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黑臭水体 净化惠城水脉 今年底前消除11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惠民大道旁的石桥头村小组,陈塘河整治工程的生态补水环节正在有序施工。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初夏时节,惠城区江北片的望江沥一片生机勃勃,柳树、美人蕉等在微风中摇曳着枝叶。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咏乐桥、拱桥,江边焕然一新的石栏杆……曾经的黑臭水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然而,惠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局面仍然不容乐观。在《惠州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单》27条黑臭水体中,惠城区就有12条,包括区管的沙墩头沥、梅湖沥、高屈沥、莲塘沥、木沥河、大湖溪沥、洛塘渠、新民排渠以及市管的河桥水、冷水坑水、陈塘河、望江沥。
黑臭水体是城市发展中的一大痼疾,不仅严重影响城市形象,而且影响居民的健康。根据任务要求,除冷水坑水外,其他11条须在今年底消除黑臭、明年12月实现“长制久清”的目标。惠城区整治黑臭水体、加快水体修复的任务既艰巨又迫切。
●南方日报记者卢慧通讯员惠环宣
生活污染源是水体黑臭元凶
监测数据显示,惠城辖区的河涌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因子较低,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总磷、总氮,粗略估计生活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贡献”占比约为70%。“这说明生活污染是惠城水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副局长邓文广说。
生活污染的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准确的说是由于惠城区部分区域雨污分流、河涌沿河截污不完善,配套的管网建设未覆盖等原因,导致下水管道收集到的所有排水,包括生活污水、部分工业废水和城市降雨径流的混合水,尤其是部分收集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通过管道直接排入水体中,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
同时,惠城区的河涌,特别是建成区河涌基本上以排洪为核心功能,自然水量较小,造成水体溶解氧降低,水体呈现黑臭。
目前,东江干流(惠城段)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水质良好。部分支流污染严重,建成区有11条河涌未消除黑臭,其中木沥河水质为劣Ⅴ类,全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任务非常艰巨。
“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协调难度较大。”惠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胡继承说,如陈塘河整治工程、望江沥汝湖新光村污水收集管网工程等源头型截污工程,需将截污管接到每家每户排污口,协调面广、难度大。
不过,根据工作要求,惠城区需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11条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的主体工程,任务可谓非常重。
“建管网+治排污+生态补水”提高整治标准
“过去,河涌整治质量不高的原因在于整治标准不高。”邓文广说,全区普遍存在“重水利、轻治污”“清淤清障多、治污工程少”的现象。而生活污染成为水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从根本上分析,是系统性建设和运行治污设施的问题。
惠城区部分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规划提标升级改造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未能如期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为此,全区正加快污水厂建设和提标升级——惠州市第四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升级工程正在进行滤池基础改良,已完成桩数421条;惠州市第四污水处理厂二期提标升级工程已完成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单位的招标工作。
管网配套问题也十分突出。惠城部分区域截污管网不成系统、接驳不到位,存在“僵尸”管网,全区城镇生活污水厂平均负荷率低。“今年全区需完成新建44.3公里污水管网任务,目前已完成20.7公里的建设任务。”胡继承说,特别是全力打通管网错接、漏接节点,激活“僵尸”管网。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项目如汝湖新光村污水收集管网工程、新民排渠整治工程、大湖溪沥(上游段)整治工程采取EPC(设计—设备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建设,有效节省项目前期工作时间。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以空间换时间,做到多点多面多段开工,全力以赴推进项目进度。
排污口也是水环境整治的重点环节。在洛塘渠小流域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现场,尽管长达18公里的截污管网建设已经完成98%,但笔者现场走访发现,水体仍然黑臭。“这是因为沿线54个排污口整治还没完成,特别是上游还有排污口没有截流导入到新的排污管网中,部分污水目前仍然直排入洛塘渠。”洛塘渠小流域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技术负责人李金山介绍,截污管网建设及排污口整治将在本月底全面完成,9月底完成河道清淤,预计年底将实现洛塘渠不黑不臭。
数据显示,惠城区有入河排污口372个,力争6月底前完成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对无法通过管网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排污口全部建成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而基于辖区河涌大多以排洪为核心功能的特点,惠城区黑臭水体要最终实现“长制久清”的目标,仍要落实“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的技术路线。
在惠民大道旁的石桥头村小组,陈塘河整治工程的生态补水环节正在有序施工。“因为沿河截污,陈塘河水量将会减少,因此需要生态补水。”胡继承介绍,经由泵站抽取东江水后,水流经由1.2米直径的管道补入陈塘河中。笔者走访时看到,施工方正在有序进行下埋补水管网、回填土体的工序,全长1.2公里的补水管网已完成30%施工量,预计8月底全面完成。
