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创富故事满是泥土芬芳 站在乡村振兴风口,运用互联网思维,新型农民在兴起

东江时报 2019-06-13 09:22

朱春阳透露,已经有旅行社找他合作,结合墨园古村游一起开展亲子采摘活动。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西瓜12“瓣”,恰似花儿开。

有了妻子的支持,让朱春阳信心大增。

人物名片

朱春阳,横沥镇墨园村人,书香农场主。

1987年出生,高中毕业。2015年回村搞种植。2017年收获“第一桶金”。从3万亩地起家,如今,租种了50亩地,水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不断增加。

炎炎夏日,正是吃西瓜的好季节。横沥镇墨园村书香农场的西瓜地里,在采摘季节,每个周末都迎来许多城里的客人,摘西瓜尝西瓜,大人小孩都乐开了怀。书香农场的主人——朱春阳和妻子杨柳香也非常乐意看到这样的场景,这意味着他们的西瓜卖得更好。

2015年,在外打工的朱春阳为更好地照顾家人,回到墨园村创业,种植番石榴和西瓜。他从3亩地起家,到如今租种50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朱春阳希望借助墨园古村落的文化底蕴和互联网新形势下的销售方式,让墨园西瓜等农产品形成品牌,给自己和村民带来更好的效益。

喜悦 不出地头卖出2万斤西瓜

6月初的一天下午,阳光猛烈,朱春阳的书香农场迎来了一批从市区自驾而来的客人。客人们直奔西瓜而来,朱春阳自然是热情接待。他抱出一个大西瓜,用刀稍微削平西瓜的两头,再用圆盘切瓜器切开,顿时一个西瓜如花开一般,“开出”了12块西瓜“瓣”,这美丽的场景让人群发出声声惊呼。更让客人们惊讶的是这西瓜的瓤不是常见的红色,而是黄色。

朱春阳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惊呼,或者说习惯了导演这样的场景。他一边解释这西瓜的品种叫“麒麟黄”,一边和妻子一起招呼客人品尝西瓜。这个环节他们也充满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西瓜的品质。果然,品尝了西瓜的客人都说好吃,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采摘西瓜的环节。

西瓜地里,更是朱春阳的主场,客人关于西瓜的任何提问,如何看西瓜是否成熟,怎么挑选西瓜……他都能张口就答。说说笑笑当中,客人们已经把想要的西瓜摘好了。朱春阳和妻子用独轮车把西瓜运回到果园的办公区域,过秤、付款,客人们满意而归。

朱春阳今年种了10亩西瓜,西瓜种下去的时候刚好遇到连续下雨,一些西瓜苗早早就“夭折”了。原本预计亩产4000斤的,实际收成的时候,亩产估算也就2000斤左右。不过,10亩约2万斤的西瓜,朱春阳几乎都是直接在地里卖掉了,一方面是亲子采摘,另一方面是朋友圈接单,然后送货上门。

当然,也有人上门来收购,但收购价比较低,朱春阳不愿意卖。他努力利用各方面资源,让西瓜在地里以零售价卖出去,一方面打响墨园西瓜的品牌,一方面提高种植西瓜的收益。这一茬西瓜为他带来5万多元的收入,也为他积攒了不少新的客户。

初衷

打工不挣钱回家租地种

2015年,朱春阳决定回来家里搞种植创业的时候,他的心里其实是没底的。

朱春阳生于1987年,高中毕业后在外面打工。那时朱春阳的父亲种了3亩地的番石榴,尽管收成不错,但大部分都卖不出去。朱春阳总结,一方面是因为墨园交通不是很便利,另一方面是父亲没有什么销售渠道。

看着这些果实烂在枝头,从小在农村长大,有土地情结的朱春阳心头自然不是滋味。再加上当时奶奶总是生病,朱春阳三天两头就要回家帮忙照料,经常请假也影响了打工的收入。

朱春阳琢磨着,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况且当时墨园村种植番石榴已经成气候,不少外地人都到村里租地种植,他作为本村人又有何不敢呢?综合考量之后,他选择回墨园,同父亲一起管理3亩番石榴。

朱春阳的决定遭到了妻子杨柳香的反对。杨柳香是博罗观音阁人,从小在农村长大,与朱春阳同龄,两人在工厂打工时认识,而后恋爱结婚。“我知道干农活有多辛苦,我不想再回到农村去受这种累。”杨柳香说,为此两人还吵了几次架,朱春阳一个人辞工回到墨园村,她仍坚持在外打工。

回村创业的朱春阳起初也并不顺利,3亩番石榴一次结的果子不少,但也不多,收购商不愿意上门收购。无奈之下,朱春阳和父亲只得自己雇车拉到市场上零售,非常辛苦。“当时村里不少人都说年轻人应该出去闯,我也有些动摇了,但我父亲非常支持我。”朱春阳说,回家创业那一年,他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番石榴种植和管理技术,考了驾照,并在父亲的支持下买了车方便送货。

