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上一抹“惠州蓝”吸引眼球 惠州一公司蜡染文创产品吸引大批参观者
惠州的蜡染文创产品受青睐。
文博会上,傅颍喆(右)带着公司员工现场做蜡染产品。
近日,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圆满落幕。文博会上,惠州馆以“岭东雄郡 美丽惠州”为主题,30多家企业带着100余种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参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在惠城区展位的一抹“惠州蓝”更是吸引了大批参观者驻足。这是由惠州市喆夫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展示的蜡染文创产品,丰富的图案、独特的色彩,非常吸引眼球。
7旬阿伯要把惠州
蜡染作品带去加拿大
该公司负责人傅颍喆告诉记者,这次参加文博会,她带去了高温釉陶瓷油画和蜡染文创作品前去展览。陶瓷油画和蜡染作品组成的展览墙成了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多参观者在展位前拍照留影。其中,蜡染文创产品引起了不少参观者的注意。展位现场不断有人问:“这是少数民族的蜡染吗?”傅颍喆总是笑答:“这是中华民族的!”也有人问:“惠州也有蜡染吗?”她坚定地答复:“我们惠州的龙门有过蜡染。”在她看来,艺术不该过于强调地域性,“美好的东西要与大家分享”。
傅颍喆说,在文博会现场,一位70多岁的阿伯让她印象很深刻。“他在展位前驻足观看了很久,一件一件作品地观赏,看起来非常喜欢蜡染产品。”后来,他告诉傅颍喆,自己马上就要去加拿大了,他在加拿大的孙女是学美术专业的,非常热爱艺术。他想带一些蜡染作品给自己的孙女。之后,阿伯还特意要了她的名片,打算到加拿大后让孙女跟她联系交流。
蜡染是我国传统民间印染工艺
傅颍喆介绍,蜡染是我国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然后以蓝靛浸染,使布面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作为防染剂的蜡因为在浸染中自然龟裂,导致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独具特色。蜡染具有丰富的图案、素雅的色调和独特的风格,常用于制作服饰及生活实用品,用蜡染做出来的产品朴实大方、清新悦目。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蜡染是贵州苗族等地特有的工艺。其实在我们惠州,也有过蜡染。”傅颍喆介绍,龙门瑶族聚居地蓝田先民最早利用蓼蓝草来染衣料,为了采蓝方便,他们把蓼蓝从山上移植到田里栽种,那会儿蓝田到处都种有蓼蓝——而这种蓼蓝的“蓝”,也促成了“蓝田”名字的由来。
傅颍喆说,蓼蓝虽然叫“蓝”,但它的花色却是紫红色的,而叶子为绿色,让人无法想象它与“蓝”有任何关系。蓼蓝的叶子中还含有尿蓝母(一种天然的蓝色色素),可以发酵成蓝色染料,因此,古代常使用酒糟和石灰来发酵水解蓼蓝,制造蓝靛(靛蓝染料)。在明代之前,民间多用方便水解的菘蓝制造蓝靛,后来发明了酒糟发酵法之后,蓼蓝的应用更加广泛。现代的苗、瑶、侗、布依等少数民族仍然在大量使用蓼蓝加工扎染、蜡染民族工艺品。
蓝田先民有了原材料,各村寨设染缸、染房,方便人们染布料。蓝田妇女至今仍记得染布的方法:用蓼蓝草制好蓝靛泥,把染泥摊开敲裂后浸入染缸里,将点好花纹的白布投入染缸,染色后,水煮脱蜡即出现花纹,洗净后成蓝底白花纹布。蓝田妇女用的是“蓝旋自染花布”的方法。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染布,处处种着蓼蓝草。后来随着纺织工业的进步,大量的机织布和现代服装涌进瑶寨,穿蓝靛所染衣服的人越来越少。只有在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中,瑶乡同胞才穿上蓝色的服装出席。
“让蜡染传承融合在惠州山水间”
“蜡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中国传统的东西需要有人传承和发扬。”傅颖喆说,非遗传承不该有地域性,不该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如今,蜡染工艺在惠州接触的人很少,有深厚绘画功底的她想把蜡染传承下来。2018年,她去贵州民族大学参加了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主攻蜡染技艺及创新拓展应用,更感觉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后来,在蜡染大师刘子龙的指导下,傅颖喆先后完成了蜡染由单一的图案到艺术画的飞跃。并且,她将蜡染的表现形式多元化,小到服饰,大到秦砖汉瓦,甚至是惠州的文化地标惠州西湖,都与蜡染完美结合,让蜡染传承融合在惠州山水之间。“所以,我这次带着蜡染作品参加深圳文博会,也是想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了解这抹"惠州蓝"。”傅颖喆说。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悦祺惠州报道在化工企业“退城入园”的进程中,在安全环保问题上并不是有了保护伞,可以高枕无忧。反而需要更加提...