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儒张萱与西湖棹歌 □侯县军
黄澄钦画作表现张萱《惠州西湖歌》内容。
一座城市,如果缺乏了本土歌谣,就犹如丢掉了地方人文密码,让人找不到根基。
羊城有竹枝词,惠州有西湖棹歌。一首首西湖棹歌,用方言独唱或对唱,容地名、人物、出产、典故于一体,保留了许多民俗、风景,成为惠州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
西湖棹歌始唱于何时,至今尚未定论。惠州文史界普遍认为,明代大儒、博罗人张萱的《惠州西湖歌》是惠州人第一次以通俗歌诗的形式,对惠州西湖作了全面的描写和高度的评价,它被视为惠州西湖棹歌的代表作。从明代张萱,到民国黄佐,惠州西湖棹歌在文人骚客的口中吟唱不断,显示其强大韧性与生命力,也唱出了惠州的风情万种。
西湖棹歌或是效仿丰湖渔唱
南越“信神好歌”的遗风日夜吹拂着惠州。自古以来,惠州西湖是惠州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之一,更是惠州人在岁时节日中进行欢歌醉舞的天然舞台,旧志有载,重阳时节“合城士女饮菊花酒,西湖歌声相续,醉舞而归。”
此外,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惠州人也产生歌谣。据《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书记载,入宋之后,“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惠州人口日益稠密,人们开始经营西湖,使得“湖之润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民之取之湖者,其施已丰,故曰丰湖”。西湖周边的村民近取湖利,亦渔亦农,朝耕暮渔。他们出湖打鱼捞虾,入城卖菜买肥,辄棹舟一叶,穿梭往返于万顷碧波中,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充满乡土气息和古城风情的“丰湖渔唱”与“半径樵归”——天地之间,渔歌和樵歌悠悠。
这些歌谣始于何时,今已无考。明嘉靖《惠州府志》载,北宋陈偁提出“惠阳八景”(鹤峰晴照、雁塔斜晖、桃园日暖、荔浦风清、丰湖渔唱、半径樵归、山寺岚烟、水帘飞瀑),“丰湖渔唱”与“半径樵归”位列其中,可见其历史甚为久远。
棹歌,即船歌,描写内容“多言船楫之事”,吟咏形式“聊比竹枝、浪淘沙之调”。其辞藻清丽,不避俗俚,朗朗上口,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书称,有论者指出,大量出现在清代的惠州西湖棹歌,是文人对丰湖渔唱的效仿和拟作,此说不无道理。说到民歌对西湖文学创作的影响,在明代惠州人的作品中已初见端倪,其中最为突出的,应算是张萱的《惠州西湖歌》。
明代大学者“唱”《惠州西湖歌》
张萱何许人也?此人来头不小。
张萱,字孟奇,别号西园,博罗县城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其父亲张政熙,进士及第,为官正直。明万历十年(1582),24岁的张萱与弟弟张萃同时中举。由于张萱才学出众,得到了时任广东副使赵志皋的赏识,推荐他为诸生都讲。张萱还没来得及伸展拳脚,就因为父亲溘然去世而丁忧归里。
张萱后考授内阁中书,得发秘阁藏书读之,著《秘阁藏书目录》四卷。历任户部郎中、主事,提为贵州平越太守,因流言未赴任,辞官还乡,奉母归田,筑西园于榕溪之畔,潜心研学。张萱著述之多,堪称惠州翘楚。除了《西园闻见录》外,还有《秘阁藏书录》《古韵》《疑耀》《东坡寓惠录》《西园画评》《西园汇史》《西园存稿》《史余》《入宅周书》《阴宅四书》等十数种。《四库全书》中仅收录两部惠州人的作品,张萱的《疑耀》就是其中之一(另一部是叶春及的《石洞集》)。张萱的《惠州西湖歌》全诗600余字,从其中“西园老矣可若何,年来亦是行吟者。生长西湖六十年,半农半圃半渔船”等句可以看出,此诗写于张宣晚年。在故里颐养天年的张萱在西湖的湖山中,返老还童,纵情放歌。
歌唱惠州风物,欲竟东坡之志
张萱《惠州西湖歌》“唱”了什么?何以获得后世高度的评价?
