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名镇古竹 货船集江岸 渔舟泊烟渚

河源日报 2019-06-02 08:24

■东江古竹段风景秀美黄赞福 摄“头古竹,二蓝塘,三龙窝,四安良。”在陆路运输崛起之前,位于东江东岸又可连接秋香江、义容河、柏埔河航道的古竹,因得水运之便,一度成为紫金首屈一指的繁盛圩镇。

河源绿水篇

1四通八达的古竹水路

2200多年前,赵佗做了6年的龙川首任县令后,其上级任嚣病死,他领命南下番禺时,坐船途经今古竹的榴洞村,发现此处翠竹森森,风景优美,举目四望,发现一座巨大的石山拔地而起,威风凛凛,雄视周边,四围小山簇拥拱卫。赵佗心下大喜,便让众人在此小憩,自己带了几个随从登山勘察。

山上五彩缤纷,诸峰壁立,泉水时现,美景不断,引得赵佗步步深入。走累了,他卧于一块平坦的石榻上。赵佗“倦游馀兴尚翩翩”,在这山上游玩了好一阵,后人据此将这山上的不少景致以越王命名,如“越王谷”、“越王榻”等,这座山便称为“越王山”。

这个流传此地的传说,从侧面说明古竹在东江航道上所处的重要位置。古竹地处东江中游,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北回归线从南部榄溪村经过。南部榴坑村与凤安交界的公王顶为最高峰,海拔517米。东江自北向南从西部边界流过,义容河在中部、秋香江从西端分别汇入东江,走水路经东江河可通龙川、广州等地。古竹西与博罗县、惠州惠城区、河源源城区隔东江相望。

元代时,设有苦竹派站,明初设苦竹派水驿于苦竹派市。明清时,古竹属永安县宽得都苦竹派社(约)。古竹的原名叫“苦竹”。苦竹是一种容易生长的竹子,大多生长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而又肥沃的平缓山坡、山谷、溪河两岸、滩地。东江两岸便是最适合苦竹生长的地方,千百年来,苦竹生生不息,茂密繁盛。因此,古竹的竹器编织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民间手艺。因“苦”与“古”读音相近,因此清朝时当地有好事之人将“苦”字改作“古”,从此苦竹便叫作“古竹”。

人们过古竹,总是要走水路。由永安(紫金)县城至古竹,要经过林田,过伯公坳、狗头嶂,又经前白溪、青溪、义容,路程约140里,再由古竹跨江至对岸博罗石坝;由古竹搭船的话,则上可至河源城,下至惠州。

紫金县内的东江航道全长约54公里,东江从紫金县西部边缘流过,由北向南流入惠州,在临江、古竹一带,形成较为宽广的河道冲积地。东江航道是紫金水路运输的主航道,上接河源、龙川,下达惠州、广州等地,与境内的秋香江、义容河、柏埔河航道相连接。

秋香江发源于该县乌石镇榴墩嶂,自东向西蜿蜒流经乌石、紫城、附城、瓦溪、九和、蓝塘、凤安、好义、古竹9个镇后,最终在古竹镇江口村注入东江,干流全长144公里。秋香江航道是紫金县内主要通航河道,1949年之前,10吨以下木船可常年由古竹江口通至九和黄砂口。洪水季节,5吨以下小木船可上溯至县城,航程96公里。

古竹水(又名义容河)干流长43公里,宽20-80米,深0.2-0.8米,河道多为沙土结构,流量小,又称义容河航道。1970年以前,每遇洪水,10吨以下小木船可由古竹通至义容,航程为22公里;后来,由于流量减小,河道淤积,停止通航(1994年《紫金县志》)。

2古竹曾是紫金最繁盛的圩镇

古竹的东江江面上,经常往来着货船、客船和渔舟。

百年前来东江流域传教的外国传教士,也看到了那座令人赞叹的越王山,专门拍有照片。他们对古竹的山形地貌、江岸风景、民居和居民都大感兴趣,快门按个不停,让我们在拥有文字资料之外,通过照片,对100多年前的古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些传教士们来自瑞士巴色教会,1847年开始到中国工作,约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由元坑设分支于梅林、荷树湾、古竹等处。1901年,古竹又设分支于河源。此后,河源又设分支于连平、新丰(《真光》杂志,1927年)。