“全区已陆续启动部分黑臭水体的生态补水、生态修复等工作。”邓文广介绍,其中,木沥河生态补水及生态修复方案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
重点流域多措并举控制污染
作为惠州市中心城区,惠城区规模化工业企业已基本转移,剩余工业企业污染程度不及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分布在几个农业大镇,在环境的自净作用下,污染程度远不及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但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惠城区畜牧局、惠城区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等多部门,仍联手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流域范围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整治、河岸河面垃圾清理、工业污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等陆域污染整治工作。
针对工业污染,惠城从源头上严控工业企业污染,制定《惠城区招商引资环保指引》,明确环保鼓励、限制和禁止类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鼓励发展领域,同时严格控制污染企业,从年初至今共收到环境影响评价许可审批193件,否决23件,否决率达11%。在加大现场监测频率方面,截至5月,共出动222人次,对辖区111家企业废水进行采样监测,对企业正常运营污水处理设施起到有效监督作用。在加强辖区内“散乱污”工业企业清理整治方面,全区605家“散乱污”工业企业已完成整治528家,完成率为88%,“其中升级改造类387家中已完成300家,完成率为78%。”邓文广说。
今年以来,惠城区先后开展“春雷”专项执法行动、非法养殖场清理、重污染企业清理排查、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检查等多项环保专项行动,尤其强化淡水河等重点流域环境执法。其中,“春雷”行动排查发现涉环境问题企业15家,下发整改通知书15份,立案查处1家。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惠城区出台《惠城区畜禽养殖禁养区、适养区管理规定》;制定印发《惠城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及《惠城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指南》,通过惠城区动物卫生风险管理系统建立全区畜禽养殖动态管理机制,对非法畜禽养殖及时予以清理。“2018年全区共清理整治1297户非法畜禽养殖场,今年加强巡查,发现一家,清理一家。”惠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梁玉文说。8月底前完成养殖废弃污染物、粪污塘清理整治,粪污塘水质COD、氨氮和总磷三个指标达到V类水质标准。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今年全区将加快推进44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续建任务,同时查漏补缺完善已建设施,确保建成设施正常运行。目前,44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动工19座,剩余25座处在前期阶段。
■延伸
惠城区委书记、区总河长刘光滨:
河长责任书
就是“军令状”
“希望大家将河长责任书当成"军令状""发令枪",主动作为,自我加压。”日前,惠城区召开河长制工作推进会,通报全区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并部署下阶段工作,会上,惠城区委书记、区总河长刘光滨与镇(街)总河长代表签订责任书,强调要以此指引惠城的治水实践,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共生。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实现多头管水的“部门负责”向“河长负责、部门共治”的转变,抓住了管理的源头、责任的源头和治污的源头。惠城区自从2017年开始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区、镇、村、村小组四级河长体系已全面建立,全区1081各级河长履职上岗,取得初步进展,但全区黑臭水体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河长负责、部门共治”的格局尚未全面形成,基层“挂名河长”情况依然存在。
“必须围绕2019年达到V类及以上水质这个目标,以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省级环保督察列出的"问题清单"整改为抓手,切实落实河长制工作,坚决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刘光滨说,“河长”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是任务上要做到“巡河要落实到位、问题要解决到位、污染要防治到位、项目要建设到位、进度要完成到位”共“五个到位”。其中,在严格按照时间进度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方面,2019年6月底前,基本要实现全区主要江河湖库“五清”工作;2019年底前要完成东江、西枝江和淡水河惠城区段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完成11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
其次是组织上要压实工作责任。各级河长是河湖保护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管、治、保“三位一体”职责,区级河长要落实“领导五包责任制”(包整治项目、包工作进度、包整治目标、包问题解决、包任务完成)。全区要形成“区级河长统筹引领、镇级河长落实推进、村级河长常态监管”的河长治河格局。
最后是督查上要做到科学奖惩。各级河长对工作敷衍、不配合的单位要及时将问题上报到区河长办。同时,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区委督办、区府督办、区河长办要聚焦问题,对各级河长和相关部门进行督查考核,对于表现突出、任务完成好的要给予表扬奖励;对工作不力、任务完成不好的要通报批评,对所管河湖水质出现恶化或下降至劣Ⅴ类及以下、工作严重滞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的,进行问责。
新闻推荐
来源:惠城发布日期:5月29日400多年前,东胜人从梅县迁来芦洲镇,带来了客家文化。南瓜节历史悠久,每年农历二月十三,为了纪念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