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强班子提升组织力 规范制度增强战斗力 历史遗留问题村的巨变

南方日报 2019-06-20 06:36

仲恺区东升村第一书记张毅(中)慰问村里老人,帮忙解决问题。

惠阳区乌坭埔村第一书记骆海华(右)查看村水池建设情况。

持续多天的“龙舟雨”,一阵接一阵地下。惠阳区永湖镇乌坭埔村的村口边,小河浑浊的水涨起来了。

6月中旬的一个下午,乌坭埔村第一书记骆海华冒着绵绵细雨,和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佳茂来到村口的小桥,商量着下一步建设的问题。“春节前开始清淤工作,清理了一米深的淤泥,完工后可以发挥蓄水、抗旱、防洪的作用。”骆海华擦去脸上的雨滴,指着眼前的小河告诉记者。此前,灌溉用水一直是当地百姓抱怨甚多的问题。

一件件民生“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离不开村党支部的带领。

实际上,不论是乌坭埔村,还是仲恺高新区东升村、惠城区村头村,随着第一书记的进驻和整顿,不但改变了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局面,而且随着一批民生工程的落实,村“两委”也重新赢得了村民们的普遍认可,齐心协力与村党员干部们扭成了一股绳,让乡村回到了良性发展的正轨上来。

提升组织力、增强战斗力,是基层农村党组织建设的目标。“"战斗堡垒"的战斗力强了,才能真正带领群众一起干事创业,解决群众碰到的现实难题。群众对党组织、对村干部们更信任,也能分享到乡村振兴发展的红利,对村庄发展的未来更有信心。”惠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叶石界

1惠阳区乌坭埔村

化解历史问题,村党支部的威信高了

一辈子生活在乌坭埔村的村民杨碧强,跟村里大部分村民一样,多年来一直种植水稻、花生、黄豆等作物。但是这个地势平坦的农村,一直被夏涝冬旱所困扰。“主要是缺乏一个蓄水的湖。”如今,杨碧强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再过几个月或许再也不用为农田用水问题而担心了。

自骆海华担任第一书记后,就把解决村民灌溉用水这个“老大难”问题放在要重点解决的议程上。

在惠阳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投入240万元用于清理淤泥、引入活水,如今乌坭埔村终于有了自己的“蓄水池”,年底完工后,村里2000多亩的农田都将不再受困于没水的问题。

外出的村民回到村里,还会看到这样的变化——3.5米宽的村道已扩宽至5.5米,增设了36盏路灯、在村的主要路口安装了7个治安监控,从此村民夜行不再担心安全问题……

在一年前,当地的村民还有不少意见。

资金、土地,无疑是村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早在2012年,村里的集体土地被征用后,因为一些村民对征地款分配持不同意见,资金一直躺在集体小组账上,直至去年都分不下去,群众意见很大。骆海华和村干部们深入村小组,挨个村民去沟通,最后解决了分歧,将征地款顺利分到村民手里。

也是在7年前,永湖镇在乌坭埔村盘了一块工业用地后,则因为用地指标问题而一直没有落实好土地回拨工作,引起了村民的不满。直至最近,在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等的努力下,终于争取回了用地,目前正在办理手续。

这些存续多年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背后,不仅因为村里来了个第一书记,更因为解决了软弱涣散的问题,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两年前换届后,乌坭埔村却出现了支委委员不足的问题,村党支部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村“两委”班子成员处理事情不够有魄力,战斗力也不强。加上村里多个存续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乌坭埔村成了党组织软弱涣散重点难点村。

去年7月,惠州市档案馆副调研员骆海华来到乌坭埔村担任第一书记后,首先配齐了党支部成员。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部分党员群众“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进取心不够。”骆海华说,对于村干部存在的畏难情绪、应付心理,村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具体措施、完成时限、责任人,让每个人都明确责任。此外,还请区委书记、镇委领导班子、村第一书记为党员群众上党课等,激发党员群众的主动意识。

村庄要改变,也离不开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对此,今年2月份,村“两委”组织了一场清洁活动。在村干部们和志愿者的带动下,村民纷纷自发扛起锄头等工具,加入到活动中。“鼓励大家参与清洁活动,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也激发大家爱护环境、共建家园的意识。”该村一小组组长杨军明告诉记者。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有力的“战斗堡垒”,需要制度保障。

这一年来,乌坭埔村制定村党组织工作规程,规范村“两委”办事制度,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健全村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工作机制。同时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组织管理,确保村级账目更加透明化,进一步提升了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和公信力。

在乌坭埔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院里面的公开栏,按党务、政务、会议情况、财务往来、集体三资、政府拨款等模块,按月清晰地公开了村里的工作进展。在公开栏的另一边,公布的是公共服务站限时办结制度、承诺制度、首问负责制度、村委会学习制度等。