便捷的水路航道,让古竹成为纳集紫金输出的柴炭竹木之集散地。旧时紫金县有10多个圩镇,其中最兴旺的有四个。当年紫金曾流传着这样的话:“头古竹,二蓝塘,三龙窝,四安良”,古竹圩当年繁华热闹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从省城和惠州用船运来的大部分货物,就在古竹圩卸货,主要有石油(火水)、火柴、蜡丸、洋杂货等。古竹和附近的农产品如片糖、花生油、黄豆、稻谷、红瓜子、木、竹、水产、水果和石灰石等,也多经此处运往府城惠州、省城广州出售。装载着这些货物的拖轮、帆船,在东江上星星点点地往来不休。

在清代,东江还是粤盐入赣的便捷通道,惠阳淡水盐场出产的盐,溯江而上,经古竹、临江、河源、老隆运到和平东水,即由此改走陆路,由挑夫们肩挑背扛运入江西龙南、信丰等地售卖。

1956年3月,紫金县的私营船舶纳入集体所有,分别成立蓝塘、柏埔、古竹、洋头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入社船83艘,共750吨位,260多人。

次年4月,蓝塘、柏埔、古竹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合并,在古竹成立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联合社,下设蓝塘、柏埔、古竹分社,共有职工501人,船舶93艘870吨位。当年运送货物2.17万吨,货运周转量216万吨公里。

紫金县的第一条机船与古竹有关。1958年,蓝塘、古竹分社的社员人均集资40元,分别向惠阳轮船公司购回工农号23.5千瓦和17.6千瓦烧木炭的机动拖轮(俗称火船)各1艘,紫金县始有机动船。

1959年6月,县木帆船运输合作联社更名为县水上运输公社,下设蓝塘、柏埔、古竹运输生产大队和1个造船厂,有职工541人,船105艘1191吨位。同年,在蓝塘、柏埔、古竹设造船车间,仅一年多时间,就造出机动拖轮2艘50千瓦,驳船10艘716吨位。

20世纪60年代是紫金县水路运输高峰时期。古竹、临江公社先后办起船队,共有木质机动船6艘、驳船2艘157吨位。古竹公社榄溪、潮沙、双坑、居民等大队,先后购置机帆船共8艘168吨位,用来短途运送农药、化肥、公余粮、甘蔗等物资。1966年,县水上运输联社自行设计改木帆船为机帆船,当年改成7艘115吨位,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运输效率。

1983年后,运输市场实行改革开放,紫金县出现了个体船舶运输专业户,社会运输力不断增大。古竹区榄溪、潮沙、双坑、居民等大队的农副业船及县属企事业单位的自用船,大都承包或出卖给个人经营。

东江航道各河段都建有渡口。1969年冬,紫金公路工区在古竹兴建东江汽车渡口1处,连结紫古公路和原河源县埔前公路,但建成后未使用。1987年,紫金县再度发现这个渡口很有必要重建,可使其投入交通运输中,决定用“民办公助”办法,由古竹镇负责改建渡口,是年底动工,次年9月23日竣工渡运,购置80匹马力拖轮和3车位驳船各一艘,昼夜可渡运机动车100多车次(1994年《紫金县志》)。

直到1988年,古竹和临江横水渡仍在使用中,有机动渡船五艘,设有古竹榄溪渡、江口渡、潮沙渡、岸头渡,有机动渡船4艘。

3土匪曾盘踞东江古竹航道,勒收保护费

清朝时,东江上舟楫往来,商贾众多,不免引起一些不法之徒的觊觎。这些猖獗的土匪,或前往东江劫船,或设卡收取保护费(行水),致很多商民受害,敢怒不敢言。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官方调查惠州、河源东江沿岸匪患情况,古竹是其中之一,其他为七里湖、三百围、瀛图、力冈、源塘、上村、横沙、望冈、柏塘,“皆匪人逋逃渊薮”。