2016年,番石榴的种植慢慢有了起色,在外打工的杨柳香感受到了丈夫的坚持,最终,她也回到了墨园,决心和丈夫一同创业。妻子的支持,也让朱春阳信心大增。2017年,朱春阳父亲把番石榴的种植面积从原来的3亩扩大到10多亩,并把这10多亩果园全权交给朱春阳经营管理。这一年,朱春阳正好三十而立。

尝试

推出亲子采摘赚了“大钱”

2017年,朱春阳在地里种的番石榴苗还很小,他觉得让土地就这样空着,太浪费了,他就开始琢磨如何在地里套种,尽快收回成本。

朱春阳首先想到的就是种植西瓜。墨园村临近东江边,沙质土壤不仅适合种植番石榴,也适合种植西瓜,早在三四十年前,就已经有不少墨园村民开始种植西瓜。朱春阳的爷爷和爸爸也曾种过西瓜。

不过,以前村民种植的西瓜是普通的品种,没有竞争力。经过向业内人士咨询,朱春阳选择了“麒麟黄”这个西瓜品种。“麒麟黄的瓜瓤是黄色的,肉脆无渣,清甜多水。”朱春阳说,这种西瓜不仅好吃,而且从种下到成熟仅需约两个月。

2017年春天,朱春阳开始在番石榴地里套种了10亩地的西瓜。当年的收成不错,朱春阳收入4万元。这一年朱春阳还是按照传统的销售模式——大部分西瓜以批发价卖给了收购商,但朱春阳也在亲戚朋友的介绍下,开始尝试推出亲子采摘活动,而且朱春阳发现,亲子采摘收益更好。同样是在2017年,番石榴的行情不错,朱春阳赚了四五万元。一年近十万元的收入,朱春阳称之为种植农业的“第一桶金”,这也彻底改变了他对农业的看法。“做农业也可以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朱春阳说,2017年后,他对农业种植越来越有信心,也越来越有干劲了。

2018年,朱春阳用赚来的钱扩大了种植规模,新租了20多亩土地,种上了番石榴,同时套种了20亩的西瓜。这一年西瓜大丰收,这一次,他没有着急卖给收购商,而是通过微信发起团购和亲子采摘,剩余的小部分才卖给了收购商。这20亩西瓜,给朱春阳带来了10万元的收入,也不断积累着客户。

朱春阳倍受鼓舞,当年农历7月又多种了一茬西瓜,但受天气影响,这一茬的西瓜基本都失收了。幸好当年的番石榴收成不错,一茬西瓜失收并没有给朱春阳带来太大影响。反而让朱春阳总结了种植经验,他打算再接再厉。

谋划

正考虑订单种植

2019年,朱春阳把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并且套种了10亩西瓜。近两万斤西瓜,给他带来5万多元的收入。

让朱春阳惊喜的不是收入,而是销售方式的转变。这近两万斤西瓜全部是通过微信团购、自驾采摘和青少年研学采摘体验等方式按照零售价销售出去了。“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地里西瓜已卖完了,还是有人过来采摘。”朱春阳说,他把这些客户都介绍给附近的西瓜种植户了。

横沥镇农技站站长邱浓光介绍,墨园村目前种植西瓜的面积大约有300亩左右,虽然目前仍是以传统的销售方式为主,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墨园古村落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以及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人慕名来到墨园,人气旺了,也就带旺了农产品销售和水果采摘。“简单来说,以前是等人上门收购,现在慢慢转变为客人自己找上门来采摘。”邱浓光说,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到农村创业,墨园的农业种植和农产品销售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朱春阳也对自己农场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这一季的西瓜采摘完之后,将于7月份迎来番石榴的采摘季,而他还将在8月份种下一茬西瓜,10月份能成熟,11月份又将迎来番石榴的采摘季。今年,朱春阳大约有40亩的番石榴可以采摘,这将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

如今朱春阳的手机微信朋友圈里已有近千名好友,这些都是他开展亲子采摘活动和微信团购的客户。另外,朱春阳透露,已经有旅行社找他合作,结合墨园古村游一起开展亲子采摘活动。

除了依靠亲子采摘,朱春阳还有新的构思。“我正在考虑采取预售订单的模式种植。”朱春阳说,“即先接订单,然后按照订单量种植,这样就确保了销路,避免亲子采摘和微信销售的不确定性。”不过,这个模式到底可不可行,朱春阳还是没有底。但他愿意去尝试,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一想法的可行性。

回想这几年的创业经历,朱春阳感触良多。“搞农业种植,非常辛苦,早出晚归,风吹日晒,有时还得看天吃饭。”朱春阳说,“不过,也很有成就感,尤其是看着自己种下的果苗一天天长大,开花结果,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新闻推荐

计划打造世界级养生旅游公园县 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惠州日报讯(记者李燕文朱丽婷通讯员陈金定)日前,博罗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终期评审会召开。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博罗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