“制度让干部、村民都有章可循。”骆海华对记者解释,比如首问负责制,就是最先受理村民询问或者办理事项的工作人员,要负责把这个事情处理好,或者协调、督促问题的解决,这样每个村民的事情都明确了负责人。

“村里重大事项,由党支部提议、党员大会审议、由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这个过程每个党员都可以提建议,也让党员都知晓每个决策的情况,从而提高党员的积极性和精气神。”骆海华说,针对过去“三会一课”开得随意的问题,也通过完善制度严格执行。

在永湖镇纪委书记朱伟荣看来,经过一年时间的整顿,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解决了不少短期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而且也让党员群众的思想观念都有了转变。”他感慨地说,村党支部在群众心中的威信高了,带领群众致富的力度也更强了。

2仲恺区东升村

逾60个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过半

惠州电子信息工业的重镇在仲恺,仲恺的重镇在陈江,而东升村则是其中的心脏地带——三星电子、中京电子、思科潼湖科学城、海格科技……一批重量级产业项目,都分布在这个5.5平方公里的村里。

但这样一个工业重点村,基层治理却问题重重。

去年5月份,包括村党总支书记在内,原村“两委”5名成员中有3名由于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逮捕,加上村里原本村民之间激烈的矛盾,东升村成了软弱涣散党组织重点难点村。

村“两委”支离破碎,没有领头羊,村里便如同散沙。

要回到发展的轨道上来,首先便是补缺村“两委”干部——随后,陈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任东升村党总支书记,同时街道选派4名党建副书记挂点东升村党总支下属4个党支部。

去年7月25日,惠州市网信办专职副主任张毅来到东升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罢免原涉嫌犯罪的“两委”干部。

由于村民自治的特点,罢免程序颇为复杂——持续两个月才基本完成了这一环节。

为了让村“两委”规范运转,东升打出了一套“5+1”组合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规范村级组织公权力运行、全面强化“三资”监管、严格规范村级重大资产资源处置程序、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化进程、对村组干部实施规范化管理。

这套“组合拳”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基层的每一个神经末梢,成为东升村整顿软弱涣散的关键抓手。

比如在党建方面,村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组织生活会等工作,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和组织生活会30余次,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除了村“两委”班子的问题之外,摆在张毅面前的,还有一大堆历史遗留问题,梳理下来一共有61项,其中大部分涉及到土地问题。

令人惊讶的是,不少还是20多年前留下来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张毅知道,历史遗留问题不根本上解决,矛盾永远都在。

随后,他带着老村支书,梳理了一份包含61个遗留问题的清单,挨个问题找到相关村民了解具体情况。

东升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有点“特别”。如果不是那张门牌,在外人眼里,这个临时搭建的铁皮房,就是一个工地办公区。

8年前,原村委会所在土地被征用后,东升村的村“两委”办公点就暂定在这里。但由于置换地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本地的村“两委”干部在这个临时办公点一干就是好几年。“党群服务不能没有阵地。”直至今年3月份,在张毅和区、街道的协调下,终于落实了用地。

奎一小组的一个用地问题,历史更久。

早在1994年左右,因为建设广梅汕铁路,这个村小组一块涉及6000平方米的回拨地一直没有落实下来。经过不断沟通协调后,终于在最近确定了地块,让事情的解决有了实质性进展。

随着第一书记的到来,这份清单所罗列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超过30个,剩下的也在推进当中。

在东升村这个大项目集中的村庄,对工业用地有着巨大需求。由于不少存续多年的历史遗留土地问题得到了解决,村民对项目征地也前所未有地支持。

在党员群众的配合下,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进展顺利。去年以来,尧里片区完成交地32万平方米,中京技改项目交地6万多平方米,思科项目完成交地约56万平方米……目前东升片区19宗重点项目均按计划有序推进。

严格落实重大村务向党组织报告制度,党组织对村小组重大决策过程实行全程监督,东升村过去形同虚设、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变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

“村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出来了,村民风气好了,大项目落地的速度加快了,东升村的前景也越来越好。”仲恺高新区委基层治理办负责人魏新发感慨地说。

东升村,是陈江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的试点,其中贝陈小组被列为试点中的试点。

改革的做法是将村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确定了可以凭借分红的股份,固化分配到每个家庭中。“固化了股权后,彻底解决了原来每年因为分红而导致矛盾的问题。”张毅对记者解释说。

“一开始,村民不知道股改有什么作用,也担心有损失,因此对这个改革有抵触。”贝陈村小组小组长朱运良告诉记者,后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去解释沟通后,终于做通了所有村民的思想工作,让改革得以顺利落地。

“如果没有基层党组织强有力的战斗力和号召力,就很难获取村民的信心和决心,这个改革工作就很难推进下去。”朱运良感慨地说。

规范村级公权力的运行,对东升村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

“尤其是在土地领域,最容易出现贪腐等问题。”村委会主任黄建新告诉记者。

对此,该村研究出来规范旧村庄更新改造和规范村企合作等相关工作指引,最大限度规范了三旧改造、村企合作的前期流程,从源头上遏制由于村组干部直接与企业进行谈判对接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和重大隐患。

