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名镇:老隆(下) 东江上游商贸兴隆重镇
■老隆因水运畅通而兴隆
老隆是龙川县较早设立商会为数不多的几个城镇之一。
设立商会,说明这一带的工商业已小有气候。虽然在明清时老隆商业尚不能与当时的县城(今佗城)相比肩,但其手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已在逐渐发展,其中最有名的是畅销县内外的老隆皮枕头及牛筋糕。
鸦片战争之前,海禁未开,老隆商业很是繁盛,发往赣、闽、浙等地的商品,亦由老隆转运。南京条约订立后,五口通商,海运大开,老隆的商业地位有所下降。
民国二年,东江小电船始航东江。但在冬天水涸时,电船则不能行驶。不久,整个社会经济开始发展,商品流通日盛,老隆因河道畅通、交通发达而又慢慢繁荣起来。
清代的龙川城,已设有各地工商业行帮组织,诸如嘉应、潮州、大埔、归博、福建会馆及一些行业公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龙川县在县城成立商会。商会设会长、委员若干人,会长由商界各行业头面人物担任。商会对内协调商人之间的关系,对外代表商界交涉各种事宜,协助当地政府征收税款等。
民国九年(1920年),商会随着县内工商业的发展得到改组和扩充,相继成立了县城、老隆、鹤市、铁场、黎咀、贝岭6个商会。
在这段时间里,龙川县逐渐形成了以东江上游的佗城、老隆、贝岭3个圩镇为中心的中、小圩镇27个。老隆的工商业开始加快发展。
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镇上工商界集资,创办了老隆电话所。民国二十年(1931年),商人罗源英兴建老隆电火局,从此老隆镇有了照明电灯。民国廿三年(1934年),广东省银行老隆办事处成立。民国廿九年(1940年),由外国商人和华侨捐资创办中国工业合作社老隆印刷社,首次用机械代替人工刻印文件、报表等。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首家粮食机械加工厂在老隆建立。不久,在老隆镇上,又兴办了大中华松香厂、昌明玻璃厂、造船厂、铸锅厂、食品加工厂等一批私营企业,商户摊贩逐渐增多。
为配合水运的陆路运输,老隆也很早就发展起来了。清初,龙川已有了木制独轮车作为陆路运输工具;民国十年(1921年)始有了自行车。民国廿五年,老隆建起飞行、祥益、益兴、如飞、顺益兴、天生、祥隆7家私营自行车出租公司或载客店。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设东江驿运兴合段老隆合作站,管理民间运输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设有公社搬运站。时至今日,老隆的装卸货工作已基本机械自动化了。
■抗战时老隆迎来商业黄金时代
1938年10月,华南战争爆发前,老隆是东江上游龙川、五华、和平、连平、新丰等县与江西定南、龙南、全南、寻乌等地货物交易的集散地。当时,老隆陆路交通,有长途汽车直通广州,费时“只不过”一天半,并有公路通兴宁、梅县。
广州、汕头相继失陷后,老隆在交通上的地位更日渐重要。广州失陷后,西、北江和江西及湖南大部需用的外货,都由汕头输入,经老隆转运至江西、曲江,上述各地的土特产亦汇集老隆,而后转运汕头出口。不久,汕头沦陷,东江与海外的贸易只剩下了由宝安县属沙鱼涌、叠福沙头角、深圳经惠阳的一条途径,各地所需货物由沙鱼涌等地请苦力挑至淡水,再从淡水用木船运至惠州,然后再由惠州用电船运至老隆,最后才分运各地。即使是潮梅与闽西南各县,一部分地区需用的外货,亦由东江经老隆输入。
老隆向东经兴宁、梅县可通往福建各地,向东北和平直通江西,向北则直达广东的战时省会韶关,不但是战时东江的交通中心,甚至成为通粤赣闽的重要通道。
老隆是抗战的大后方,但也时常遭到日机轰炸,损失很严重。最繁盛的横街、藏珠街等,被炸毁了数十间铺子。但日机炸得毁建筑物,却摧毁不了老隆人民的意志。
被炸毁的店铺,在1940年都重新建起,即便是老隆郊外,亦增加了不少用葵和木板建筑的小铺子和小住宅。在通往龙川城(佗城)的途中,东江两岸也新建了10余间用葵和木板搭起来的宽大的茶楼、酒家。因汽车在这里要用大木船运载过海,需要等候一段时间,乘客都要在这些茶楼、酒家里用膳、喝茶。街上的行人比平时倍加拥挤,酒楼、茶室生意特别兴旺。
