]市救助站长期滞留者增至199人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宣传活动现场,市民在填写调查问卷。
声音
社工:正确引导救助,减少流浪乞讨行为
惠州市救助站社工陈隽介绍,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离不开广大市民和爱心人士的支持,尤其是在恶劣天气环境下,在街头碰到需要救助的对象时,可以及时协助救助站进行救助。
陈隽认为,对救助流浪乞讨者要讲究方法,不是给钱就肯定可以帮助到他们,甚至会助长他们的流浪乞讨行为。对于在红绿灯路口拦车乞讨的,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陈隽建议,碰到街头的流浪乞讨者或需要临时救助的人员,可以拨打110求助也可以引导他到惠州市救助站去。惠州市救助站电话是0752-2600782。
南都讯6月19日,南都记者从惠州市救助站举办的“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主题宣传活动获悉,今年以来,该站共接待和劝导救助人员1204人次,帮助56名精神病稳定者成功寻亲返乡;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25人次。截至目前,长期滞留惠州的流浪者已增至199人,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人脸识别技术,助力流浪人员寻亲
据市救助站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帮助流浪精神病人寻亲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由过去的登报、上网、上电视寻亲,发展到现在利用全国人口信息系统、DNA信息库、失踪人口库、公安机关采集指纹、人像比对等信息技术手段寻亲。
2018年3月份,惠州市救助站首次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帮助一位走失2年多的流浪精神病人找到了亲人。
该流浪精神病人叫骆某良,是广东省龙川县黎咀镇人。2015年底因精神状况不稳定而离家出走。2016年1月24日,惠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寒冬送温暖”行动的一次夜间巡查中发现了他,并实施救助。
当时的骆某良流浪在街头,神志不清,自言自语,无法正常交流。惠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将其送至定点医院治疗,待其体征稳定后,救助站将他接回站内进行照料。
在开展广东省流浪乞讨滞留受助人员寻亲返乡专项行动中,市救助站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对站内滞留受助人员进行甄别核对,最终确定了骆某良的准确身份信息。市救助站马上与当地村干部取得联系,经当地村干部与其女儿骆某确认,正是骆某良本人。
据统计,今年初以来,惠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先后帮助走失多年的滞留人员杨某龙、流浪精神病人何某彬、卢某保、李某品4人寻找到了家人。
长期滞留者逐年增多,救助托养压力增大
据该负责人介绍,今年寻亲工作虽有所突破,但面临的难度依然突出:一是部分受助对象因主观原因不愿回家,拒绝说出姓名、住址,甚至编造假姓名、地址、经历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仍无从查找;二是部分家庭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或家庭经济条件差,放弃或回避监护责任,拒绝接回家属,导致流浪人员继续滞留在站。
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5月31日,惠州市救助站共接待和劝导救助人员1204人次,其中成年人886名,60岁以上老年人72名,女性69名、残疾人54名、街头救助229名,公安部门送来118名,省内外兄弟站送来10名,其他医院送来1名,帮助56名精神病稳定者成功寻亲返乡;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25人次,其中提供返乡车票2名,亲友或单位接领11名,送往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3名,护送返乡1名,护送至其他站1名,目前站内无未成年人滞留。
目前,惠州长期积压的流浪滞留人员有199人,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救助和托养压力不断增大。
为提升滞留人员的身份核查和寻亲服务能力,完善流浪乞讨人员身份快速查询机制。惠州市救助站借助公安机关的“人脸识别”技术,对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共计193名滞留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人脸信息采集,并通过现场核查识别和逐一比对。截至今年5月31日,共通过采集照片进行人像比对核查164人,其中疑似身份清晰8人;通过现场人像比对核查165人,其中疑似身份清晰52人。
半年来,受助儿童都已安全离站返乡
在今年儿童节前夕,市救助站领导和工作人员前往定点安置机构,开展“六一”慰问活动,回访看望安置的孤残儿童。
据了解,根据受助儿童的实际情况分类施救,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回归家庭;对因各种原因滞站满3个月仍无法找到亲属的,按要求向主管部门提出安置申请,经批准后安置至定点机构抚养,落实跟踪回访制度,尽最大能力为受助少年儿童提供服务。半年来,惠州市救助站的受助儿童都已安全离站返乡。
加强安全检查,确保事故零发生
日前,南都记者在惠州市救助站看到,该站实行行政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巡查制度。值班人员配备有金属探测器,对入站受助人员进行安检,实行救助区实时视频监控,有效防止了求助人员携带打火机、管制刀具、尖锐物品等危险品入站,确保了事故零发生。
今年初,市救助站还对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惠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三荣军医院、中信惠州医院、市社会福利院等医疗托养机构开展专项排查工作,着重检查了托养机构及医疗机构的设施条件、承接资质、服务质量等,对排查中发现的隐患及时上报,并积极协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努力营造良好的医疗托养条件。同时,在今年5月份,还完成了省厅组织对医疗托养机构的交叉督导检查工作。
寻亲故事
离家出走十八年,通过“寻亲”和家人团聚
日前,市救助站通过多种寻亲方式,为一名走失18年的流浪人员寻找到了亲人,亲属激动地致电该站并寄来锦旗表示感谢。
2017年10月24日,惠城区水口派出所给市救助站送来一名衣着脏乱、神情恍惚的男子,一直在自言自语,目光呆滞,对工作人员的问话答非所问,语无伦次。
经询问得知,该男子在隆生大桥附近流浪多日,不知道是哪里人。救助站工作人员将其送入定点医院,经甄别确定为精神病人并留院医治。经过四个多月的治疗。该男子神志终于恢复清醒并自称为广东省河源人。
为帮助他早日回家团聚,市救助站想尽各种办法与其沟通、开展心理疏导,并通过在网上发布寻亲信息、登报寻亲、联系公安部门采集血样DNA及指纹鉴定等方式对其身份信息进行逐一核对。最后经多方协查,该人极可能是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临江镇离家出走十八年、连户籍都已注销的居民江某。
该站通过当地村干部与其亲属联系比配身份信息,经过比配身份属实后,该站立即和当地民政部门全力配合为江某办理恢复户籍的工作及协调办理社会医疗保障等相关手续,并将其护送返乡。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郭秋成
实习生许钊震通讯员廖玉霞
新闻推荐
惠州日报讯(记者刘乙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市民对育婴师的需求不断加大,对于育婴师行业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昨日上午,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