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所长吴定球认为,西湖棹歌虽然是文人拟作,大体而言,调式近乎竹枝,词语不避俚俗,颇具地方民歌的风味。它的最大亮点,是在每言必及惠州风物。
《惠州西湖歌》这样写道,“九州之内三西湖,真山真水真画图。钱塘明圣果不妄,二高三竺神仙都。汝阴勺水胡为尔,欧阳太守移家至。续游不是老门生,安得标名在人耳。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绍圣已非元祐日,惠州岂与杭州同。东坡寓惠凡三祀,有诗一百七十二。空将藤菜敌莼羹,江月才留二百字。万里投荒白发臣,栖栖数口合江滨。却为湖中了公事,故令岭外苦行吟。行吟岂是湖山主,不放西湖入佳句。逐臣幸饱惠州饭,敢向湖山添口语。东坡东坡真可悲,磨蝎辰逢绍圣时。脱离刀几全余息,领略湖山不在诗。”
在张萱看来,惠州西湖也是因苏轼而出名,苏轼寓惠期间吟咏西湖的诗篇比在杭州时期少得多,并不是惠州西湖山水比不上杭州,而是他当时的政治处境十分险恶,言论行动受到监管,随时有可能再一次因文字获罪,能够吃饱睡好保全性命也就已经不错了,这时候“敢向湖山添口语”,岂不是贻当道者以口实?接着,张萱笔锋一转,自豪地宣布由他“西园公”今日来纵声歌唱惠州西湖,为苏东坡完成未了的心愿:“湖山之神更有说,东坡先生果奇绝。前知后有西园公,能为东坡补其缺。世间清福人最难,清福无过湖与山。钱塘汝阴久占断,罗浮亦已穷跻攀。且留惠州一幅画,付与西园细描写……”
张萱在宣扬惠州西湖时所表现出来的“舍我其谁”精神,充满自信和自豪,让人看到难能可贵的主人和主动的精神。《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书认为,张萱的《惠州西湖歌》说明,明代惠州知识精英对于惠州西湖的建设和利用,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和勇敢的承担。它标志着肇端于宋代的惠州西湖文化,在明代已达到成熟和自觉阶段。
为后世写西湖棹歌提供范本
张萱的《惠州西湖歌》,在社会价值上是启发后人“有人能否补西园”,以传承和发扬惠州的优秀文化,在文学价值上,则是为后世的文人写西湖棹歌提供了一个范本。张萱之后,特别是在清代,出现大量文人写作西湖棹歌的文化现象,如屈大均、宋湘、丘逢甲、江逢辰等名士,不断以棹歌的形式吟咏惠州西湖,成就一道靓丽风景线。甚至到了民国,西湖棹歌依旧显示强大生命力,番禺文人黄佐写就的棹歌系列,首首精品。
西湖棹歌,本质上是地方的。例如惠州西湖源于三溪,活水常注,正所谓“溪水东流不贮泥”,湖水终年新鲜洁净,沿湖居民皆汲取饮用,晚清惠州诗人江逢辰有棹歌唱道:“芙蓉花开云锦铺,凝妝明镜无时无。怪道儿女颜色好,朝朝梳洗对西湖。”少女的清纯秀美与湖水的洁净明澈交相辉映,诗人描绘的是一幅亮丽的西湖明镜图。另外,一些市井风情,正史方志一般不载,在西湖棹歌则是常见的题材:“黄塘寺畔几人家,种菜年年当种花。卖菜入城归欲晚,湖船携酒看晚霞。”(丘逢甲)“菜花开时蝴蝶飞,菜心摘时儿臂肥。黄塘井水甜似蜜,贪饮清泉不肯归。”(江逢辰)这些棹歌,可作风物志读。
诚然,西湖棹歌传唱数百年,记载着本土人文密码,为重现棹歌渔唱于西湖,不少人循着张萱的《惠州西湖歌》,自觉或不自觉地当起“补西园人”。比如,惠州著名画家黄澄钦自称是“补西园人”,他认为,西湖棹歌的内容多是山川、人情、景物、历史,具有通俗性、文学性,流传久远,是惠州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在前几年,他潜心创作“西湖棹歌”系列,文图并茂,把古今名家咏西湖的棹歌演绎成国画56幅,收录在其著作《惠州西湖画境》中,让诗和画融合在一起,颇受好评。
新闻推荐
端午近,粽香飘。日前,博罗县湖镇镇湖镇社区举行了“端午飘香"粽"是情,湖镇社区一家亲”端午节活动,吸引了100多人参与。禁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