换班子成员、解决历史难题、让党组织生活重回正轨,都是硬骨头。对张毅来说,既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繁琐的过程。

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的一个角落里,摆放着一张折叠床。刚来那几个月,张毅几乎每个晚上加班后就以此为床,睡在办公室。

第一书记和村干部们白天忙工作,晚上和村民座谈,无数次的沟通,换来了干群的和谐和信心。黄建新这位老村干部看到了村里风气的变化。

早在30多年前,黄建新就已经是村干部,两年前退休,如今再次“出山”担任村委会主任。“以前村民小组开会,一开就吵架,总是不欢而散。现在至少90%都能到位,能团结和气商量问题。这个转变,我觉得就是党支部真正起作用了,有效果了。”他说。

3惠城区村头村

党员亮身份、锤炼干部队伍提升战斗力

6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刚刚下了一场大雨。惠城区汝湖镇村头村第一书记庄宇军和汝湖镇组织委员陈惠强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村道旁,查看正在修建的水渠。

“接下来有更大的雨,可能把泥冲刷进沟里堵住水,得安排工人疏通。”庄宇军跟村支部书记孙顺添商量说。

原来,旁边的村道只有3.5米宽,却是村里3个村民小组通往外面的主通道,往来车辆会车很麻烦,村民意见一直很大。为了拓宽道路,村“两委”决定将原来的水沟填平做路,并新开这条水沟。

庄宇军告诉记者,原本预计这个月底完工的,由于最近一直下雨,拖延了工期。不过有信心在7月完工。

在党群服务中心后面,还有一个星期前刚刚种下的香樟、沉香、黄花梨等树苗。在大门前的广场,榕树讲堂等乡村课堂的招牌也相当醒目。

这一切都是在这一年里发生的变化。

令人惊讶的是,2017年换届后,村“两委”只有一名党员,没法建立党支部。村里面党员都已年岁过高,年轻党员则都外出工作,也就一直都没法选出新的党支部成员。

为了填补空白,镇里专门派了两名干部到村里组建党支部,担任副书记和支委。

但这样一个支部,日常的组织生活不规范、学习也开展得随意,支部在村里的存在感比较弱,更不用说起到带头作用。

去年8月,团市委副调研员庄宇军来到村头村担任第一书记,第一件事便是亮身份。为了搭建村党支部,在本届新选上的村委会干部中,将三名符合发展条件的干部吸收为党员。

亮身份、敢担当,改变村支部和党员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是首要之举。

“过去的一年里,村里开展的活动都是以党支部名义牵头组织的。”庄宇军告诉记者,比如在村里先后组织了醒狮贺新春、广场舞表演、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元宵节庆祝、中秋游园活动,以及植树护绿等等,算下来,一年时间以党支部名义组织了群众文化活动超过20场。

此外,成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由党员带头做义工和安保服务。“由党支部带头开展村集体工作,关键解决了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战斗力不强、群众认可度不高的问题。”陈惠强评价说。

带头人队伍直接影响村头村的发展质量。

针对党员人数少、年轻党员缺乏的问题,村“两委”组织召开了年轻党员工作座谈会,面对面与年轻党员商讨村发展的计划,并试点推行外出大学生党员回村担任实习村官。目前,已经有3名年轻党员愿意回村担任村干部。

接下来,村头村还准备带领村“两委”干部建立选拔、培养村党员干部储备人选的工作机制,对有意向入党的群众,采取党群共推荐、共培养、共考察,让党员对党群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有意加入村"两委"班子的致富能人、大学生、退伍军人等,通过试行实习村官的方式,参与到村"两委"的日常工作,采取岗位锻炼、集中培训、结对帮带、跟班学习等方式,进行跟踪培养。”庄宇军说。

关键时刻党员冲锋在前,既是对党性的考验,也是对党员的锤炼。

在遭遇台风“山竹”等极端天气时,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者疏通水渠、转移群众、走访困难村民……一次次的行动,让党员在群众的心目中印象变得深刻,让党员的身份意识得到了强化,也凝聚了干事创业的民心。

让村民孙耀帮感慨的是,这一年来,村干部们开了很好的头,村庄变好了。“村民也支持"三清三拆",以前村干部们上门来做思想工作,不少村民不接受,现在发动群众干,大家都一条心跟着干了。”孙耀帮说。

新闻推荐

61所学校成立少工委 惠城力争明年6月底实现中小学少工委全覆盖

少先队员获表彰。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香金群彭红霞摄惠州日报讯(记者谢菁菁香金群彭红霞通讯员李嘉玮杨惠花)今年是新中国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