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茶馆》下月亮相惠州 7月5日、6日在西湖大剧院连演两晚
四川话版《茶馆》完整保留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图为《茶馆》剧照。受访者供图
7月5日、6日,著名话剧《茶馆》将亮相惠州西湖大剧院。为进一步提高观众对话剧表演艺术的认识,引导观众更好地欣赏话剧,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茶馆》的时代内涵和艺术特色,日前,“惠州市文化惠民大讲堂系列活动之老舍话剧《茶馆》名家观影讲堂”活动在西湖大剧院举行。欣赏电影《茶馆》,现场朗诵《茶馆》经典台词,聆听名家演讲,百余名“茶馆粉”享受到一顿文化大餐。
京韵变川味演绎别样《茶馆》
说到话剧,老舍先生的《茶馆》是绕不过的经典。自1958年首演至今,历经六十多个春秋而经久不衰。诞生于1958年的北京人艺版《茶馆》,更是广受欢迎。
活动上,主办方负责人介绍,即将登陆惠州的《茶馆》是2017年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携手北京人艺四川籍导演李六乙打造的四川话版《茶馆》。
四川话版《茶馆》完整保留了老舍原著的故事情节,以北京老裕泰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切入点,讲述了戊戌变法后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
在四川话版《茶馆》中,观众有机会看到四川的茶馆文化与原剧本故事的有机融合:四川盖碗茶取代北京大碗茶,四川特色竹椅取代北京长凳,甚至还有成都街头的老招牌与当地特色小吃等。无论是场景中正在采耳的茶客,还是背景音中“冰粉儿、凉糕、凉粉儿、凉面”的吆喝声,又或是茶客身下“吱吱喳喳”作响的竹椅,都会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川味。剧中春熙坊、钟水饺等舞台布景具有强烈的成都标识,再加之四川话诙谐幽默、风趣搞笑的特点,给周旋于各色人等中的掌柜也添色不少。
京韵变川味,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样能让观众感受到自己在和老裕泰茶馆一道,经历那个时代的兴衰与悲喜。
据悉,四川话版《茶馆》采用四川方言演出,不过观众不用担心听不懂,因为现场将配有大屏幕显示普通话字幕。演出时长为210分钟(不含15分钟中场休息)。
在“小茶馆”里读懂“大社会”
在名家观影讲堂活动中,中国作协会员、广东作协理事、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为“茶馆粉”们分享了如何欣赏老舍话剧《茶馆》。他说,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除了文学剧本创作之外,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剧中,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把这些市井百姓、三教九流,贩夫走卒等小人物放在茶馆里,用他们的生活变迁来反映社会变迁。”陈雪说,一个茶馆就是一个社会时期的缩影,可谓是“小茶馆大社会”。在剧中先后出场的人物中有应时改良以求生计的王利发、实业救国的资本家秦仲义、清宫里的红人庞太监、信洋教的马五爷、贫苦农民康六、说媒拉纤的刘麻子、国民党官员沈处长、女招待丁小宝等。这些人物看似隔行隔山,并没什么太多的联系,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剧情发展,他们在茶馆里串起了50年光怪陆奇的人生故事,折射出旧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现实。
陈雪说,《茶馆》既是老北京街头现实生活的多角度呈现,也是三个历史时期50年间社会风云变幻的缩影。话剧是一种文学,更是一门语言艺术。剧中50余名人物,有旗人、资本家、太监、洋教士、农民、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和国民党官员等。虽然人物众多,但老舍通过场景设置和对话独白等,突显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舞台群像,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寓意,成为一部经典的传世之作。
南方日报记者卢慧
通讯员袁美霞
新闻推荐
本报讯(龙华新闻记者黄晓华通讯员劳大荣万小兰)6月14日,茜坑社区党委组织各支部党员前往惠州参观叶挺纪念馆,开展“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