1928年10月14日,来往惠州、河源的“南越”号电船,在古竹被土匪劫持,掳男女乘客70余人(《申报》)。

这是一起很大的治安事件。因此,省里派了防军前来东江各航段弹压,经多次“剿办”,土匪敛迹,东江上的航船方才得以平靖。但好景不长,因各地战事较多,防军奉令调往他处,无暇顾及土匪,匪患便死灰复燃,重设堂口,勒收行水。来往于河源县的商客实在不堪其扰,便到省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说:“自河源至惠州商船,土匪勒收行水者凡五处。”他掰着指头历数,其中一处便是古竹,由匪首刘黄娇勒收,且狮子大张口,每船要20元,和惠州横沥匪首吴某收的金额一样,而其他地方则5到10元不等(《香港工商时报》)。

因为土匪多,1928年和1929年间,东江以及西江、北江都设有护航卡队,用来维持江上治安。后来由于护航队经常病商害民,1928年时曾取消了护航卡队与护航机关。但护航的需求仍盛,护航大队时存时亡。1949年4月中旬,东江人民饥饿团团长黄明枢,因争夺地盘,被改编为国民党的护航第四大队,派驻河源观音阁(今属博罗)、紫金古竹沿江一带。

4新中国成立后,紫金首个码头建在古竹

古竹曾经设过“古竹港”,位于古竹圩西侧,是紫金县水陆联运枢纽,高峰期年吞吐量达13万余吨。

为了方便货物运输装卸,古竹沿江建起了一些码头。据1994年《紫金县志》载,1957年以前,黄屋埔、李屋埔、学校埔等处设有简易石级码头,可供30吨以下小船靠泊。货物装卸全靠码头工人肩担手提,用跳板上落,过往客船上落客均用驳艇接送。

1958年,紫金县交通科在古竹圩解放街沿江地段兴建梯级平台式客货两用码头1座,长18米,宽6米,高5米,正常水位深2米,可靠泊80吨级的客货轮一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紫金县兴建的第一座码头。虽然现在不复当时盛况,但也未完全失去作用,一些渔舟仍在这里停靠。

1964年,古竹港务所在码头附近兴建客运站和候船室共105平方米,办理售票和行李托运业务。过往客轮开始停靠码头上落,故又称客运码头。1965年对黄屋埔码头进行分段改建,到1970年,新建成客运、学校埔、黄屋埔、纸厂、烧碱厂、氮肥厂等码头6座,仓库2座共750平方米,并添置装卸机械等港口设施。

上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中期前,是古竹各个码头和古竹港最风光最繁忙的时期,历经多次扩建,1974年,客运码头扩建为长120米、宽8米,共建2个80吨级泊位。

同时,黄屋埔梯级平台式码头扩建工程竣工,长115米,宽5米,高7米,建泊位3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50吨级,并安装有起重吊机1台,双轨缆车2台,输送机1台等装卸机械,每天装卸量为300吨。

1984年,李屋埔梯级平台式码头扩建工程竣工,长20米,高8米,有泊位1个。随着港口建设的发展,港口规模不断扩大。1988年,古竹港建成以黄屋埔码头为中心,扩展到上自雷公桥(县糖厂)、下至郭屋坝(松香转运站)、全长3公里的港区,内有客运、黄屋埔、学校埔、港仓、李屋埔、糖厂、造纸厂、铁锅厂、松香、外贸等码头10座(其中企事业单位自用码头4座),码头长449米,共20个泊位,有仓库25座1.6万平方米,货场15处2.5万平方米;有吊机7台,双轨缆车1台,输送机2台。港口年吞吐量由1963年前的4000吨扩大到10万吨以上。旅客运送量1964年为8998人次,1984年增至4.56万人次(1994年《紫金县志》)。

陆路交通得到大发展后,县、省、国道以及高速公路都从古竹经过,古竹繁忙的水运便落下了帷幕,唯有一些小船,以其短途便捷之优势,依旧航行在江上。

2014年5月20日,古竹、临江与源城区的胜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会组成的河源市江东新区挂牌成立,“中共河源市江东新区委员会”、“河源市江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亦于同日揭牌。

(上图)■从东江边望向古竹镇,建筑种类不少。

大约摄于1904年至1920年期间。

原图现藏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

新闻推荐

助残疾人圆就业梦

为帮助残疾人就业,改善家庭生活状况,日前,惠城区残联联合小金口街道办在小金口文化中心广场举办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共有2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