但在这些临时建筑中,茶价比平时贵了不少。普通的茶价贵至每盅一毛或八分,排骨炒饭五毛钱一碟,普通旅店单人房每日的租金亦在2元以上。
因为很多人从广州、汕头等地逃难而来,老隆的房子供不应求,不像以前无人问津,租赁费亦水涨船高,普通一间中等房子,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但租金总在10元以上,而抗战之前的租赁费只不过二三元。一个人在老隆居住,每月仅食宿两项最少需国币40元以上,约比汕头沦陷前增加了一倍,比广州失陷前增加了2/3。
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普通的店员除伙食由东家供给外,每月只能拿到5元左右的工资;小学教员的薪金每月亦只有20元左右。东江物价上涨后,薪金不涨的人日子过得很艰难。物价上涨,光靠薪水很难过活,于是人们纷纷经商,尤其从事与运输和市场投资生意者为多。
为什么运输成了人们下海首选?因为战时老隆是东江交通中心,东江有运输公司数十家,他们在1940年左右的老隆都设有办事处。走在街上,随时都可以看到不少硕大的“某某运输公司驻隆办事处”的新招牌。在老隆酒楼、茶室、妓院以及一切享受场所的顾客,大部分是穿便衣、便鞋的“生意家”。
于是,在老隆形成了一种风气,以前不少救亡分子、热血青年,在广州、汕头沦陷后都变成了“新商人”,他们做水客,做运输公司及市场投资生意等,在商场中与老牌商家搏斗,使本来蓬勃的老隆商界更平添了不少竞争气氛。(1940年《东江交通中心的老隆》)
战时的老隆,商店增至400余间,人口最高增至1.4万人左右,每日往来客车不下百辆,可谓老隆商业的黄金时代。
1942年“省港大营救”时,老隆至韶关一线,便有两间商行参与了救援行动——老隆福建会馆附近的“义孚行”和河唇街的“侨兴行”,为从香港逃难而来的文化名人提供了住宿与掩护。
1946年,水路复通,老隆造船业一时甚为发达,在东江上经常行驶的电船有100余艘,民船有四五百艘。
■抗战期间多地货物由老隆转运
当时,运输到老隆并转运各地的货物,主要有洋纱、杂货、火水、电池、食盐、胶轮、青淀粉等,这些货物大多来自广州,也有不少由香港走私经惠阳运来,其中以转运兴宁一带为最多,约占总输入的70%,另一部分则运销赣南等地。
食盐产于惠阳,多运销到赣南各县及和平、龙川、连平,战时运往曲江、湖南者亦不少。土布多由兴宁而来,片糖则多出自河源。江西的烟叶、瓜子、豆豉,经老隆销往各地。
从老隆运到外地的货物,以竹木、五倍子、钨矿、谷米居多。竹木、纸把、谷米等本地土产,一路沿东江从河源、惠州,一路销至兴梅等地。产自和平县的茶叶,以南洋为主要销售地,香菇则运往惠、广、港及兴梅等地。松香也是老隆的大宗土产之一。
在老隆各商场中,活跃着东江、韩江和福建等地商人,其中以大埔帮之资本最为雄厚,兴宁人在此经商者亦不少。抗战胜利后,和平商人亦逐渐抬头(战时广州帮势力亦不小)。商店中以张兴记、元利福、建隆行、集盛丰、宏孚行资本最为雄厚,资本达百万元(按1985年黄金价折合人民币)的有“建隆行”、30万元以上的有“集盛丰”等。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仅在老隆经营百货、布匹、五金、文具、平码业、烟草、饼食、水产海味、陶瓷等店铺的就有135间。
老隆的食品加工甚是有名,牛筋糕在清初已享有盛名。民国时期,在老隆经营和加工饼食业的店铺有太和新、安吉、奇珍、和珍、广利昌、广新昌、广泰兴、陈顺兴等。1956年,由私营的太和新、安吉、奇珍副食品厂组建起的县食品厂、县饼食糖果厂,厂址设老隆镇水坑里,隶属县商业局,设有饼干、糖果、色饼和牛筋糕生产车间。牛筋糕驰名省港澳、东南亚,色泽光滑透明、韧似牛筋、美味可口,1985年荣获广东省糕点类优质奖。
据老隆商会在1949年初统计,全镇正式登记商店行号的共有294间,其分业情形如下:平码业58间、西药业10间、海味业40间、转运业9间、旅业10间、鞋业5间、书店4间、粮食业20间、百货业34间、烟叶业15间、京果业13间、中药业11间、冷风器业3间,其他64间。
店多,工人也多。工人多了之后,工会就应运而生了。民国十四年(1925年),龙川籍共产党员杨复生领导组建了老隆挑运工会。翌年7月,县城(佗城)、老隆、鹤市、贝岭等地相继建立理发、店员、码头、邮电、搬运、木排、爆竹、土纸等行业工会,县设立总工会,会员约1500人,其中老隆挑运工会会员800人,理发工会会员50余人。
1949年5月龙川解放,7月至11月,在老隆成立理发、车衣、鞋革、制烟、饼腊、店员、碾米、建筑、铁业9个行业工会,会员达1080人。12月成立老隆镇总工会。1950年8月,龙川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同时决定将老隆镇的店员、码头、建筑、手工业等行业工会改为产业工会,并派出工作组,到各圩镇发动组织工会。在佗城、鹤市、铁场、黎咀、贝岭等地,设立工会办事处,全县会员发展到5156人。
“文革”时期,工会组织一度瘫痪。1972年,县总工会被县工代会所取代。1973年,大部分工会组织得到恢复。1978年8月,中共龙川县委转发县总工会《关于整顿基层工会组织的工作意见》的文件,基层工会组织得到迅速恢复,同时成立了交通、商业、供销、教育、物资、建委、粮食、林业、卫生、水电、外贸11个工会工作委员会。1985年,全县建立系统工会15个,基层工会208个,工会小组785个,会员15932人,占职工总人数的73.9%。
■上世纪40年代商业冷清
只是好景不长,不多时,各地的商家逐渐迁往惠阳、广州、汕头。
1948年的老隆,人口虽不及战时那样拥挤,但经济贸易还相当兴旺,尤其在河道畅通流量大增的季节,专走省惠老隆间的轮船就有三四十艘。兴宁、老隆之间的汽车也尽量把运进来的汽油、火水、洋杂、百货,一车一车地满载到兴宁去,又空车回老隆,赶运第二批货物。但像这样的繁荣景象,一年之中也只有在水量大增的季节见之,一到涸水时期,老隆商贸会衰落些。(卢中度《东江流域文物概况》,1948年)
时间迫近解放战争关键节点前后,老隆商业更告凋零。1949年初,东江一带战云密布,江河闭塞,各业更加冷清。
1949年5月中旬,老隆解放后,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派出财经工作组,于8月13日晨来到老隆镇人民政府,开始了为期6天的商情调查。
老隆刚刚解放,6月1日,东二支便设立了二支税务局,下设4个分税站:黎咀、和平、蓝口、忠信,又在老隆设立东、北、长堤三个检查站。
此前老隆的税收,主要来源是竹木、纸把、糖等,前二项更占税收总额的百分之六七十。老隆解放时间很早,与其他未解放地区交通阻塞,物资无法流通,生意冷淡,大商号多已歇业,税收因而大减。六七月间,以布匹、火水等税收为多,八月以盐、糖、布匹为主。
因为货物难以流通,老隆商店多数歇业或遣散,汽车、船舶大半在江边枯待,人口也减少了约四五千人。
此时物价也猛涨,麦价上涨了5倍,火水、猪肉、黄豆、松柴、布匹等,都涨了二三倍,港币也涨了2倍。(1949年《老隆商情调查》,载《华南革命根据地货币金融史料选编》)
■新时代老隆镇商贸兴隆
老隆商业冷清状况,不久后便得到了改变。随着全国的解放,老隆的商贸逐渐恢复,日渐兴盛。1954年,建于民国时期的老隆码头扩建,1968至1977年又经几次扩建,由3个大码头组成:煤炭专用码头,长474.5米,泊位10个;新港八、九、十号码头,长290米,泊位10个;长堤一至七号级组码头,全长310.3米,设泊位21个。老隆码头水运线上自黄石、黎咀枫树坝,下至河源、惠州、博罗、石龙、广州。
改革开放之前建有梅隆铁路,自老隆港始发,经兴宁至梅县东山港。老隆港最兴盛时期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自1969年起,老隆港吞吐量逐年猛增,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货运向公路运输转移,老隆港口吞吐量开始逐年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广梅汕和京九铁路相继建成投运,梅隆铁路荒废,老隆码头水运业务基本停止。
1978年以来,老隆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了生机蓬勃的建设,县城面貌日新月异。老隆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依旧不变,2012年申报“市商贸物流专业镇”获得成功。
新闻推荐
未检办干警向学生讲解法律知识。日前,博罗县人民检察院到龙溪中学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宣传活动,通过上法治课、派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